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春秋
22673100000045

第45章 45、吉士诱之

舜帝之世,大洪水过去已经很久。尽管大洪水很惹人厌,但毕竟在尧帝的时代,那么多年都过来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凸显出一个事实,也就是洪水治理还是不治理,已经不成其为一个必要的问题。毕竟这么多年,人们都活下来了。大洪水之前人类积累的经济、科技、政治、道德和文化在尧帝后期和尧舜共治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让人类得以延续,而且成功地度过了很多危机。舜帝这时候,实际上已经掌控了局势,国家已经趋于稳定。所以一个在从前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也就忽然有些不正常起来。那就是:

舜帝为什么要派大禹去治水?

在我们的心目中,大禹治水仿佛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尧帝的时候发生了大洪水,尧舜禹都是圣人,所以这三位圣君锲而不舍地进行治水,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凸显了圣人的伟大。但仔细一分析,大洪水的发生到舜帝派大禹治水,这中间有七八十年的时间,水患一直存在。虽然中间曾经有鲧的治水,但种种迹象表明,鲧的治水存在着方法上和道德上的问题,无论是尧帝还是舜帝,可能一开始根本就不认同鲧的治水方式,最终鲧还因为治水送命。后来,舜帝上台之后,也有一次治水的活动,这次跟鲧和禹都毫无关系,纯粹是舜帝的主意,用的也是舜帝的办法。而我们在前面也分析过,舜帝的办法其实就是没办法,既然鲧治水不成功,并且搞得天怒人怨,那么将鲧修的工程全部废掉,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却可以让事情的糟糕度有那么一点点的降低。

所以无论是鲧的治水,还是舜帝的治水,前者根本就是局部性的,跟尧舜这两个圣人无关,后者则是一种局部补救,也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的决心。

我想尧舜对于治水并不是那么上心,缘于以下原因:第一,大洪水之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洪水,而是经济和道德。毕竟大洪水搞定了当时的文明,一切都得重打锣鼓重场戏。第二,大洪水对于平原文明提出了挑战。教训是惨痛的,刚刚受到决定性的损失,现在要让心有余悸的人类立刻回到平原去,是不现实的。而根治水患的最大好处,莫过于回到平原文明。也正因为如此,鲧那种面对高山农业的治水方式才会在民间大行其道。第三,大洪水过后,文明虽然受到毁灭性的损失,却并没有中断。淹没的是财富,留下的却是人才。只要有人才,就有科技,就可以重新创建文明。人类可以在高山上轻易地重建文明。第四,大洪水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损失了一大半的人口,这无形中降低了重建文明的难度。因为高山文明的产出虽少,需要满足的需要也同样较小。

以上几个原因,最终促使尧舜两代领导人决定在高山上就地重建文明。在他们看来,这种文明未必有平原文明辉煌,却比平原文明更加安全。

所以在七八十年间,当时的决策层中,根本就没有将治水摆到议事日程上。也就是相当于1930年到2010年这么长的时间之内,尧舜二位圣君根本就没有彻底平息水患的打算。

但尧舜不着急,却有人着急。这个人就是后稷。或者说,后稷家族以及这个家族所在的部落,对于这个问题是着急的。我们知道,后稷是帝喾的后代,传说中帝喾家族一共有11个儿子,而同时,后稷又是黄帝的后代,黄帝更是拥有25个儿子。这说明在当时,对于子孙繁衍是很重视的。七八十年的时间,足以让当时的人口翻上几倍。这种繁衍生息足以抵消大洪水受到的人口损失。也就是说,这七八十年间,人类将面临用产出较低的高山文明养活比大洪水之前更多的人口的问题。这一笔账,对于当时以农业科技闻名的后稷家族来说,更能见出其迫切性。因为后稷清楚,地里到底能够刨出多少食,又能够养活多少人。以目前的高山文明来说,很快就要受到严重的经济压力。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平原。平原不仅面积广阔,而且产出较高,只有那里才能满足人类的经济需要。

而当禹来到朝廷之后,在赋闲之中相互串门的后稷和禹,可谓是惺惺相惜,一个是深知治理水患的重要性,一个是憋足劲要治水,很快就达成共识。这以后,随着后稷和禹到其他大臣和诸侯之处串门,交换意见,两人的共识又成为众人的共识。最后,舜帝也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治水问题终于在大洪水七八十年之后被重视起来,并顺理成章成为这次诸侯大会的首要议题。而禹长期的执着也获得了回报,他终于成为治水的不二人选。尽管他表示了谦让,认为后稷、契和皋陶更加适合干这个工作,但大家都认为,还是他更加合适。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说明,如果没有后稷的推波助澜,如果没有后稷进行的经济论证,治水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迫切的课题,禹也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

不过后稷的故事还要继续发展,所以这里暂时打住。下面我们来说说禹让的第二个人,契。前面我们说到的后稷,是周朝的祖先。而这个契,则是商朝的祖先。他们都是帝喾的儿子。八元、后稷、契和尧,虽然都是帝喾的儿子,但他们的母亲都不同。后稷是正妃姜嫄的儿子,八元是次妃常仪的儿子,契是次妃简狄的儿子,而尧则是次妃庆都的儿子。这其中,帝挚的年龄最大,后稷次之,契又次,尧最小。而根据传说提供的资料,恐怕八元都较后面三位的年纪要大。由于帝喾的四个老婆所生的儿子,要么曾经为君主,要么曾经为君主的祖先,都留下了神话传说。常仪说她生八个儿子都梦见龙,尽管前面我们认为编造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常仪本身就修炼《九阳真经》,人家生孩子的时候正好激活龙飞凤舞的生命密码。但常仪做的梦还可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到另外三个人的出世,就更加玄乎了。尧帝的出世,就已经不是做梦了,传说中说得有鼻子有眼,说尧帝的母亲庆都亲眼看见红云下降,赤龙盘旋,然后钻进自己的肚子消失不见,于是就生下了尧帝。而后稷和契的出生也跟尧的出生一样玄乎。后稷的出生前面说过,据说是见大人脚印,他母亲姜嫄觉得好玩,踏上去就怀孕了。由此还招致他老妈三番五次要把他跟脏水一起倒掉。当然,后来经过亨利一世的破案,认为这个案件另有因由。但这个故事进入了司马迁的《史记》,也可说影响久远。

跟帝喾的其他三个妃子一样,简狄生契的时候据说也有神迹。而且跟后稷的故事一样,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这次的故事,是契的母亲简狄有一天跟另外两个女人出去天浴,看到天上有一只燕子飞过,半空中下了一个燕子蛋下来,简狄手疾眼快,取过燕子蛋就吃掉了,从此她就怀孕生了契。

对于这个故事,其实后世学者也进行了研究。首先吸引这些学者眼光的,是天浴,也就是跑到野外去洗澡。学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信息,作为君主的妻子,竟然还跟几个女人一起去做这件事,也算是非常后现代了。而更有学者考证,跟简狄一起去的,恐怕还有常仪和庆都,这样跟简狄一起洗澡的另外两个女人也就有了着落。这些学者认为,恐怕这就是那时候的一种风俗,所谓“洗澡”,也许就是一种合法的打野食。据说今天在某些民族,还有某个节日集体到街上摸咪咪的风俗。女孩子被摸,不但不会大喊大叫,还会非常开心。那么在很早的时候,这种“天浴”的发生恐怕也就是合情合理的。《诗经》中就有“吉士诱之”的记载,孔子也是野合而生。对于孔子的出生,司马迁并没有采纳神神叨叨,直接就是“野合”,可见其事情之确凿无疑。由此也可以推断,在宋代之前,某种“天理”是没有的,“人欲”倒是很受重视。即使颛顼帝规定了男女不平等,但颛顼帝还给女人留了“天浴”的后门。

而从历代“天浴”的传说看来,似乎不但“天浴”是合法的,而且在“天浴”之中,如果因此有了后代,做老公的不仅会帮别人认账,还会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子女,这样的子女会更加有出息。做老公的反而会感到更加荣耀。而姜嫄简狄庆都孔子他妈等人,也就因此受到了老公的重视,后稷、契、尧和孔子等也受到父母的宠爱。

当然,对外来说,这些做老公的还必须自圆其说,于是就有“大人脚印”、“赤龙”“玄鸟”等传说。其实在《史记》以外的版本中,孔子他妈也是踩了“大人脚印”的。

而契,或者是因为后代的神化,或者是因为习俗的关系,就这样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在诸侯大会之前,契的事迹不多,主要的事迹也还在大禹治水之后,但有一点,却可以在诸侯大会之前看出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