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春秋
22673100000022

第22章 22、大道德

公元前2357年,20岁的唐尧继位成为君主。也就是说,唐尧的出生年应该在公元前2377年。唐尧也是一个有生日的君主,他的生日为二月初二。尧的母亲是帝喾的正妻陈锋氏,但他是帝喾的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帝喾去世的时候,唐尧只有11岁。

所以帝挚为什么只有短短九年的在位时间,我想也许跟唐尧是有关系的。也许在帝喾的政治遗嘱中,唐尧是继位的最好人选。但唐尧当时年纪还小,所以需要一个过渡的君主。就好像当初颛顼还小,所以不得不让他父亲昌意先做君主一样。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帝挚可能不甘心做一个“看守内阁”的总理,所以想方设法要让自己的地位更加巩固,结果是最终没有守住自己的地位,不得不依然将君主之位还给唐尧。

传说帝挚的三个弟弟都比帝挚贤明,我想帝喾之所以选择帝挚做“看守内阁”的总理,也正是不希望那两个比帝挚更牛的儿子有机会巩固地位,从而威胁到唐尧的统治。

甚至我还有一个猜想,帝挚本身并非不肖,而是他自己感到身体不适,觉得不久于人世了,所以要找一个接班人出来,趁早传位,以保证不会所托非人。帝挚传位五年之后去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帝挚传位并非道德问题,纯粹是身体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帝挚应该是尧舜之前第一个有记载的禅让君主之位的君主。

无论什么原因,20岁的唐尧继位了,也标志着一个圣人一般的君主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唐尧本名放勋,15岁的时候,也就是帝挚在位第四年,被分封到唐部落,因此后来被尊称为唐尧。尧就是“高”的意思,以此来说明尧的高风亮节。

唐尧到唐部落之后,五年时间之内,就为部落做了一系列的大事。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就是将部落从水灾频发的河北地区迁到了山西。部落迁到山西之后,虽然新的居住地的水患不像河北那样严重,但也还有水患存在,于是唐尧想尽办法将山西的水患治好了,彻底安定了唐部落。可以说,唐尧也是依靠治水起家的。

五年时间,唐尧从部落首领一跃而成为天子,也由此成为继往开来的君主。

唐尧是颛顼、帝喾之后,又一个“脊梁”式的知识分子。如果说颛顼有着知识分子钻研苦思的劲头,帝喾有着知识分子的仁爱的话,那么唐尧不仅兼有两人的优点,而且唐尧还多出了一条,热血!《史记》说他“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所谓“就之如日”,就是说跟他呆在一起,就可以感受到他的热情就像太阳一般的火热。而所谓“望之如云”,说明他的热情即使在远处,也可以有一种云蒸霞蔚的感觉。

“热血”是唐尧对中华道德体系最重要的丰富。这种脊梁气质在后世被顾炎武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被当今台湾的哲学家总结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之下,脊梁式的知识分子认为,“我”之所以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给这个世界做出最好的贡献。而唐尧是第一个拥有这种知识分子的自觉性。

唐尧除了自己的热血之外,还有一个道德特征,就是“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所谓“富而不骄”,就是不因为自己有钱就看不起人。所谓“贵而不舒”,就是不因为自己地位高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唐尧看来,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作为君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只是为天下人服务而已。

唐尧拥有这种道德特征是丝毫不奇怪的。因为作为一个热血沸腾的知识分子,当然不会让自己打扮得像贵族一样。再说从黄帝朝开始,历经少昊朝、颛顼朝和帝喾朝,甚至包括帝挚朝,一直都很注重仁爱,打击贵族,这其实也是一个优秀的传统。

但唐尧跟黄帝朝的其他君主一样,也避不过一种叫做“礼法”的东西。前面说过,“礼法”是黄帝的发明,作为黄帝的子孙,当然不能抛弃这个在当时看来非常伟大的发明。而尧对于“礼法”的尊重,也就是如何将自己区别于普通民众方面,只做了三件事情。穿黄色衣服,乘坐红色马车,车上套白色的马。一种很简单的颜色区分,延续了黄帝列朝不事铺张提倡简约的作风。

尧在政治上的政策是从基层道德开始,首先在亲戚朋友之间提倡亲爱和谐。然后是氏族和部落之间的和睦相处。接着是百姓之间礼尚往来。最后是普天之下各个部落和平相处。实际上,这只能代表唐尧的理想和实践,他的目的显然不能在他做君主的时候完全达到,这毕竟是一个庞大的思想工程。甚至道德演变到今天,唐尧的政治理想也完全没有实现。

无论如何,唐尧这种富有热血的政治理想在他的全力推行之下,将皇帝列朝的道德风范发挥到了极致。而唐尧推行这种“大道德”所依赖的,是“大爱心”“大智慧”。所谓“大爱心”,就是强烈的仁爱的欲望和实践;而所谓“大智慧”,就是在爱心指引下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劲头。而这也延续了帝喾朝的一个传统,“身体力行”。君主有这个热情去做这件事,臣民跟着起来仿效。即使不能让全部百姓都这样做,也能让大部分百姓悦服。这种“大爱心”和“大智慧”被后世描述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其仁如天”,就是像天一样广阔而深邃的爱心;“其知如神”,就是像神一样细微明察的大智慧。

尽管如此,唐尧还是认为在做君主这件事上面,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也许是受到帝挚禅让的影响,唐尧总是想着把自己的帝位让给更加贤明的人,所以他多方寻找贤者,试图将天下相授。可以说,唐尧的这种行为让我们很不理解。照理说,以他那样的“大爱心”“大智慧”“大道德”,是很难遇到的。能够这样治理国家,那不是很好吗?换一个人来,难道就能做到更好?但唐尧这样做,也许就真的有他的理由。因为他是一个热血的知识分子,他在很多问题上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的时候,就希望能够有做得更好的人来代替他。而他所在的时代,君主受到很大的尊重,除非君主自己出面,一般人很少会谋朝篡位。甚至当时人会觉得谋朝篡位是一种很可耻的事情。至于像黄帝那样以武力立国,中间有着很多的利益盘根错节,已经是一个异数了。唐尧觉得黄帝家族在君主的位置上做得太久了,也该换一个家族来试试。这在当时的道德体系中,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道德体系中,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当时被唐尧看中的知识分子,却并不买唐尧的帐。他去找谁,谁都不愿意。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唐尧的道德和实践,在知识分子看来,已经是最好的了。其实普天之下的知识分子都明白,这个君主非唐尧做莫属,只是唐尧自己不明白而已,还要到处去找“更好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曾经有一度时期,唐尧是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也不明白一个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而这在很多时候,也是热血的知识分子的通病。因为要严格要求自己,过于理想化,反而放不开手脚。

最终是那些被唐尧拜访的知识分子帮助唐尧完善了自己的人格,担当起天下的重任。

尧帝曾经拜访过一个叫做子州支父的人。子州支父只是委婉地拒绝了他,说他自己有忧虑的毛病,不适合担当天下的大任。这个传说虽然记载于秦朝的典籍中,但有其可信度。因为尧帝的时代,的确是一个知识分子辈出的时代,否则不可能支撑起黄帝列朝的知识分子政治。但知识分子的一个职业病就是神经衰弱症。说起来,尧帝之所以急不可耐到处找人传位,同样也是神经衰弱,日思夜想想得过头,想问题就不一定对了,甚至会出偏。所以子州支父不仅说他自己,也是在暗讽尧帝,目前尧帝的状态,只是神经衰弱,好好调养就没事了。

只是子州支父这还是暗讽,真正让尧帝走出热血困境的,还是许由等人。传说许由是尧帝的老师,而啮缺是许由的老师,王倪是啮缺的老师,披衣是王倪的老师。这几个人一脉相承,应该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最终尧帝也成为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员。我们可以把这个知识分子学派叫做“蒲衣学派”。因为学派的创始人披衣也叫“蒲衣”。这个学派中也并非全是隐士,例如啮缺,就是一个热心天下的人,跟尧帝有的一比。他还是许由的老师。但尧帝向许由征求意见的时候,啮缺却被许由完全否定。许由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啮缺太聪明,如果让啮缺治理天下,只能让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聪明人往往因为自己的聪明和机智,过于迷恋自身的能力,在不需要使用聪明的地方,也过度地投入聪明,往往干涉事物内在的发展,拔苗助长,最后必然是将天下搞得一团糟。聪明人往往制定不切实际的标准,他自己能够遵行,就以为别人也应该理所当然地遵行,于是就产生强制。聪明人往往想纠正错误,但他不明白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只看表象,最后以更加错误的方式去纠正错误。总之,聪明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味由着自己的性子乱来,最后吃亏的必然是老百姓。

结合尧帝平常的观感,许由说服了尧帝,让他打消了传位给啮缺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