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生活百科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247100000028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成长(11)

其一:来自家长的过度保护,与个人独立性发展之间的冲突。

其二: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难以认同,甚至以强制手段进行打压。

简单说,这两大表征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家庭教育中心灵暴力因素的全部,而正是在这种“心灵施暴”的过程中,家长本应当基给予孩子的心灵关怀逐渐地散落流失。

就这样,我们的孩子总是感觉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限制,或是根本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我们的家长则感叹现在的孩子过于复杂、过于任性,孩子实在不懂得家长的一片苦心,倍感家庭教育的艰难,从而给两代人都带来了心灵上的痛苦,让双方都感到了巨大的困惑,以至于无从解脱。

接下来,我们就将从构成心灵暴力因素的两大方面入手,一睹中国家庭教育中心灵关怀缺失的形成机制,立足于孩子的未来,预知这样的缺失,究竟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当我们对这两点了然于心之后,有关如何解决问题的答案,以及家长究竟该如何如何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也就变得不再迷惑不清了。

6.家长与孩子的双边思维

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在几年前的一个电视节目中,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个孩子说出了这样的话:

“在学校里住宿过集体生活,我自己总是能独挡一面,可是一回到家中,母什么事情都不让我干,对我百般呵护,本来这些事情自己都可以做,只是一味让我别分心,抓紧时间认真读书,我常常对此感到很不耐烦,甚至很生气。但是每次发过脾气之后,自己也觉得很后悔,觉得对不起辛勤劳作的父母,有的时候,我也试过和父母进行沟通,但是效果很差。我感到非常委屈,过去回家总是想放松一下自己,而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回家,因为现在回家心里一点舒服的感觉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