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2575500000008

第8章 坛经三支偈(4)

《坛经偈》题目怎么讲?《坛经偈》本来应叫《般若偈》,这是弘忍老和尚亲自命名的,来看《坛经》中的交代:“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五祖弘忍指出:人一天到晚只知道求福是不行的。福虽可贵,福救不了人。多少人,因得福而反害其身,因此关键在于要有智慧。所谓智慧,不是谋福的手腕,而是种福的良田。做人就要做种福的良田,甘愿在自己这块良田里,人人来种福得福,这才算是有福。这种“田中智慧”是先天智慧,是自性不失的善道种子,佛家把这个在自家的本性中藏着的智慧叫般若,是慧命双修。弘忍让大家通过作一首偈子来交上自己人生的这份作业,所以把偈子统一命名为“般若偈”,可译为“智慧诗”。弘忍还诱惑众人说:“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老头子准备好糖果,看哪个小孩答对了就给糖吃。从这个题目看,弘忍在钓鱼,钓大鱼。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兴奋地说:“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意思是说:你们快去作来给我看,别磨磨叽叽的,能作就作,不能作多想也不中用。我一定要找到这个见性之人,如果真有这个人,我就是轮刀上阵也要见到他。显然,弘忍在表明自己已经豁出去了,志在必得。形势逼人啊,再不传法,法将断绝。法依人存,不传不显。佛法是宝藏,识宝者得之。这是一场传法大会,这是一场佛法大考,出的题目是一个字:心。也可以说是两个字:找心。四个字:心在哪里。五个字:我是谁的心?这又是一桩无头公案,飞来题目让人抓狂,谁敢接招呢?题目讲毕讲正文。

神秀《般若偈》第一句:“身是菩提树。”惠能《般若偈》翻作:“菩提本无树。”谁说得对?都对。谁说得好?都好。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好在哪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佛,人与树合一,与天地万物合一,因此说“身是菩提树”,这完全吻合佛陀本义。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有与佛陀一起作佛的意味,这是担当,我不作佛谁作佛?又有“你是佛陀我是树”,即“为佛陀站岗”、“保护佛陀”的意思,这是护佛、护教,是佛教护法说的话,僧人有护持三宝之心,他本身也就是三宝了。神秀是大护法,于此可见。这句偈子说得好,其心可知。弘忍评神秀这首偈子说:“只到门外,未入门内。”这句评语看似否定,其实是肯定,弘忍是在说:你已经摸到门了!其实就是说:你有门了!这当然是肯定。有门就好。至于“门内”、“门外”也是个说法,你在门外往里看,里面是门内;你从门内往外看,外面又是更大的门内了。因此并不存在内外的问题,只有角度不同而已。佛门广大,哪分门内门外!弘忍肯定神秀摸到了门,其实就是赞许他已经得到了佛法。问题是:既然有了神秀,为什么还要有惠能?“既生瑜,何生亮?”一时瑜亮,人谓双璧。钗黛同行,人谓燕双飞。神秀惠能,人谓佛法双传双解。外人以为他们在“掐”,其实他们“和”着呢。个中感受,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惠能说:“菩提本无树”,这句好在哪里?好比佛陀睹明星而成道,道成星没,哪里还有什么星?他就是星。他在那棵菩提树下证道后,难道从此以后就天天举着一棵树走路?那是多余的。正所谓:缘来性起,缘满性空。当你明白一切都是昙花一现,昙花就是永恒的花。原来没有什么菩提树,你所遇见的菩提树本来就是你自己。另一世界之你,时时刻刻在关照你,提醒你,当你身在此世不堪困扰,他会为你吹来一缕清风;当你已经成为清风,他就隐去。见树是见性,当如是解菩提。得性即无树,此为惠能大师法语“菩提本无树”之妙谛也。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旦知道自己就是那块顽石,他就不再是那块顽石了,也就不再有“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之叹了。菩提本无树,大荒本无石。不但如此,亦无补天之女娲,亦无天崩地裂,你在地动山摇之时,当有定性。佛菩萨普度众生,他的渡船来时你莫以为风平浪静就像游西湖,其实是波涛汹涌过大海。你无定性,船来了你也不敢上。今天我作了两句诗:“虽因小节偶失路,每临大事胆气豪。”是为自己打气,也是为大家打气的意思。为什么学佛?就是要认清自己的德性,遇事扛得住。虽不夸口,真不怕事。为什么不怕事?因为不惹事。那干什么?干自己该干的事。什么是该干的事?不一定是积德行善,放生施财,斋僧礼佛,大做法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做了场大法事,善待家人就是斋僧礼佛,不害人就是放生,不贪财就是施财,不装善人就是行善,不居德就是积德,总之正常就好。贾宝玉先前在园子里关闷了,疯疯癫癫,也闹不上天,后来安静了,这才明白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再后来他又迷了,以为可以享一万年的福,谁知园子里的人很快烟消云散,他又受不了那“空”。一番沉淀,终于明白这一切是注定会发生的。人处毁坏的世界之中,肉身怎能不坏?是随他去,还是坚定信念,得到那真身,进入那永恒?“永恒”你看不见,毁灭你看得见。殊不知就在不停的毁灭中,才能洞见真性。原来阻碍修行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舍不得吧,到时会有人来尽情夺去。不如舍了一千,挣上一万。世上哪有这种好买卖?那就是认识自己这座无尽宝藏啊!菩提本无树,我身本无藏。当我袒诚此心,便可见如来。

神秀《般若偈》第二句:“心如明镜台。”这句好。明镜是透明的,明镜台也是透明的,心如明镜台,你登台一望,红尘滚滚透明如水晶。你用智慧的双眼洞穿这一切,以透明穿过透明,恰如老子所云“以无有入于无间”,就这样在分裂中合一,在短暂中永恒。《大乘起信论》中把众生的心比喻为明镜。大家照同一块镜子,放心;大家都是镜子,真心;大家互相作镜子,省心;大家捧出一个人当镜子,这就叫明心见性了。见人如见己,对我佛如对我身。神秀说“心如明镜台”,完全是《大乘起信论》真意,这句话说得好,不经意间展示了他非凡的佛学修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身心都在佛里面,身是庄严身,心是不妄心,玲珑庄严,以佛性见佛面,确是佛子真修,没人能说不好。弘忍评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这句话话中有话,看似在“否”,其实在“赞”。其实弘忍是在说“汝未作此偈时,已见本性”,亦可解作“汝作过了此偈,自然见本性”。总之,神秀的“本性”在弘忍手上捏拿着呢,因这首偈子而或明或暗,最终归于暗。自明曰暗。偈子是弘忍让神秀作的,起心在他,标准当然也在他,好不好无非一句话,他这个评委原是策划人,也是颁奖人、主持人,他把一切都包圆了。先前我已说了,弘忍让大家作偈子呈上来,是在钓鱼执法,无论你呈上来的是什么都会一棍子打死。这是老和尚的禅法,考场之中就要上刑场,端的是厉害。作为弘忍的侍者与大弟子,神秀深知弘忍传法之心,他并非不想要,但这和尚极其本分,是个老实和尚。他对老头耍的这个把戏当然清楚,但他作弟子的也只能说“好”,并且勇敢地说“让我来”,替众人先挨一刀,这是何等气魄,这是佛的担当精神啊。他明明知道师父玩的是把戏,也认认真真陪这老头玩,感情深啊。师父没让作,他不敢作;师父让作,他就作。明知道会被否,他也要实打实作出来,证明自己真心真意听师父的话。此事实难,换了别人不会像神秀一样把假戏当真。哄老头开心,其心孝慈。所以,大家读神秀这首偈子,不可轻视,没人有资格轻视他。大家如果从学佛境界、修行次第上解此偈,也是执迷不悟。你不要看内容,要看到作这首偈子的人确实很诚心,确实很听话,是照直写的,没有滑头,没有私心,因此没有花样,朴朴素素,献给大家。他的直是他的诚,他的浅是他的真。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算是读懂了神秀的偈子。至于他的内容,并未偏离佛学正道,你可以说他不妙,但不可以说他不对。神秀的名字像个佛门才子,其实他一点儿也不才子,没那浮浪心性,是个笨拙的老实人,不是老实人也成不了佛啊。相比之下,惠能的跳跃心性显出来了,怪不得弘忍见他第一面就说他“野”。菩提老祖收拾不了孙悟空,五祖弘忍也收拾不了惠能。有的人喜欢跳,做老头的只能让他跳,这正是老头的乐趣所在。你可以把一只猴子一棍子打死,你能把他的猴性一棍子打死吗?你说身灭性也灭,不对,应是性起身就起,那只猴子在烈焰滚滚的炉子里活过来,马上就打出八卦炉,大闹天宫去了。惠能也把禅门闹了个天翻地覆。我把惠能比作谁呢?一比比作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二比比作推倒山门的鲁智深,三比比作盗甲的时迁。他这是在盗甲啊。师父本来要传给大师兄的法宝,他冷不防盗了去。大师兄说:“心如明镜台”,他就说:“明镜亦非台。”这句翻得好,谁愿意踩在一块玻璃上走路呢?台子要结实才能走路啊,明晃晃的一座台子谁敢上?在这里,惠能也露了一手。世俗辩论,只能同类作比,不能“串”了,比如你不能用语文辩数学,不能用科学标准来评论一首诗的好坏;但佛门无禁忌,为了追求真理,佛门辩论是可以“串”的,辩经可以把经抛开,问佛可以灭佛,可以玩过界,可以把虚当作不虚,把论当作非论,把比喻当作事实。神秀说“心如明镜台”,本来是比喻,惠能把他当作不是比喻,而是事实,这从佛门辩论的规矩来看是允许的,因此惠能的胆识与学识双双赢得普遍赞誉,皆道是佛力相助,才有这般智慧。从常理来看,明镜确实不可以作台子,因此一旦回到世俗世界,是惠能赢了。神秀的佛学一下子被悬在空中,不能上,不能下,卡在那里。惠能是个“不在三界内、跳出五行中”的角儿,他会越界,神秀却不能,因此神秀奈何不了他。但惠能再厉害也要平地踏一步,才能往空翻。他也需要弘忍与神秀,才能做出自己。没有神秀作基础,他也翻不出这一句。换个角度讲,其实他是帮神秀把话说圆了,说来说去还是神秀的意思。因此说到底,两句是一句,谁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输。这场佛学辩论杀气腾腾,绞的清,翻的妙,惠能借势凌空翻走固然神通,最让人佩服的是惠能飞走后神秀岿然不动!二人斗法未分高下。一巧一拙,一智一愚,果然是双璧双骄,一双绝杀!究竟花落谁家,且看下回分解。辩论已过半,高潮即将到来,弘忍这个主持人也快坐不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