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2577500000022

第22章 医学与体育(1)

216.藏医学最经典的论著是什么?

《四部医典》又名《居悉》,是藏医药学奠基著作。成书于公元8世纪末,由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总结传统藏医药理论和治疗经验,吸收中医、古印度和大食等医药学的许多精华编著而成。后来经世代许多藏医药学家的修改、增补、注释、整理而愈趋详细完整,特别是在公元12世纪新宇妥·元丹贡布(宇妥·元丹贡布的第十三代孙)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增补。公元16世纪,苏喀·洛哲杰布用木板刻印扎塘版《四部医典》。17世纪末期,五世达赖喇嘛和第司·桑杰嘉措重新校对和修订扎塘版《四部医典》,刊刻出版了现行的《四部医典》。《四部医典》全名为《甘露精华八支秘诀串》。其意思,甘露精华者为《四部医典》,像奶乳中提炼酥油一样,汇集了所有医学的精华,而它比所有医学更加殊胜优越,被誉为是举世无双的藏医文献。

该书正文是以两位仙人对答的形式用9字韵体藏文叙述的,内容十分丰富,由四部分组成,即根本医典(总则)部、论说医典部、秘诀医典部和后续医典部,共156章。涉及藏医学的基础理论、生理解剖、诊断、临床医学、治疗原则、方剂药物和预防等内容。它是藏医药学的必读课本和医药经典,是研究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217.藏医学究竟是怎样一种医学理论?

藏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疗体系,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四部医典》是藏医学的体系和理论基础。

藏医学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赤巴”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培根”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藏医的诊断,采用“望、摸、问”的方法,切脉时,同样以“寸、关、尺”配属五脏六腑,而且十分重视“尿诊”。治疗时,除使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物外,还配以穿刺、放血等疗法。

218.藏医药学的基础理论是怎样的?

藏医有自己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三因素理论(又称三因学说)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因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亢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219.藏医对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有哪些?

藏医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土、水、风、火、空等五源即五大元素组成的;人体由隆、赤巴、培根等三因维持生理的机能;三因失去平衡会发生病变。三因也是由五源转换而成的,所谓“隆”即气或风,所谓“赤巴”为火、人体热力,所谓“培根”为土、水、人体的体液和营养物质等。风推动火,火推动土水运行,即隆推动赤巴、赤巴推动培根运行,以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藏医学认为,人体的三因,隆分5种,赤巴分5种,培根分5种,共15种;人体的七大物质基础和三大秽物共为25种,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这25种生理现象,与饮食、营养、起居行为相关,对身体健康与否十分关键,协调时身体便安然无恙,增添体力,精力充沛;反之,失常时身体则生疾病。

《四部医典》中说:“三因,身体元气及秽物,通常不发生大变化时,人体安然无恙,反之,失常时则生疾病。”“一切疾病是由三种内因、四种外缘引起,由六种入侵门户侵入人体,积在人体的上部、中部、下部,其传播扩散之路有15条。”

这些是藏医生理和病理理论体系的基础。

220.藏医药为何那么神奇?

藏医依据独特的理论体系“三因学说”,即,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和体内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髓、精液“七大物质”以及汗液、尿液、粪便等微观具体“三种秽物”相结合的理论指导进行疾病预防治疗。

在正常的状态下,这三部分之间保持的是一种协调和平衡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失去平衡,人就会生病。藏医在诊治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强调综合分析、辩证归纳、宏观协调,注重“三因动态”的相对平衡和“七大物质”、“三种秽物”以及各器官之间的功能协调。一句话,保持平衡是藏医藏药的重要法则。

221.藏医认为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藏医认为产生疾病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两种。

内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的失调;外因包括气候变化、起居不适、饮食不洁、外伤、前世罪孽、房事过度等。

藏医记载的疾病有404种,其中101种不治自愈,101种可治愈,101种不可治愈,101种治而不愈,但实际临床不拘于此种机械分类,多按隆、赤巴、培根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分类。

222.藏医的隆、赤巴、培根该怎么理解?

依据三因素不同的生理机能和存在的部位,各自又有五种不同的隆、赤巴和培根。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具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属性,又具有共同的特性。

隆:具有糙、轻、寒、微、硬、动这6种性质。“糙”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舌苔厚而明显,皮肤粗糙;“轻”指身轻动作敏捷,性情易变;“寒”指喜欢就火向阳,避寒就温,食物喜热,喜饮温水热水;“微”指随处可到,无孔不入之意;“硬”则指易卷聚成形,如易生痞块,腹硬不易下泻等;“动”是善行而数变、情绪易激动。藏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三种类型,即隆、赤巴、培根型。凡是隆型的人都具有以上的这些性格和脾气特性。

赤巴:具有腻、锐、热、轻、臭、泻、湿七种性质。其中的“腻”指皮肤油脂分泌较多;“锐”指性情暴躁,发病多急,患肿块时一般较易化脓;“热”指发病多为热性,喜凉食冷饮;“轻”是指得病较易治,轻松;“臭”指身体多汗臭,小便多而浓臭;“泻”指食不消化,易发生腹泻;“湿”指常有水湿痰液,易泻泄,易出现肿湿的病症。凡是赤巴型的人,其性格、患病病情多有以上这些特性。

培根:其特性为腻、凉、重、钝、稳、柔、黏等。这里的“腻”指黏腻而带有油性,如舌苔腻滑,排泄物也多黏腻而有油质之感;“凉”为身常凉,因而喜温食热饮;“重”指身体重浊,行动懒慢,不喜活动,患病病情一般也较重;“钝”指发病一般较慢,不易转成他病;“稳”指病情不易产生突变;“柔”指舌苔较薄,皮肤润而嫩柔,疼痛一般也轻微;“黏”指排泄物一般多有黏腻润滑之感。凡是培根型的人,其性格多具这些特点,其所患病症也多有这类特性。

223.藏医对医生有什么要求?

藏医界对行医者的要求极高,医生不仅要医疗技术高超、全面,而且在宗教方面也要有高深的造诣。惟其如此,他的行动才能和自己医治及拯救整个人类的病痛和疾苦的崇高宏愿相称。并且能治疗不仅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病痛。

224.藏医有什么特别的治疗方法吗?

藏医传统的治疗运用三种,即:

一、药物的治病作用。

二、冥思的治病作用和能力。冥思的治病能力的内容,包括由熟练的喇嘛施展精神力量,对病人祝福使病人受益。

三、咒语的治病能力。主要是由喇嘛千百遍地重复念咒语,然后向糌粑或是生面粉团吹气。于是这些食物就变成了充满精神力量的治病药物。这种治疗的效果,与病人信仰的虔诚程度有关系,持怀疑态度者没有任何效果。

除部分外界条件的制约外,藏医认为所有疾病最终都是由不健康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

在治疗方面,藏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疾病的症状,灵活应用。包括药物疗法、放血疗法、艾灸疗法、催吐法、按摩、推拿、药浴疗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放血疗法和药浴疗法颇具特色,技术简便,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25.请介绍一下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一种比较剧烈的手术治疗,通过将血管切开或穿破,进行手术放血,将病血引出体外,达到治疗目的。放血疗法多适用于热性疾病,如瘟病、疖疮、疮疡、丹毒、黄水、麻风、扩散伤热、骚热等热症。根据病种和病程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三个阶段进行治疗。放血过程分为鼓脉、进刀、察血、掌握出血量等步骤。

226.请介绍一下藏医的药浴疗法?

药浴疗法是藏医外治方法的一种。这种治疗方法,需要有100多种藏药。但对于不同的病人,必须有不同的配方。它是将全身或部分肢体浸泡于药物煮熬的汁水中,然后卧床发汗,使毒物开泄,祛风散寒,化淤活络,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227.藏药有什么特点?

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常用藏药中有1/3用药与中药相同。藏区本地草药占常用藏药一半以上。

藏药的使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藏药的使用和藏医的理论体系是紧密结合的。藏医将“隆”、“赤巴”、“培根”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都归结为“寒症”、“热症”两大类型,藏药方剂亦按其性质将药区分为“热性”、“寒性”两大性能。藏医在治疗“寒症”时用“热性”药,治疗“热症”时用“寒性”药。

藏药按性、味、效分类,按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细类。八性将藏药分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六味将藏药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他们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流,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十七效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十七种效能。“隆”病中有一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

藏药治病多采用数药合成,很少使有单方。许多药方配药都在25种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七八十种、一百多种。如“骂奴稀汤”多达130味,“然纳桑培”配方多达70味。每个方剂的名称大都是主药加方药总味数合成。如“然纳桑培”中“然纳”是珍珠,“桑培”是70,译成汉语即“珍珠七十”。

藏药在使用上大都有副品或代替品。为了解决珍贵药源不足的问题,藏药除本名正药外,特规定了与此药性质、类别相同、相近的副品或代用品。正品用“却”注明,代替品用“慢恩巴”注明。

藏医用药讲究调伏增效、适当配制,即各类药物适配对治。根对治骨骼病,枝对治脉络病,茎对治肌肉病,叶对治六腑病,叶液对治骨髓病,芽对治骨血精液病,花对治眼病,果实对治内脏病,尖对治头部病,外皮即树干下部之皮对治皮肤病,韧皮治筋病,树脂对治四肢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性、味、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