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国宝传奇
24772800000018

第18章 千头万绪之瑰宝无疑

“这是唐爷真迹,也是唐爷最后第二幅猛虎图无疑!”

扑在画桌上的唐家奶奶慢慢曲身转过头来,人还未完全站正,拿着放大镜的手用力一挥,对着大家十分肯定地说。

四人的神情全为之一震,又全毫无顾忌地露出探求的眼神。

“进入唐家后,曾不下百次聆听过长辈们对此画作的述说……”唐家奶奶掩饰不住的那种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情感将大家引向了深深触动她心灵的故事之中。

唐爷是唐家这千百年来最负成名的祖先了,如从整个历史范畴上来说,因为有先祖入仕,而且几代承继,成为唐家甚至是很长一个历史时段世人所敬仰外。唐爷就算不能算第一,也肯定是第二了。风华绝代,才华出众,是位天才画家,不但在明清文化中不可或缺,在中华文学历史长河中,也可以说完全有重彩浓抹的一笔。他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其画《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百美图》、《两岸峰青图》历朝均获如潮好评,文学艺术、经济价值均极高,是历代文人、收藏家争相收藏的不传佳品。因其功力、名望而永传世间,历朝均可说是有价无市。除绘画外,唐爷亦工书法,取法赵君孟頫,书风奇峭俊秀。在文学上也富有成就,工诗文。短短一生,在绘画、书法、诗文上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唐爷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他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当时的社会,故一生坎坷,甚至穷困潦倒,生活无着。在如此现状中,明正德九年(1514),被明宗室宁王朱宸濠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不惜当众裸奔,才得以脱身回归故里,后来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爷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引起不少麻烦,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并自治一方印章“逃禅仙吏”,用于后期画作、诗文的嵌印。

“几位都是研究明清文化的大家,唐爷生平这一段,民妇想各位均知晓吧”。

完全沉浸在往事回想之中的唐家奶奶,回忆一段唐寅的往事后仍不忘与几位交流一下,几位也全进入了角色,接待室再次能听见落针。

因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又牵涉到宁王反叛,凭装疯卖傻厅堂裸奔而脱身的唐爷,从南昌回家后终日郁郁寡欢,本就不健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弱不禁风,几乎是整年病痛不断。此时的唐爷几已不能作画,完全断了生活来源,加上又不会持家,生活艰难,甚至到常靠向好友祝爷、文爷借钱度日的地步。其间,王爷也常来看望并接济,使唐爷深深感恩不已。二家因常相往来,恩情日深,唐爷为感恩,遂答应与王爷结为儿女亲家,将自己唯一的女儿嫁于王爷儿子,这成了唐爷晚年最欣慰的一件事。

女儿与友人儿子终于事成后,已多日没有画画的唐爷拿出画俱,细细研墨,精调颜料,摊开精宣,填上托毡,摆开阵势,打算好好画一幅,以志庆贺。但攥紧画笔后,几番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心中似钱江潮水汹涌,又似东海涌浪奔腾。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轰动苏城,二十九岁乡试得解元轰动南京、踌躇满志赴京会试,因科场舞弊案愤而不吏,种种往事,在脑海翻腾不息;身陷宁王阴谋,赤身裸体狂奔;三度内人环绕,春风满园,如今却是百病缠绕、沉疴难逾,凄苦无怜,幅幅画面揪心……山水、人物、花鸟……乃须工笔细琢而成,此时心境,安能……奈何奈何,唐爷在心中暗叫数声。终是心有不甘,怎乃境迁时过,奈何奈何?一阵热血涌动,唐爷狂饮数杯,攥笔猛撒,本性固有的狂傲不羁、怀才不遇的极端不甘、装疯卖傻时的志长气短、走投无路时的龟缩一隅、抱负未竟心有挂牵的极度遗憾……千般心境,万种情怀,统统狂泻笔尖,短短几个时辰,一幅“下山猛虎图”跃然纸上。

似跑似奔,似吼似啸,尽展王者风采!

唐爷罢正画作,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观瞻数遍,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兴奋,乘兴换笔,舔得笔尖,醮得墨饱,尚未从极端兴奋中回过神来的他大笔猛挥,平时少用的狂草与平时常用的“晋昌唐寅”四字从笔端飞流而出,直奔画底,真正入木三分,又如缀似刻,无穷笔力凸显。

遂狂笑数声,洒泪撤笔,发现有虞,赶快移画,无奈已墨洒画面,如梅花点点;不羁的唐爷狂笑不止,即兴赋诗一首,高声吟咏:“晋昌唐寅惊世才,补天抱负未转寰。逃禅仙吏运椽笔,舞得梅花傲霜开!”边吟边笑,边捧起印章嵌印,本就贵体有恙气力不怠,长时间专心作画加上狂笑后功力用尽,双手不稳,“逃禅仙吏”之印侧转不平,加之画已移位,一角已不在毡上,印章也只嵌准一半,故“仙吏”清晰无比,然“逃禅”仅隐约可觅。

唐家奶奶如思如虑,似倾似诉,全身心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中,已完全忘了在给徐馆长他们作说明。

文化馆内其它人也已无须什么说明、了解,这时似乎全进入了那一个历史时刻。每个人的脑海中全是唐寅酒后,用心血作成此猛虎画图、醮饱墨汁挥笔疾书大幅度撤笔洒落残墨点点以致手忙脚乱地移画、狂笑嵌印从而印鉴极为不整的的一个个景头回放、定格。

这苍茫虬劲的画面、妙致豪端的线条;这“晋昌唐寅”的落款、龙飞凤舞的狂草;这画带残墨、印鉴不整的“败笔”……如何会这样“和谐”地出现在同一张画面上,一个个谜团如一层层盖模,在唐家奶奶如倾如诉中被一层层轻轻揭开,露出的“谜底”竟是这样清晰明了,却又是这样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却又是那样的合情合理,全在情理之中。

这是在做梦吗?可做梦能梦得如此精妙、如此出人预料、如此圆满?包括爷爷在内的所有人似乎一下全呆住了。

幸亏这猛虎图还好好地展开在画台上,画台前那么多人仍聚在一起,要不然,现场的人可真会认为自己是一枕“黄粱”了。

谁也没有说话,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凝滞了,现场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第二幅!

生前第二幅!

最后第二幅!

大家的心中再一次被热流猛烈地冲击着,呼喊着。

这最后第二幅,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多少往事可以追寻,有多少故事可以编撰……

这最后第二幅,王家如何保存、又如何散失,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经多少人之手,又如何转出国门?这期间,历史画卷、战火云烟,贪婪嘴脸、热血壮志……又有多少风起云涌的轶事可以追寻,那怕是揣摩……

这最后第二幅,有幸被文化馆保存,有幸亲临、有幸永远的观瞻、学习,那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荣耀、何等的任重……

文化馆内,大家的心情全部都已进入沸点,几已无法用词语描绘。

“唐女士,谢谢您的指导,还有个问题,您,您能不吝赐教吗?”毕竟徐馆长是这场“请教”的主导者,又是这帮人的领导者,第一个回过神来。

“馆长,您是想问为什么说这是唐爷生平最后第二幅猛虎图,甚至还打心底想知道这最后一幅猛虎图的情况吧?”

唐家奶奶毕竟见过大世面,一下就明白了馆长的意思。

“不好意思,唐女士,老朽真有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让您觉得‘人心不足蛇吞象’,也实在确实是有点‘得寸进尺’了”。

徐馆长停一下,轻轻地换口气,又接着说:“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唐女士刚才的话,让我对这有了切切实实的感受,确信古人‘诚不欺我也’。对于这猛虎图,自从文化馆有幸收藏后,老朽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研究,可以说已有数年了。这数年来,老朽查过非常多的资料,也请教过不少人,可对于那几个问题,可以说仍是一团浆糊。若不是有幸认识唐女士,那几个疑问可能会让老朽带入棺材,成为终身的遗憾。今天有这样的机会能面对唐女士这样的行家,老朽说什么也得请教啊。如果放弃这个机会,有可能又是一个终身遗憾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