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修身经
2581600000030

第30章 立业——修身之用(5)

按曾国藩的说法,进德、修业是人生的两大主题。这业既包括学业,也包括事业。人生济世是通过立业来实现的,既然济世需要立德,那么立业也就离不开修身。我们仍然这样说,修身是立业的必要条件,立业是修身的一方用场。人要生存,要发展,要反哺社会,要为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作出贡献,这就要立业。事业既是人的聪明才智展示的舞台,更是人的道德情操修炼的阵地。曾国藩在官场上、战场上之所以如此成功,自然有各种因素使然,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他时时处处都把修身放在第一位。

曾国藩著名的“八本”之说,是他修身立业的最好见证。他的“八本”实际是曾子“八条目”的具体化、特色化,读书作文说的是“格物致知”,养生说的是“诚意正心”,孝亲立身说的是“修身”,居家讲的是“齐家”,做官行军小而言之说的是立业,大而言之说的是“治国平天下”。“八本”的最后两条说:“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不要钱、不扰民,是做官行军的根本,可见曾国藩把修身在立业中的地位看得有多高了。《挺经》中开篇就谈内圣外王,想来,曾国藩对待修身的态度,以及他的修身实践,比历史上任何帝王将相都要出色。所以,毛泽东高度评价曾国藩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讲堂录》)梁启超则进一步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文正公嘉言抄序》)看来,这里所赞扬的仅仅是曾国藩的事业,是“外王”;其实,对于曾国藩的修身,即“内圣”,他们也是称赞有加。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又说:“涤生日记,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日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这里所言“转移世风”,是曾国藩济世的一大使命,所说的“厚”与“实”,则是曾国藩修身自警的两大要点。梁启超在《序》中还盛赞:曾文正“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因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险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

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这里“所成就震古烁今莫与京者”,指的当然是济世大业,所说的困知勉行之类,指的则是修身立德。

在立业的征途中,自有许多艰难困苦,尤其是曾国藩做官带兵,都可以说得上是白手起家,除了有满肚子学问和满脑子道德之外,其他一无所有,无官宦家世,无投机资本,无朝廷荫庇,无裙带关系,遇到困难与危险,只能依靠自己杀出重围和朋友拔刀相助。他的切身体会是:凡是办一件事,必定有许多艰难曲折,我们总归以诚心来谋求,以虚心来处置。心诚就志向专一精力充足,千磨百折都不会改变常度,终会有达到目标的一天。心虚就不会有骄气产生,不夹杂私见,最终可以被人们共同体谅。他得出的结论是:“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我们说,曾国藩立业精神尤其值得学习,就在于它是完全靠打拼而得来,又是靠修身立德而立稳的。这就更增加了它的普遍意义与永恒价值。不但值得为官为帅者学习,也值得士农工商都学习;不但今人可以借鉴学习,就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仍然可以借鉴学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曾国藩修身立业的经验,是我们民族历史宝库中一块永不退色的翡翠,而那些靠贿赂谋官、靠投机获利、靠所谓擦边球而行不轨的人,只要见到这颗晶亮的翡翠,必然自惭形秽。

志存高远

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

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译文】我们所说的悲叹天命、怜悯百姓穷苦,这是君子的忧虑。如果只是个人的如意与困顿,一家人的温饱与饥寒,世俗所说的荣誉与耻辱,获得与丧失,尊贵与贫贱,诽谤与赞誉,君子还没有工夫感到忧虑呢。

【简析】君子忧国忧民,小人忧家忧己。忧国忧民就会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深渊,赴汤蹈火不辞;忧家忧己就会终日萦绕于家之饥饱、己之屈伸而不能自拔。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日与尧舜禹汤①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注释】①汤:又称成汤、武汤、武王、太乙、大乙,名履,商朝第一位王,世称商汤。

【译文】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想成为圣贤豪杰,哪件事情做不到呢?何必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呢?“我想成仁,仁便达到了。”我要做孔孟,那就日夜孜孜以求,只有孔、孟才去学,那么又有谁能阻止得我了呢?如果自己不立志,就算是天天和尧帝、舜帝、大禹、商汤在一起,也还会他是他,我是我,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简析】立志与不立志有霄壤之别,立志百事可就,不立志万事无成,乃人生一大定律,即使天命也可去寻觅争取。这是曾国藩在京城写给诸弟信中的话,目的显然在激励诸弟立志求学,将来好成就大业。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①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业不进为忧也。

【注释】①忝:(tian)有愧于。

【译文】君子立下的志向,是想让自己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有圣人一般的德行,有称霸天下的大功,然后才不辜负自己的父母生育了自己,不愧身为天地间一个完全的人,所以他是为自己比不上舜帝和周公而忧虑,为自身的德行没有修善完备、学问没有大成而忧虑。

【简析】君子所立之志为大志,即内圣外王之志;同样,君子所忧之虑为大虑,即不圣不王之虑。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予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

【译文】君子有高出世俗独立特行的志向,却不让人轻易地窥视到,有藐视君王退却三军的气概,却未尝随随便地表现出来。

【简析】君子之大志是立于心间,不轻易唱于口头。不是怕人知晓,志不达而遭讥笑,而是志乃士人之心,是默默驱我前行之鞭,暗暗平我私欲之概,不让他人知晓,即不希盼别人称颂鼓掌。

盖古之君子,不鄙其君为不可与语尧舜之道,不薄其友为不足与言孔孟之学,不自菲其身不可为圣贤,而姑悠悠浮沉于庸众之中,岂好为高论哉,非此则不完其本然之量,是不敬其君不敬其友,而自蹈其身于僇①辱之途者也。

【注释】①僇:(lu)侮辱,羞辱。

【译文】古时的君子,不鄙视他的君王,称不能同他谈论尧舜治国的道理,不轻薄他的朋友,称不能同他探讨孔孟修身的学问,也不妄自菲薄自己,称他不可以做圣贤,从而苟且随便地浮沉在普通民众当中。哪里是喜好说大话啊,是因为不这样就不能让他本来的胸襟得到完好的保存,不这样就不能尊敬他的君王他的朋友,而让自己走上遭受屈辱的道路。

【简析】这段对古时君子人格的称赞,实则是自己在京城研习程朱理学体会的自白。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志趣愈来愈高雅,胸怀愈来愈宽阔。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

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息尚活,永天弗谖①。

【注释】①谖:(xuan)忘记。

【译文】伟人先哲,他不也是人?凡夫俗子,不也是父母生?才智福分官禄,我得到的太丰厚了!背弃上天只顾享受安乐,那么凶灾就即将来临。心中悔恨万千,都过去了。过去的时光追不回来,请从现在开始。肩负道义而身体力行,始终记住自己的誓言。一息尚存,永不食言。

【简析】这是曾国藩《五箴》中的《立志箴》。他的志就是“荷道以躬”,他的态度就是“一息尚活,永矢弗谖。”办湘军,兴洋务,曾国藩一生就是按照这个誓言而去践履的。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译文】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古代精通相面的人,还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换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简析】读书可以改变气质甚至骨相,其原理还未得到科学的阐释,但事实愈来愈被人们接受。不过,只有立坚卓之志,数年如一日沉得下去的人,才会出现这种改变。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译文】宏大志向感召的气势,即便金石也会打开,谁能够抵挡得了?

【简析】志一确定,是立在内心的,就应有金石为开的笃诚和气势。

蟾蜍①触沙而不行,於菟②腾风而万里。士各有志,不相及也。

【注释】①蟾蜍:(chanchu)即癞蛤蟆,一种两栖动物。②於菟:(wutu)古代楚人对虎的称呼。

【译文】蟾蜍爬在泥沙上就不能远行,老虎借助风势就奔跑万里。士各有志,彼此不相干。

【简析】人各有志,在选择志向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外人不必干涉,即使是学校的老师,家里的长辈也只可作适当的引导或培养,不能越俎代疱。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译文】不能成为圣贤,便只能成为禽兽;不要去问收获如何,只问耕耘得怎样。

【简析】前两句表示志向的远大和坚定,后两句表示履志的途径和方法。远大而不坚定,注定不可实现;远大而又坚定,但没有好的途径与方法,实现率也不会高。今天,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圣贤,就像不能人人成为科学家一样,但向圣贤、科学家学习修德、治学的精神则是应当的。

立业有径

古有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

【译文】古时成就大事业的人,多从能勤于做小事开始。百尺高的楼房,是在平地上奠定基础;千丈长的丝帛,是由一尺一寸纺织而成;价值万石的钟,是由一铢一两积累而就。

【简析】大由小组成,无小则无大。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立业之初,切不可盲目贪大。

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挠,惺惺常存,斯随时见其顺焉。

【译文】只有体察精微,不隐蔽自己的意图,不屈挠自己的欲望,清醒与机智常存心底,这样的人才会随时看得到他的顺利。

【简析】察之以精,告诉人们,不仅要从小处做起,而且要把小处做好。小处都做好了,行事才顺利,才智也积累了起来。

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曲折,吾辈从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理顺成章之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亮。

【译文】凡是办一件事,必定有许多艰难曲折,我们总归以诚心来谋求,以虚心来处置。心诚就志向专一精力充足,千磨百折都不会改变常度,终会有达到目标的一天。心虚就不会有骄气产生,不夹杂私见,最终可以被人们共同体谅。

【简析】办事遇到困难曲折,应以诚、虚之心相待,诚则有利于克服困难,虚则有利于团结众人,这两条都是成功必具的基本素质。

若遇棘手之际,请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译文】若是遇到棘手的时候,请从耐烦两个字上痛下工夫。

【简析】当官也好,办事也好,都会遇到许多棘手的事。耐烦可以使人冷静,冷静了才想得出办法,处理得恰当。再说,耐烦也是一种修养,是可以后天练就的。古人有言日作事威克厥①爱,虽小必济。

【注释】①厥:(jue)代词,相当于“其”,他的,那个。

【译文】古人说过,做事严明甚过慈爱,虽小事也能办成。

【简析】作事不是请客吃饭,不能儿女情长,爱而不威就办不成事。所以作事时不能沉溺于小仁,而应有大丈夫之果毅。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译文】古时候成就大事业的人,规模格局上的远大与综核管理上的密微,两方面缺一不可。

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译文】天下事应当在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简析】成大事既要规模远大,又要综理密微,二者兼具。简言之是胆大心细,详言之是宏观规划(大处着眼)与微观操作(小处着手)相结合。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译文】天下事没有什么作为就成功的极少,为了贪求为了获利而成功的占一半,被人激发被人逼迫而成功的占一半。

【简析】办事重在解决一个动力问题,各种不同的动力会导致出各种不同的结果。无所为者自然成功极少。有所为者又视所为之缘起,其中由压力变为动力因之成功者亦不为少。

居官四败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译文】当官四败说的是:昏愦懒惰放任下属的败,骄傲狠悍胡作非为的败,贪婪鄙陋无所顾忌的败,反复无常多奸诈的败。

【简析】居官四败都败在不能荷道以躬。

尽职敬业

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能苦筋骸以捍大患,勤至,而勇亦出焉。

【译文】忠诚,不一定非要有超人的才智,只要尽心就行,勤奋,不一定非要有超人的精力,只要尽力就行。能把自己的心肝都献给至尊的人,忠到了位,智慧也会随着产生;能辛劳自己的身体来对付大的祸患,勤到了位,勇敢也就挺身而出。

【简析】曾国藩一生都主张忠、勤立业。而且由于在忠、勤二字上下的功夫深,竟然有忠至生智、勤至生勇的感悟,不是深历其境的人体悟不出这层来。

晓事,则无论同己异己,均可徐徐开悟,以冀和衷。不晓事,则挟私固谬秉公亦谬,小人固谬君子亦谬,乡原固谬狂狷亦谬。

【译文】知晓事理,那么无论与自己观点相同或不同,都可以慢慢开导,终会达到和衷共济的效果。不知晓事理,那么挟私固然会办错事,秉公也会办错事,小人固然会办错事,君子也会办错事,圆滑的人固然会办错事,狂狷的人也会办错事。

【简析】会办事者必须晓事。所谓晓事,大概是指知晓事物的一般道理和办事的一般规则。彼此对这一般道理与一般规则有了共识,沟通起来就方便了,即使某些个别道理与特殊规则不尽相同,也不碍于彼此和衷共济。

问于当局则知其甘苦,问于旁观则知其效验。

【译文】向当事的人求问,就能知道其中的甘苦;向旁观的人求问,就能知道它的效应。

【简析】是否尽职敬业,可以从当局者与旁观者得知,不可仅听一边之词,只有既知其功又知其效才客观全面。

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译文】扶助危困拯救灾难的英雄,最主要的是要经得起心与力上的劳苦。

【简析】真正的扶危救难,不是仅仅出几个主意,捐几笔钱款就能凑大效的,首要之务还是苦心劳力。退一步说,即使主意甚好,钱款甚足,也还是要有苦心劳力的人去实施这个主意,用好这些钱款,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多做实事,少说大话,有劳不避,有功不矜,人人如此存心,则勋业自此出,风俗自此正,人才亦自此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