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春秋
22673100000059

第59章 59、舜帝的强大

皋陶本身也是气愤不过,所以才成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现在大禹进行了强力的反击,大家心照不宣,皋陶只能见好就收。

不过皋陶也很有意思,他现学现卖,使用大禹说话的语气,对大禹道:大禹啊,你说的太对了,说得简直太漂亮了。这句话表面是赞扬大禹,实际上潜台词是:哼,你小子,算你狠,你也不过就是说话漂亮,暂时占了上风,以后大家的日子还长。

但大禹现在没有理会皋陶,用话卡住皋陶之后,他还得给舜帝施加更多的压力。所以大禹接下来开始教育舜帝如何做一个好的君主。

大禹发言,认为做一个好君主应该做到三点:第一,应该谨慎,让诸侯百姓能够心安。第二,在道德的引领下,让百姓能够响应君主的号召。第三,应该顺应天命。这三点无一不是指向自己的政治目标,以达到逼宫的目的。

首先,说到应该谨慎,还是影射自己在上面提到的舜帝曾经使用武力镇压了八个部落。不过,现在大禹的意思,不仅是为了揭短,更是为了告诫舜帝,从此以后,诸侯只会听自己的了,只要舜帝稍有不慎,他就能够带着各个部落来打舜帝。

其次,特别强调道德,同样是为了告诫舜帝,现在舜帝能够做的,已经只有他的道德了,除了道德之外,其他任何手段都已经不管用。

最后,大禹向舜帝释放了最强烈的信息,说明天命现在已经在他大禹这里。舜帝如果顺应天命,就不要再扭扭捏捏,早早传位为好。

而在这三点意思之外,这也是大禹在朝廷大臣面前进行演讲。跟皋陶一样,他也必须在这次朝会上提出自己的政纲。而他的这三点政纲,无一不是打着贵族的烙印。对贵族政治有好处,他就提,否则他就不提。说穿来,他的政纲其实也是舜帝的完整政纲的一部分,但经过他刻意的选择,舜帝的整个治国思想已经完全变味,弄成了只能讨好诸侯,用诸侯的道德来规范君主,而不是用君主的道德去规范诸侯。

同时,大禹也是继续在向皋陶示威:今日大禹,绝非吴下阿蒙,背后有着天下诸侯的支持,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天命,我大禹的地位绝不是你老迈的皋陶可以撼动的。

这是一次石破天惊的宣言。大禹实际上已经跟舜帝摊牌,从此以后,你舜帝应该靠边站了,你的道德已经不合时宜,新的道德即将产生,全新的能够代表诸侯利益的君主也即将上台。那个人就是我大禹。

大禹现在很想看到的,就是舜帝垂头丧气的样子。当然最好舜帝能够暴跳如雷,那样距离自己彻底激怒舜帝就不远了。但是,大禹失望了。他低估了舜帝了。

舜帝对大禹进行了回应。非常有意思的是,舜帝一开口,同样是几句废话:哎呀,大禹,你简直就是国之重臣啊,你就像我的左膀右臂一样。这个开场白,说明舜帝已经完全看出了大禹和皋陶的玄机。对于大禹的咄咄逼人,以及皋陶的矛盾心理,他早已心中了然。而他跟皋陶和大禹一样,在险恶的形势面前,采用了退避三舍的态度,以废话消磨了大禹的气势。接下来,舜帝借着赞美大禹,也重新推销了自己的政纲。

舜帝说他时刻想着能够让天下百姓归心,而大禹帮他做到了。他希望能够在古人的思想行为和日月星辰的运行中得到教益,然后能够推行礼仪,大禹也帮助他做到了。他希望用六律五声八音来淳化百姓的思想,影响百姓的言行,大禹同样帮助他做到了。

在这里,舜帝明确告诫大禹,大禹先前说的那些如何做一个好君主的话,不过只是他的思想的第一部分。而后面两个部分,是更加重要的部分。大禹不愿继续帮他完成后面两个部分,他也并不害怕,因为他手里有的是愿意做这两件事的人。只要他愿意派人出去,就会有人忙不迭地来做,到时候不怕名声不能盖过大禹,也不怕这些人不能将大禹控制的诸侯再重新控制。

下面的话就更加强硬了。舜帝说,只要是自己安排的事情,大禹都认真去做。大禹有意见从来都是当面提,从来不背后说人坏话。大禹非常敬重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而对那些奸邪小人则能够让他们不再奸邪。

如果我们不能对此前大禹的所作所为熟视无睹的话,如果舜帝不是一个糊涂虫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在这里得出一个结论,舜帝说了反话了。实际上舜帝是在严厉地斥责大禹,自己安排的事情,他都是有选择性地去做;当面不提意见,背后故意捣鬼;跟道德高尚的人走不到一块,反而跟有野心的人混在一起。你大禹那些花花肠子,别以为老子是瞎子,你的所作所为完全掌握在我老人家手里,捏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随便用任何一个借口,都可以把你杀了。不过念在如今我老人家无人可用,也只好用你了。

在这里,舜帝只能使用大禹,的确也是实情。因为舜帝找来找去,满朝文武之中,要么过于固守道德没有足够的治国智慧(后稷等人),要么一天到晚琢磨着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皋陶),要么像个愣头小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伯益),而只有大禹,虽然不能实现他的全部理想,却是最有可能坚持他的理想的一个人。

这里要说到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找接班人千万不能找那些只会随声附和的人,否则政治将因此而停滞,不可能继往开来。也不能找那种满脑子梦想却不知道什么是现实的人,否则他的梦想将让国家陷入一团混乱。

而象大禹这样跟自己有仇而政治理念又稍有不同的人,有思想有作为,敢想敢干,一步一个脚印,现在看上去虽然不太顺眼,却是最合适的人。因为舜帝非常清楚,只要自己永远不跟大禹作对,只要大禹彻底掌控国家,那时候大禹就不会再想着如何对付他了,想着的将是如何建设国家。以大禹的资质,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

但舜帝唯一的担心,就是大禹被自己的仇恨蒙蔽了双眼,将仇恨带到国家大事中去,因此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不幸的是,舜帝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所以舜帝不能眼看大禹这样堕落下去。他必须告诉大禹,除了仇恨,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他本来是一直看好大禹的,而大禹因为仇恨,有些方面做得不是太好。

舜帝的当头棒喝,彻底让大禹失去了气焰。现在他才明白,真正可怕的不是皋陶,而是舜帝。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舜帝手里,如果不是舜帝对自己青眼有加,也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大禹原本以为经过刻心经营,真正的强者已经是自己而不是舜帝了。但舜帝给他上了严峻的一课,让他彻底明白,自己此前的感觉是多么的靠不住。面对舜帝这样的强者,他再强也没有用处。舜帝是不可战胜的。

气势上处于劣势,大禹只得表明心迹:舜帝你说的对啊,我心悦诚服。其实都是舜帝你领导有方,我跟着你做,才能得到这些成绩。如果没有舜帝你指引方向,又哪有我大禹的今天?这些话是给大臣说的。而潜台词是:舜帝啊,我知道我撞上南墙了,谢谢你看得起我,我此前的确被仇恨蒙蔽了心眼,太小心眼了,请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舜帝此时,估计是意味深长地看了大禹一眼,然后说出语重心长的话:做君主不能象丹朱那样骄傲,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不能够成天划着小船去跟自己的朋友饮酒作乐。

在这里,我们终于从舜帝的口中知道了“丹朱不肖”的往事。原来丹朱之所以“不肖”,就是因为不问政事,一味玩乐。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的缺点,对于不愿搞政治的人来说,喝喝酒,下下棋,根本就没有什么。但既然要管理国家,当然不能象丹朱那样。

但舜帝在这里提到丹朱,显然不是批判丹朱,而是拿丹朱作为事例,规劝大禹要多做正事,让舜帝能够放心地将国家交给他手里。

一席话,说的大禹胆战心惊。他开始后悔,后悔自己一开始就咄咄逼人。没有想到,正因为自己的咄咄逼人,竟然给了舜帝一个“不务正业”的印象。什么诸侯百姓拥护自己,只要舜帝出来说一句话,自己就什么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