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之我是吴三桂
24748000000152

第152章 真相

这份没有分析的汇报单就是为我牺牲很大的春兰姐姐写的.当年她又一次来到这又恨又痛苦的京城后,不久就因为秋大人喜新厌旧,而被秋大人冷落了。秋夫人又是一个醋坛子,容不下她。她就只好出来再做生意.艳儿姐姐和我离开京城后,她就买下了生意清谈起来的如意居,成为了如意居新的主人.

这个春兰知道我的分析能力比谁都强,所以只是把各种消息汇报上来,并没有做任何的分析.只是在一些重要的信息上画上了圈或者加了注而已.而在关于内阁李万春的信息上,她画了好几个圈.使我对李万春的资料看得格外仔细.

李万春原来是天启皇帝朱由校身边的一个翰林院待诏.就是为皇帝随时准备起草圣旨的官员,也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一个秘书.不要小看了这个正五品的官员,他可是皇帝身边的近臣。

后来因为得罪了魏忠贤,被魏忠贤赶到通州当一个知府.一直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做了皇帝后,他才拿着一些魏忠贤的重要犯罪证据来投靠朱由检.因为李万春是当年的状元,又真的有学问,朱由检也是缺人才,就留下了他.可他在短短的一年多里很快地得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校的信任,成为了内阁大臣.这个人绝对不简单。

我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这其中有问题,可问题会在哪里?我只要感觉,却没真实的证据。使我对自己的第六感犹豫不决。突然我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连我自己都被自己的想法吓得脸色一变。

我连忙叫亲兵去张罗那里借搪报看看.我对我的怀疑已有点心惊胆颤,如果是真的话,京城将是一个很大的是非窝.将来鹿死谁手还是一个未知数.

搪报是官员们了解朝局的信息来源.一般来说大明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能有一份朝廷的搪报.搪报上会写一些时事和朝庭的新动向,有点像现在社会的内部文件汇总。卢放也有,但没有张罗那么好借.张罗刚收了我的钱,对于我借搪报的事不会多心,会很顺利的借到他的搪报给我看.

亲兵不但带回了我要的搪报,也带回了一个人,他就是张罗他本人.张罗的突然来访,令我有点不知所措,我连忙请他进来.我还以为张罗不敢这么敏感时期来看我,没想到他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想到什么就敢做什么.

张罗来的时候穿了一套平民的衣服,但他是坐他的官轿来的,根本就没有遮遮掩掩的意思.本来他是武将应该骑马,可他的骑术实在不敢恭维,只好坐文官做的轿子。他进来就说:“小桂老弟,你要借搪报做什么用?”

我请进这个装出来的莽撞还是真的没脑的家伙.手上拿着亲兵交给我的搪报,说:“张哥,您先坐着吃点东西.我要看看后,才能证实我的想法.如果是的话,我送一个大功劳给张哥您.”说着叫亲兵准备一些茶和点心给张罗.我一个人却走进了后面的书房.

我仔细查看了搪报上关于李万春的事,还有一些支持李万春的官员名字和官名.我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随后我又觉得有战种场才有杀机感.虽然杀机并不太强烈,但我这个准将军已能感应到危机。

我终于找出了所有问题的根结所在.所有人所有事隐隐约约的都在围绕着李万春在转,李万春是当然不二的核心。李万春原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怪不得我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首先在天启时期,所有与魏忠贤敌对的人,不管地位多高都逃不过魏忠贤的挤压.就连当时的内宫之主张皇后也是被挤出皇帝朱由校的身边,想见朱由校一面都很难。一个小小的五品翰林院待诏,却没有被魏忠贤以及他手下弄死,还外放到京城附近的通州做地方长官.本身就有点让人觉得古怪。虽然同样是五品官,手上的权力却又天渊之别。表面上他离开了皇帝身边是一种惩罚,实际上却给了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能算是一种处罚吗?

作为皇帝身边的人,能和天启皇帝朱由校面对面说的上话的官员并不多。“清流”为什么没有争取过他?是他有意拒绝了?还是他犹豫不决,没有做出决定?还是因为有其他原因?

而且当时“清流”的人就在通州集会,商量如何对付魏忠贤的事。这时候李子春去通州绝对不是一个巧合.不是魏忠贤有所图谋,就是想看看这个饵起不起作用。至少李子春绝对是魏忠贤的饵。

我记得后来“清流”在一次集会时发生了意外,许多“清流”官员都因为意外失去了生命.这应该是李万春在暗中做的手脚.本来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也准备到会,还好有事不能去了,所以才没有一起落网。这么多个官员一起出事,怎么看都像是东厂锦衣卫的手法。没有内奸的话,东厂和锦衣卫是绝对不会知道这么清楚的。而在魏忠贤倒了后,李万春出来的又太及时了点.之后一大批的墙头草在李万春前前后后一起倒向了崇祯皇帝朱由检,其实这是在帮李万春巩固自己的地位.李万春的每个建议,首先拥护的就是这些个本来对魏忠贤趋炎附势的官员.

李万春绝对不是魏忠贤的敌人,而是魏忠贤派到敌人中的一个钉子.是魏忠贤的一大左右手。可魏忠贤已死,李万春就算要为魏忠贤报仇,也要想想他的未来.最多组成自己的一个党派而已,怎么会这么快想闹事呢?而且他怎么能号召起这么多的魏忠贤的人,这些魏忠贤一党的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人,要不是手上有把柄在,他们才不会这么听话。要没有魏忠贤的机密资料,李万春怎么能指挥的动他们?

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杀了一批魏忠贤的死党,可有好多的魏忠贤党羽逃过了劫难,现在还在朝庭好好当着他们的官的不少.可他们为什么会不顾自己帮李万春呢?绝对有什么事逼着他们不得不听从李万春的话,跟着李万春一起干事。

突然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的关键,魏忠贤真的死了吗?

当初我要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答应我留魏忠贤的一条老命,就是不希望把事情做得太绝.就是怕魏忠贤被逼急了狗急跳墙,来一个鱼死网破。这样一来不但崇祯皇帝朱由检不会好过,而且会伤到大明的根本,使本来已千疮百孔的国家在经历伤痛。这样做只会害了大明,害了老百姓。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做了皇帝后,表面上也只是免去了魏忠贤的所有职务,后来才下了发配到边关的命令.这种处罚对一个祸国殃民的魏忠贤来说并不算太严厉,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定繁荣为出发点的。

可在押解的路上就传出魏忠贤死在路上的消息,当时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还以为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暗中做的手脚,怕有后患才暗中杀了魏忠贤.

可现在看来,应该还有一种解释,就是魏忠贤还没有死.他是在装死,以假死躲过崇祯皇帝朱由检对他的报复.再通过李万春暗中指挥着京城内外自己的势力和崇祯皇帝朱由检做**********按照现代人对魏忠贤的看法,他虽然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太监,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出卖自己国家和皇帝的人。他最多不过是操控皇帝和朝局,做一个“狭天子而令诸侯”的奸臣而已。作为一个太监,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人,皇宫就是他唯一可以挡风避雨的家,皇帝就是他的主人。他的所有都是皇帝给的,当新一任皇帝上来后,他的所有将又要重新再来一次。任何一个太监知道这个道理,作为一个最有文化的太监,魏忠贤也其实十分明白。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随便的最皇帝身边的亲人,特别是将来有机会成为下一任皇帝的信王朱由检。所以他的所作所为不是有特殊的原因,不会这么做。

在关于魏忠贤最后的下场中,正史和野史说的并不多,其中比较权威的正史上说,魏忠贤在新皇帝登基之初并没有怎么不合作。只是在崇祯皇帝朱由检要求查看太监名录时,魏忠贤有点为难。崇祯皇帝朱由检第一次当众批评魏忠贤。随后几天中,崇祯皇帝朱由检好像和魏忠贤作对一样,处处针对魏忠贤。魏忠贤只好自己以年级老迈为理由,请求回南京皇宫养老。崇祯皇帝朱由检不但不准,而且还开始了大清查。魏忠贤的问题渐渐浮出了水面,崇祯皇帝朱由检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当中再次痛骂魏忠贤对不起自己和自己的哥哥先皇天启帝朱由校。

在大臣们的一致要求下,魏忠贤被打下了死牢。不久崇祯皇帝朱由检以魏忠贤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人为理由,改死刑为发配边疆。在路上魏忠贤受了不少的折磨,老百姓没有少给这个太监好脸色看。不就在路上,魏忠贤死了。上报朝廷说是魏忠贤自己自杀的。也有野史上说,魏忠贤是被押解他的两个官差折磨死的,而官差绝对是某一个官员或者更大的人物授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