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怒沙潜影
23419900000195

第195章 风险规避

当时中国为了摆脱美苏等国家的核威慑,举全国之力的核爆试验势在必行。

1960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号称完成了他们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使命:确认了中国核计划的存在。

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最高决策班子,在上世纪60年代相当多的时间里,就如何对中国核计划作出反应,以及是用军事或外交手段来遏制中国的核计划;

中国核计划对东南亚和世界局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谋求苏联合作对付中国的核计划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和辩论。

在这其中,使用武力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不仅被提出,甚至已经初具雏形。

从1961年起,美国情报部门开始进行代号为‘科罗纳’的卫星侦察计划,这种间谍卫星携带改进的高分辨率照相机,带有充足的胶片,并于1961年12月首次辨认出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而当时美苏接洽密谋瘫痪并彻底摧毁中国的核计划,拟定了间接与直接打击中国核计划的两种方案。

间接方案就是使用外交和宣传攻势,直接的则是使用强制手段,其中就包括由国民党军队实行渗透、破坏和发动对大陆的进攻;

以及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常规武器的空中打击,甚者使用战术核武器有选择地打击中国重点目标。

这个计划最后因为苏联拒绝联手以及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等诸多因素宣告流产,但随之而来的中苏珍宝岛事件,更是将中国面临核打击的风险推上了最高点。

1969年3月,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虎视眈眈,这种一触即发的不对称军事敏感时期,迫使中国领导人筹划应对核打击的风险规避计划;

并于1969年8月28日签署密令,下达紧急战备命令,集结特种工程力量紧急修建防核地下工程,以便大战爆发之时,将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转移到远离北京的地下防核工程,继续指挥全国的对苏反侵略战争,咸宁‘131地下工程’因此应运而生。

但该项工程于1971年‘913’**叛逃事件暂时停工,并最终于1973年收尾完工。

这项工程进行的极其隐秘,不仅有大量的部队封锁驻扎,就连参与修建的工程兵也不知身处何处,更不知工程的规模以及用途。

而当时挖掘出来的土石至今也不知去向,美苏的间谍卫星和无人侦察机对此事也是毫无察觉,这足以说明中国军方修建地下掩体的机密性和建制性。

而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作为中国新生核威慑力量的基石,其重要性恐怕不次于任何一座军事工程。

尤其是参与设计、试验的科技骨干,他们是中国高尖技术的领头人,更是唯一可与美苏拥核国家对抗的**,这些人才资源的宝贵性是任何一个决策者都深知的重中之重。

美苏要剔除中国的核武基础力量,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必定是打击计划中的首要目标,这些人员和试验资料事关国家最高级别的安全利益,兴建一个隐蔽坚固的掩体来储备科技力量显得尤为必要。

这块区域地处大漠腹地,拥有良好纵深和极端屏障,离罗布泊核爆基地也不算太远,如果启用大型运输直升机,人员转移也就一个小时左右,可以作为大后方的坚守阵地。

而这样一处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识的石山,仅在茫茫沙海中确认它就得费一番功夫,其周围又充斥神秘复杂的电磁干扰,这就相当于布设了一道电磁屏障,可以最大限度的防御精准空袭,除非核武毫无偏差的在其上空引爆,不然摧毁这样一座坚实掩体,常规武器实难凑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