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修身经
2581600000021

第21章 善思——修身之父(4)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译文】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的虚浮荣誉,只有胸襟浩大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

【简析】富贵是身外之物,自然如浮云;胸次浩大是自身修炼结出的硕果,品尝起来,自然香甜而快乐。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①除矣。

【注释】①蠲:(juan),除去。

【译文】知道天存在长久而我经历短暂,那么遇到忧患不顺的事时,就应当稍稍忍耐来等待它的安定。知道地幅员广阔而我居住处窄小,那么遇到荣誉利益争夺的时候,就应当退让来静守自己的卑下。知道书籍众多而我见到很少,那么就不敢凭一点点收获而沾沾自喜,而应当思考选择美善守定简约。知道事情变化繁多而我能经办的很少,那么就不敢以功名自夸,而应当思考推举贤能好共同图谋。如若能够这样,那么自私自满的念头就可以渐渐除去了。

【简析】阔大胸怀的修炼营造,首先要建立在知上。知天长,地大,知书多、事变多,便为胸次浩大打下了理性基础,许多胸怀狭窄的人恰恰就是对这些方面的无知。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名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译文】大凡有血气天性的人,都会想起过他人。他们讨厌卑微的职位而向往崇高的权势,讨厌贫贱而希望富贵,讨厌默默无闻而思慕显赫的名声。这些都是世人的常情。但是大凡君子,大都终生寂静藏锋,恬淡地弃官隐居。他们难道跟一般人的天性不一样吗?实际上,他们才真正明白了大的道理,知道一般人所争夺追逐的名利并不值得计较。

【简析】能知天长、地大、书多、事变多,便知争名逐利之区区小事不足深较。这需要从名利怪圈中解脱出来,站在时空的制高点上才能有此大彻大悟。

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译文】君子处顺境时,心里战战兢兢的,常感觉到上天对我过于厚待,我应当用所剩余的去弥补别人的不足。君子处困境时,心里也战战兢兢的,常感觉到上天对我过于厚待,并非果然厚待,而是与更困难者相比,对我的确是已过于厚待了。古人说对于处境,必须看那些不如我的,说的就是这点。

【简析】君子要善于比较。对于处境,必须看那些不如我者。处顺境这样比较已不容易,处逆境也这样比较就更不容易。曾国藩寄一千两银子回家,嘱六百两还债,四百两赠“较之尤啬”的族亲,父母欣然理解,诸弟却怨言纷起,曾国藩坚持己见,下力开导,足见其感恩之心甚笃,惠人之意甚诚。

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以古今之通病,坏国丧家亡人,皆猜忌之所致。

《诗》称“不忮①不求,何用不臧”,仆自省生平愆②咎,不出忮求二字。

【注释】①忮:(zhi)忌恨。②愆:(qian)过失,过错。

【译文】祸害的引发,没有比猜忌更厉害的。这是古今的通病,国遭破坏家遭丧败人遭祸殃,都是猜忌所招致的恶果。《诗经》说:“不忮不求,怎么得不到善的回应呢?”我自省平生所招来的过失怨尤,都没有超出忮、求这两个字。

【简析】忮心是宏阔之道的死敌,人有忮心,便无法宏阔。为除忮求,曾国藩曾写过忮求诗,如今自省,仍有忮求未除之愆咎,嘱咐儿子终身都要力戒此二字。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译文】要想胸襟广大,应该从平与淡两个字上用功。凡在与别人打交道时,必须将自己的心态摆平;在对待功利得失时,必须把利益看淡薄。这样,胸怀或许会一天天宽阔。

【简析】将人我之际,功名之际看得平淡,是培育宏阔胸襟的妙方。

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①不祥。

【注释】①祓:(fu)消除。

【译文】惟有自己忘记机心才可以消除别人的机心,只有懵懂才可以消除不祥。

【简析】将人际、功名都看得平淡,就忘掉机心了。以忘己机而淡众机,符合曾国藩伪来诚往的一贯做人准则。

邵子①所谓观物,庄子所谓观化,程子所谓观天地生物气象,要须放大胸怀,游心物外,乃能绝去一切缴绕郁悒、烦闷不宁之习。

【注释】①邵子:姓邵名雍,字尧夫,自号安乐行生、伊川翁,1011-1077年,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思想家,象数学创始人。

【译文】邵雍所说的观物,庄子所说的观化,程子所说的观天地生物的气象,都必须放大胸怀,把心放置在物外,才能断绝一切缠绕在心臆间的抑郁不平与烦闷不安的习性。

【简析】三子之观,吐露出了三位哲人的宇宙观,其共同点就是要放大胸怀。没有胸怀的哲学家,是不能称其为哲学家的。

雅量虽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惟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

【译文】宏大气量虽然是由于天性决定,但也可以依靠学习来培养,只有把圣贤作为榜样来严律自己,对自身要求高对别人责备轻,度量就会宏大深阅起来。

【简析】雅量可以依靠学习来培养,这学习是指学而习之,既要从经典中学,还要在人我之际、功名之际中习,通过反复磨炼才能培养出雅量来。

广其识,则天下之大,弃若敝屣,尧舜之业,视若浮云;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乌有所谓自私自利者哉?不此之求,而诩诩然号于众日:“吾君子也。”当其自诩君子深信不疑之时,识者已嗤其为小人矣。

【译文】见识广博,就会知道如天下那样大的东西,也可以扔掉它如同扔掉一只破鞋;尧舜那样的事业,也可以当作浮云看待。度量宏阔,那么所做的事得不到相应回报时,就反过来检查自身的原因。自己不想要的,就不给别人,这样怎么会有所谓的自私自利呢?如果不追求这些,却在众人面前夸耀说:“我是君子!”其实,当他自夸为君子而不怀疑时,有见识的人早就讥笑他为小人了。

【简析】要不要做君子,可由自己来定;但是不是君子,则不能由自己来封。凡自诩为君子,则识不广,度不宏,必为小人,真正识广度宏,世人会封你为君子,历史会封你为贤人。

【修身故事】

以屈为挺

李鸿章虽然三进三出,但跟随曾国藩时间还是很长,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也是最多。所以唯有他才真正成为继湘军之后的最高军事统帅,继曾国藩之后洋务运动的最高领袖。一句话,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就是他的替手。当然论立德修身,李鸿章与曾国藩是两号人物,无法同日而语。

曾国藩晚年与李鸿章交往甚密。一次,李鸿章问曾国藩:“老师,您看门生最大的不足在哪里?”平日,李鸿章并不是那种乐意自省的人,今天如此长进,曾国藩心中不禁欢喜,便极坦率地说道:“你的不足在欠容忍。我一生无他长处,就在这点上比你强。我那年给你讲的《挺经》的第一条,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门生和其他幕僚争执时都猜不透那个故事中的含义,您启发我一下吧!”

那是一个什么故事呢?又怎么还需曾国藩再次提及呢?原来,就民间说来,只不过一个极其简短的笑话罢了:两个农夫在一条狭窄的田埂上相遇,开始都互不相让,由于两人脾气同样的犟,一直僵持了大半个时辰。他们似乎在暗暗地比着,这回谁先让了谁就是弱者,世界上的事都是弱者输了。后来,一个年长点的农夫突然想,还是自己错了,应该是谁先让了谁就是智者,世界上的事还不都是智者赢了吗?于是,他主动退了回去,让对方顺利过去。对方见年长者先让,顿时一股胜利者的兴奋冲了出来,竟大摇大摆地走过了田埂。还没回

过神来,年长的农夫也大摇大摆地走过了田埂。这时,年轻的反倒有点失落,觉得还是人家聪明,要是他还和自己那样继续犯傻,现在两人不还是僵在田埂的中央吗?

其实,故事的哲理并不深奥,曾国藩为了教育这个不知高低的学生,还是笑着说:“先让的表面上是屈,实际上是挺,是以屈为挺,智挺。事事好胜,不能容忍别人,很多事就办不下去了。”生姜确是老的辣,曾老师人生阅历如此丰富,李鸿章不得不佩服。

自裁湘军

从1852年起,曾国藩奉旨办团练,丢下要当理学大师的美梦不做,拿起刀枪来到战场上出生入死,父母去世,都不能尽孝,还痛失两个弟弟,自己又三次被逼自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把湘军办得叱咤东南半壁,震憾神州大地。按常理说,他已经是要功有功,要赏有赏,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都劝他及

时问鼎,若真如此,还不是顺理成章,一呼百应吗?

可曾国藩不这样认为,他的一句名言说的是:“盛世要作衰时想。”如今该这样实行了。因此他不但不去问鼎,还下大力说服沅弟与诸位将领,大幅度裁减湘军。他告诫沅弟:“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这意思是说:在遇到吉利的时候,常会因忘乎所以而走向凶危。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已经是普遍的事。只有站到高处,想到深处,及时推美让功,才能保盈持泰。曾国藩深谙此理,早在湘军还在安庆时,他一方面看到了即将拿下天京的美景,一方面就酝酿好了裁军的方案。而且,他大筹钱款,到时不待朝廷拨下安置费,裁军的一切开支都准备齐全了。

1864年6月16日攻下天京,7月初就开始裁军,一月之间,一裁就是25000人,而且没动用朝廷一两银子,都安置得顺顺当当,令朝野各方不得不佩服。裁减后的湘军只起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对朝廷丝毫构不成威胁,这样,朝廷不必担忧曾家军的独霸一方,世人也再无由说三道四。不过,曾国藩并不辞官让爵,还是照样为朝廷办事,忠诚到底。当初善始,如今善终,修炼一世,从不懈怠,难怪后人称他乃史上第一完人。

【独处心语】

学习与思考主要表现为一种独处活动形式,尽管学习可以互相切磋,思考可以互相启发,但真正的学习和思考还是各自独立完成的。同在一个班级听课,有的学生成绩优秀,有的同学成绩低下,其原因就是各自努力与认真的程度有着太大差异;同在一所名牌大学毕业,有的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或科学家,有的却终生平平庸庸,其原因也在于自己是否继续深入学习、不断创造性思考。如果只是等待集体读读听听才去学习,依赖开会说说议议才去思考,那一辈子也只会浑浑噩噩;只有在独处时坚持不懈学习,自觉思考,才会日积月累,熏陶

德性,一步一步走向智慧,接近贤圣。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典型的学习与思考的成功人生。孔子七岁就读了书,到了十五岁就意识到读书的巨大威力,因而至于学。学到快三十岁了,便立业于办学传道,从而终身不离开学习。他的立,也包含了独立思考,正因为他学思共进,才有后来的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又不逾矩的收获和提升。孔子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曾国藩说:“学者用力,固宜于幽独中,先将为己为人之界,分别明白,然后审端致功。种桃得桃,种杏得杏,未有根本不在,而枝叶发生,而自曹茂者也。”他又说:“每日须以精心果力独造幽奥,直奏单微,以求进境。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曾国藩就是坚持在独处时用力学习、独造幽奥,才种桃得桃、种杏得杏,成就儒学大师、一代圣相。他也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岳飞《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一种忠君忧国的思;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种献身效国的思。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学为报国,思而忧国,多么纯正,多么高尚!曾国藩饱读经史,除了忧国忧民,还有一种哲学思考。他说:“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他将自己的书斋干脆称作“求阙斋”,以便常省常悔,化凶为吉。今天,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也应该具备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哲学头脑,在新的形势下思考自己该学什么,该做什么,该有怎样的磨练,该有怎样的胸襟,而不可作秀而学,应付而为,回避磨练,安于享乐。否则,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就会一代一代退化,不再起到先知先觉者应有的社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