锇不但是最重的金属,也是最硬的金属。利用锇的这个性质,人们用它来制造超高硬度的合金。我们平时常用的铱金笔,笔尖上有着不到1毫米的银白色的小圆粒,这个小圆粒用的就是金属锇的合金。锇还可以用来做钟表,重要仪器的轴承,用作电唱机、自来水笔尖及钟表和仪器中的轴承。
锇是一种性质非常稳定的金属,它不但不溶于普通的酸,甚至溶解力最强的王水(一个体积的浓硝酸与三个体积浓盐酸配制成的混合酸)也奈何它不得。
世界上最轻的金属
世界上最轻的金属是锂,纯锂的密度跟干燥的木材差不多,等于一般称作轻金属的铝的密度的1/5,几乎只有同体积水的重量的一半。锂的密度是0.534克/立方厘米,即使把锂放到汽油中,它也会像软木塞一样轻轻地浮起来。
锂是非常活泼的碱金属元素,常温下它是唯一能与氮气反应的碱金属元素。锂只能存放在凡士林或石蜡中。锂早先的主要工业用途是以硬脂酸锂的形式用作润滑剂的增稠剂,锂基润滑脂兼有高抗水性,耐高温和良好的低温性能。锂可应用在原子能工业上,亦可制造特种合金、特种玻璃等。
世界上熔点最高的金属
世界上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它的熔点为3300℃。钨最早用于制作白炽灯丝,后来钨也用于生产硬质合金的钨铁。钨与铬、钼、钴等组成耐热合金用于制作刀具、金属表面层硬化材料、燃气轮叶片和燃烧管等。
钨属于有色金属,也是重要的战略金属,钨矿在古代被称为“重石”。1783年,西班牙人德普尔亚发现了黑钨矿并从中提取出钨酸,同年,用碳还原三氧化钨第一次得到了钨粉,并命名该元素。1871年,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耶尔发现乐白钨矿。
世界上最轻的气体
世界上最轻的气体是氢气。这种气体比空气轻14倍,即1立方厘米仅重0.00008989克。一个在星球上运动的物体,如果它的运动速度达到一定的数值,那么它就可以摆脱这个星球的引力而跑到太空中去,这个速度叫做逃逸速度。地球上的逃逸速度大约是11千米/秒。氢原子速度很快,大于这个逃逸速度,因此,氢气都跑到了太空中。所以,在地球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氢气。
1766年,英国的一个名叫亨利·卡文迪什的百万富翁发现一种无色气体——氢气。在1780年时,法国的一名化学家便把氢气充入猪的膀胱中,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原始的氢气球,它冉冉地飞向了高空。现在,人们是在橡胶薄膜中充人氢气,来大量制造氢气球的。
世界上最重的气体
世界上最重的气体是氡气。这种气体比氢气重111.5倍,即1立方厘米重0.011005克。
1900年,德国人恩斯特·多恩发现了这种气体,它是从镭盐中释放出来的气体。氡是地壳中放射性铀、镭和钍的蜕变产物,是一种稀有气体,因此地壳中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总是不断地向四周扩散氡气,使空气中和地下水中多多少少含有一些氡气。
密度最大的液体
密度最大的液体是汞,汞在常温下呈液态,色泽如银,故俗称“水银”。汞是在正常大气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汞的熔点是零下38.87℃,沸点是356.6℃,密度是13.59克/立方厘米。
汞最常用来制造工业用化学药物以及在电子或电器产品中获得应用。汞有恒定的体积膨胀系数,因此汞被用在温度计中,尤其是在测量高温的温度计中。
汞是有毒的,它的化合物和盐的毒性非常高,口服、吸入或接触后可以导致脑和肝脏器官的损伤。
世界上最大的气泡室
气泡室是一种探测高能粒子运动轨迹的仪器,是由英国科学家D·A·格莱塞在1952年发明的。它有一个能耐高压的容器,在容器中装有透明液体。被压液体在一定温度下,由于突然减压而处于过热状态,当有带电粒子通过时,就发生沸腾,结果在粒子经过的地方产生不少气泡,因而显示粒子的行迹。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气泡室是在日内瓦欧洲原子核研究会的“欧洲气泡室”(直径3.7米,磁场35000高斯)和在美国国立加速器实验室的气泡室(直径4.6米,磁场30000高斯)。
世界上最早的电灯泡
世界上最早的电灯是由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于1879年10月21日发明的。
在研制过程中,爱迪生仔细分析了当时的煤气灯和弧光灯,他的主攻方向是寻找一种耐热材料。由电流把它烧到白热化程度而发出的炽热的光,而又不至于断裂或熔化。
爱迪生用碳化卡纸大大地改进了电灯的寿命,1880年除夕,有3000个美国人走在纽约街头观赏了这一发明。但成功并没有让爱迪生停步,第二年他制造出能连续亮上1200个小时的毛竹丝灯。到了1904年,奥地利人发明了比毛竹丝灯强3倍的钨灯丝,钨灯丝从1907年起一直沿用至今。
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公鸡
1993年7月11日,英国爱丁堡的科学家通过遗传工程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公鸡,这一科研成果为培育使生下的鸡蛋里含有极其贵重药物成分的母鸡创造了条件。
这只代号为LY8—1的转基因公鸡,是英国农业与食品研究委员会罗斯林动物生理学与遗传研究所的科学家培育出来的。他们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把外源基因植入公鸡体内,并让这只公鸡同携带有同一个外源基因的几只转基因母鸡进行交配。这样他们就获得128枚鸡蛋,LY8—1的转基因公鸡就是其中一枚鸡蛋孵化出来的。
第一次成功的人工降雨
1930年,人们用人工降雨的方法来控制所需的降水量。首次人工降雨是荷兰人拉尔特教授取得的,他将干冰用飞机运载到2500米的高空,在飞行过程中投掷了近1/5吨的干冰碎块,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人工降雨。
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1951年5月12日,美国政府报道,在太平洋中部进行的原子武器试验使得氢弹的研制工作有了明显进展。
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马绍尔比基尼环礁上成功地试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这枚氢弹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40万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
最早的无线电通讯机
1820年,奥斯特发表了著名的奥斯特实验,第一次揭示了电流能够产生磁的物理现象。在此基础上,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到了1873年,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并描述了电磁波的一些基本性能。1888年,赫兹成功地在导线中激起了高频振荡,并在导线周围测得了电磁场,从而用实验结果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一切都为无线电通信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95年5月7日,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在俄国物理化学会议上第一次公开表演了他所发明的称之为“雷电指示器”的无线电接收机。第二年,在同一学会的会议上,他又表演了距离为250米的无线电通信。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将无线电通信付诸于实用,并申请了专利权。
波波夫发明的这架最早的无线电通信机是利用火花放电来产生高频电磁振荡的,这种火花放电具有高频振荡特性,振荡频率是由天线和导线等的电感和电容量来决定的。
波波夫发明的火花式电报机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通信机。尽管它存在不少缺点,不能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产生电磁振荡,发送的信号也十分简单,但是它却开创了无线电技术的新时代,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这种电报机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20年代以前,直到采用电子管后才被取而代之。
世界上第一条短信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从而宣布手机短信诞生。至于中国的第一条短信诞生于何时何地已无从知晓,但据考证,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只是那时拥有手机的人根本不需要它罢了。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先后大范围地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于是短信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第五种传播工具,“信生活”的提法也因此诞生。于是从1998年至今,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已逐渐走人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也因短信而改变着。
最早的电话机
187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话问世,这台电话的发明者是一位苏格兰青年,名叫亚·贝尔。亚·贝尔和助手沃特森经过无数次试验,艰苦的研究,他们终于发明了第一台电话机。
这两位科学家的发明给后代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1877年8月15日,“会说话的机器”诞生,轰动了全世界。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被命名为“埃尼阿克”,是1946年时,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它装有18000多只电子管和大量的电阻、电容,第一次用电子线路来实现运算。
“埃尼阿克”电子计算机每秒钟能做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但它还不够完善,因为它没有存储器,只有电子管做的寄存器,仅仅能寄存10个数码。当需要换算别的题目时,还要重新焊接连线,很费时间。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虽仅有60多年历史,却经历了“四代”变革,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是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目前,正在向第五代——会思考的机器过渡,从而向人们展现人类将制造的会“思考”的机器的美好前景。
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1985年,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正式问世。
东芝公司生产的这款笔记本电脑采用了Intel8086(1MHz)微处理器,256KB内存,选用3.5寸或者5.25寸磁盘驱动器。MS—DOS操作系统,没有硬盘。采用9英寸单色显示屏,分辨率为640X200,重量为6.8千克。也就是这款笔记本的问世,开始了东芝公司在笔记本电脑业界的风雨路程。
最小的全屏幕电脑
由IBM的日本分公司开发的“Wearable”个人电脑的主部件的大小大致与一个随身听差不多。“屏幕”为1.5平方厘米,使用者戴在离眼睛3厘米处。这个屏幕会造成一种全屏幕的视觉,而又不削弱深度感和侧图像。需要查阅使用手册的技术人员可以查看文件而无需从手边的工作中分散注意。
世界上最早的电子手表
电子手表是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新型计时器。最早的一种电子手表是美国埃尔近公司和理普公司在1952年共同公布的电子于表原型。这种电子手表是用电磁摆轮代替发条驱动,但走时部分与机械手表完全相同,成为第一代电子手表。
1960年,美国布洛瓦公司最早开始出售“阿克屈隆”牌音叉电子手表。这种手表是以音叉的振荡频率作为走时的基准,比摆轮式电子手表结构简单,走时比较精确,被称为第二代电子手表。1969年12月,日本精工舍公司推出了35SQ型电子手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石英钟手表,这种手表是以石英的固有振荡频率为走时基准,通过电子路线,控制一台微型电机带动指针,被称为第三代电子手表。
世界上第一本电子护照
2003年12月14日,世界上第一本电子护照样本在意大利罗马国际机场亮相。这种电子护照外形上与普通护照并无区别,其特殊之处是在封面夹层中埋入了一块微机处理芯片,芯片储存有护照持有人的个人资料、指纹和照片。
持有电子护照的旅客出入境时,须先将护照放到专门的数据读出器上进行查验,看芯片储存的资料与护照上打印的数据和照片是否相符,然后将右手食指放到另一个读出器上,辨认护照持有人的指纹与芯片记录的指纹是否一致。
第一颗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