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国宝传奇
24772800000030

第30章 唐寅性格之千里壮行

这一段唱词不但缓婉动听,而且对当时朝政贬僻入理,对唐寅的劝解至情达意,甚至对唐寅今后的人生指点的清透明晰。似乎九娘就是唐寅“赶考交恶运”万念俱灰后生活的开解人,引领者,掌舵手。按照历史事实,其实九娘最多也只能说是在唐爷对朝政、对生活、对命运心灰意冷时认识,给予了一些慰藉而已。到是与唐寅成家后,在生活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唐寅最困难的时期,不但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而且全力操持,使唐寅最困难时仍能有安闲的生活,这才是九娘对唐寅最大的功绩。

我想,我这样的看法,唐家奶奶肯定也是认同的。

好吧好吧,小子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依托自己无知的杜撰随便乱说而已,各位千万当不的真,还是继续听唐家奶奶对唐寅崇敬的看法吧。

科考受难之事已全盘从心中抹去,家中诸事已全无须挂念,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其次立言目标亦已明确在胸,所求的,就是壮胸中之气、沉复中之壑的远行了。

唐爷毕竟是豁达之人,决心也已经下定,故纵情山水的行动一旦启动,无论前方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是绝无任何忧虑,没有半点踌躇的。

万里壮行开始,唐爷乘船离开苏州,直奔第一站镇江。

镇江,那个白娘子为救心爱的男人而不惜与远远强过自己的法海斗法,水淹金山寺的故事,激励过多少痴情男女,毫无疑义,这凄婉的传说故事对风流倜傥的唐爷来说,也决计是打心底折服的,要不然,这壮行的第一站,也不可能选中镇江。

但当唐爷再次站在金山寺的北固亭,想着那凄美的故事,抬眼遥望焦山、穿过焦山远瞄隐没在云雾漂妙中如梦如幻的紫金山,突然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万般思绪从心涌起,忍不住哎叹一声,从心灵深处发出了“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的感慨。

面对自然界的这千奇百态、雄浑壮丽,唐爷想到自己的身世,一心悲叹,但当时,说什么也不会想到,后人竟然把唐爷的这偶然悲叹,实实在在地用文字记载了下来,而传承到千秋万代。

与唐爷同代,比唐爷略后的明文学家杨仪著的《明良记》中记录下了唐爷“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人”的名句,一时被时人惊为天言,争相传诵,而且为了押韵、为了提神、为了壮气、为了更直白的表达、为了对唐爷的感慨更有冲击力,纷纷根据自己的想象肆意阐改。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各种换字的句式蜂拥而至。可能后人认为确实更直白、更押韵、更能贴切地表叙唐爷的心思,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一句被广普大众所接受,一直沿用。直到今天,我们很多部门、很多单位,还把这名句作为反腐倡廉的宣传语,用于教诲掌权者千万别为一已私利而“失足”,否则,会“成千古恨”,就是“能再回首”,亦成其为“百年身”,那悔之晚矣。

我们的一些教诲拯救失足人员的特殊单位,更是广泛用该名句教育、引导失足者,往往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相并而用。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你看、你看,由于你的一时“失足”,已酿成了千古之恨,“恨”是必须的,只能恨你自己!“再回首已百年身”,这得有多少时间、化多少精力才能“回”,你得引起多少重视?但如因种种原因、种种原由而不幸“失足”,尽管可恨、可憎、可被人厌,但也不要太过悲伤,因为你的“失足”,失去了早晨,但只要你能真心悔悟,真正的彻底悔悟,能够痛改前非,尽管“再回首已百年身”,但仍旧可以收获在“傍晚”。

这样的诠释、这样的说教,这样的论理、这样的释义,也因该说是非常贴切合实际的,特别是对一时没注意而不慎“失足”者。在那些特殊场合,这样的题词、这样的标语,真可谓是独据一壁,有时甚至可以说是“琳琅满目”。

这,从古到今、从特殊场合到大庭广众,无一而足,无处不在,毫无疑问,只有这样的普及度、有这样的宽广度、有这样被广普大众的接受度,一定是千古名句无疑了!

唐爷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想到,这千里壮游的第一站,脚站北固寺、面对紫金山的满怀思虑,忍不住的一声感叹,会酿就千古名句,伴随着这千古名句,使自己流传百世,万古留芒。

而其它人,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后辈小子,都免不了会想:唐爷这为沉腹中之气而千里壮游的第一站,便吟出个千古名句,被时人传诵,被文人传承,被后人敬仰,千百年后仍熠熠生辉。这唐爷的千里壮游,该留下多少千古传承、万古流芳的故事啊!

无论感慨万端,那怕事后会万古流芳,这一切,对当时的唐爷来说,都是没有什么可特别铭记,可肆意书写的,只是“到此一游”而已。

游览了金山寺后,唐爷便顺江而上,到了自古盛传为天堂的杭州,然在杭州未能如心中所愿,而是寻友未见,空留遗憾,可对已放开一切,恣意山水的唐爷来说,这一些也是再正常不过了。会友不遇,心有遗憾,放开心胸,赋诗二首:“诗成留于故人听”!其它一切就尽在不言中了。

接着唐爷又顺道(江流)到芜湖、九江、庐山,写下《庐山》诗后转道黄州,创作《赤壁赋》后又南行之湖南、登岳阳楼;至衡阳、登衡山,又东向进入福建。

再次进入福建,游武夷山、到九仙祠时,忍不住想到了第一次在九仙祠祈梦的往事,要说不憾,那肯定是不实,但这个时候的唐爷,经过苏浙湘闽一圈宽畅肆意的游览,心胸宽阔许多,心情已好了很多,身上儒学气味日淡,而道家“处世哲学”渐浓,这从九仙祠二次祈梦后唐爷写下的词句“浅浅水,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有时邯郸梦一枕,有时华胥酒一瓯。”……“君不见,东家暴富十头牛,西家暴富万户候;雄声赫势掀九州,有如洪涛汹涌,世界欲动天将浮,忽然一日风打舟断蓬,绝梗无少留,桑田变海,海为洲,昔时声势空喧啾,呜呼!何如浅浅水,长长流?”就可以读出全部。

世界俗事,你再富有,再有声势,转首即空,什么也敌不过浅浅水,长长流!为人,更然!如此,何争高低、何究长短、何求声势?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平平安安,方为大道是也!

从福建再次转道浙江,游天台、雁荡,其心境再次升华,诗词、绘画、题词,留下诸多佳作、佳话,特别是浏览雁荡山期间,写下的一首诗,更是留下“以期写处无人到,梦里江南女儿山”的优静柔和之句。

何为诗为心声,何为诗言志?这就是!

唐爷经过这沿着好山好水的壮行,目睹峰峦叠翠、波澜壮阔之雄伟山岳;眼观川流不息、碧波荡漾之秀水丽景,其心境已完全不同,每到一处,看似随意留下诗句,证明唐爷几已脱离烦躁,心境平和之佳境。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此次千里壮游从苏州金山开始,一直到二转浙江再至安徽,开始一段时间,唐爷发声只是对命运的感叹,经杭州找友不见开始偶留诗文,二度经浙后,留下的诗文不但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表露心声,诗句也越来越趋优美平和。这充分证明了这千里壮游目睹、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后对唐爷心境的滤清与提升。

唐爷后又渡海到普陀,再次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从浙江抵达安徽,再次上黄山、九华山。

后人对于唐爷这千里壮游为什么二游钱塘江后再出发往皖,无论从浏览历程,无论从水系顺畅、无论从山脉分支都觉得有点想不通。但我想大家一定是没有从一件对于唐爷来说十分重要,又不能也不想公开的事务中想及。唐爷恩师程敏政,受唐爷“科场案”波及,几是被“解甲归田”,自认为为朝政兢兢业业大半辈子绝无半点私念的恩师,对此无论怎样也想不通,最后竟含冤吐血而亡。恩师祖藉安徽,亡故后便魂归故里。唐爷这样安排,我想一定有唐爷深意的。

千里大壮游,使唐爷彻底放开心头俗事,来到恩师坟头,跪拜谢恩、祭奠辞行,用全部身心、满腔真情祷呼一声:寅之行患师不得善终,寅之举使师含冤不清,愧杀寅也!寅无话可说,无以为报。然寅拜师学艺之艺,决不让师羞赧,决计回报师之恩德,决计学师承师寓师广师之艺而留芳千古!

正因千里壮游,领略祖国壮丽之山河,使之心胸开阔;正因恩师之冤屈,满腹恩情需用艺所相报,才有了唐爷那儒学的渐浅,道学的真深,才有了心灵的空明,艺术境界的大幅提升,说最实在的,才有了唐爷性格从“仕”向“艺”的转寰,也正有了这转寰,才真正造就了诗、画、文具佳、千古不朽的唐爷,才有了唐爷那传芳百世的千古名作。

更现实一点说,才有了唐爷留给后人,贵馆得以收藏的留芳千古的画图,才有了文爷、祝爷尽一身功力装桢、唐家人不惜献身、民女情愿搏命也要确保安全的稀世珍宝。

越说越激动的唐家奶奶,用力地握紧双拳,还搁在上腹腰身二侧,用劲上下舞动着,用来增强表达力、感染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