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春秋
22673100000010

第10章 10、血染的八阵图

上一章我们说过,黄帝朝的哲学观和道德观,不可能单独由黄帝或者加上他的几个妻子来创造出来,这个文化创作过程,一定是一个集体的过程。同时,我也说到,这中间必然包含着黄帝本人的创造。这个观点再深入一些,那就是,这其中也必然包含着其他人的个人创造。除了黄帝的妻子之外,这中间最卓越的几个人,就是黄帝的四个宰相了。

黄帝的四个宰相分别叫做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其中,风后位居首位。

风后是伏羲氏的后代。我们在第一章就说过,伏羲和女娲都姓风,这是他们整个部落的姓氏。作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著名的部落,伏羲氏有很多发明,跟燧人氏、神农氏和轩辕氏一样,是中国上古的四大部落之一。风后作为伏羲和女娲的后代,将伏羲氏的文化带到黄帝朝,共同丰富和完善了黄帝朝的文化。这其中就包括黄帝朝的哲学观和道德观。

而风后带给黄帝朝最大的礼物,就是在上一章提到的“天地之纪”“幽明之占”。伏羲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研究“天地人”三者关系的部落。伏羲氏发明的八卦不仅流传到黄帝朝,还成为后世易学的基础,如今传世的《周易》就是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发展到六十四卦,并进而运用到占卜上面的。

用风后做宰相,黄帝朝得以将“天地之纪”“幽明之占”的哲学观引为己用。当然,包括此前的神农朝,是直接从先前的伏羲朝得以继承,对伏羲氏的哲学观也肯定得到了继承。但作为发明这种哲学观的部落,在这种哲学观的研究上面,肯定要比其他部落更加系统一些。风后本人,其实就是伏羲氏在黄帝朝的部落首领。“后”本身就是首领的意思。上古时代,能够做到首领的位置,肯定是部落中的佼佼者,而这个部落的佼佼者对于本族文化的掌握,自然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风后给黄帝朝带来的,是最为系统的“天地”哲学观,然后经过黄帝和风后的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华上古哲学的核心。

而风后带来的“天地”哲学观和八卦之学,对黄帝朝最大的贡献,就是为黄帝设计了“八阵图”,发展了黄帝朝的战争科学。战争不同于决斗,战争的一方只要超过两个人,就可以发展出跟单打独斗截然不同的战争文化。因为参与战争的战友之间,可以互相协作,原来一个人照顾不了的破绽,可以由战友的努力来补足。两个人的力量绝不是一加一的关系,而是一种远超加法的力量增长。参与战斗的人越多,只要组织得法,力量的增强将是百倍千倍。在冷兵器时代,战争往往依靠数量众多的精兵良将,就是这个原因。但没有组织的军队,无论单兵再怎么善于打仗,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将会不堪一击,甚至人数越多,越是影响单兵的发挥。历史上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都是因为双方的组织不同,对战争的过程设计不同,从而以少数战胜多数。而“八阵图”就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战阵,可以在战争中充分发挥军队的战力。后世诸葛亮曾经依靠石头堆起静止的八阵图,阻挡陆逊的东吴大军。而其根源,正是黄帝朝风后的发明。

“八阵图”的哲学基础,就是“天地”哲学观和八卦之学。整个阵势,分为“天”“地”“风”“云”“天前”“天后”“地前”“地后”八个基本部队。八个部队有自己的旗号,“天”的旗号为“玄”,也就是黑色旗帜;地的旗号为黄;风的旗号为“赤”,也就是红色;云的旗号为白;天前为上玄(黑)下赤(红);天后为上玄(黑)下白;地前为上玄(黑)下青;地后为上黄下赤(红)。哪一个颜色的旗帜挥动,就是调动哪一支部队。同时用“金鼓”来指挥全军。一鼓准备好军械,二鼓结好阵势,三鼓开始前进,四鼓开始跑步前进,五鼓开始冲锋;一鸣开始减缓战斗速度,二鸣停止战斗,三鸣开始后退,四鸣开始回身撤退,五鸣开始回身飞奔。根据金鼓和旗帜的调动,“八阵图”可以变幻成八种阵势,分别为“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蟠”。

“八阵图”还可以根据金鼓号角旗帜的指挥产生很多变化,但最基本的是以上的组织。由于战斗中每个军士都能够按照军令有法度地调动,可以根据战场形势随时作出对本方有利的阵型调整,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而“八阵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天地”哲学观的利用。不仅“天”“地”本身在阵中出现,其他阵势也是以天地间比较灵动的动物来命名。而八种阵势,又暗含着“八卦”的变化。在实际的战阵训练中,为了不让敌军掌握本方的阵法,风后利用八卦来命名方位,而且八卦方位都是相对方位,让敌人不可捉摸,即使派出探子混入战阵的训练,得到相关情报,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八阵图”作为中国最早的战阵,一直到后世,在不断得到丰富之后,还是战阵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正是因为以“天地”哲学观和八卦之学为基础的军事科学在“八阵图”中得到了应用,让黄帝在此后的战争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风后在战争科学上的第二个贡献,就是发明了“指南车”。风后发明的“指南车”跟后世的“指南针”不同,不是以地球的磁极作为参照,而纯粹是以车的运动进行机械控制,使“指南车”不管如何转动,车上铜人的手臂都指着南方。这让黄帝的军队无论在怎样恶劣的天气里,都能正确地辨别方向,出其不意地杀到敌军背后。也正是因为“指南车”的发明,成为击破蚩尤族气象武器的利器,在战争中大放异彩。当然,“指南车”的意义不止于此,战后,“指南车”在一定程度上投入民用,将有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不过,作为一种战争秘密武器,投入民用应该是有限的,这也造成后世对于指南车的制作技术失传。

风后不仅在战争科学上对黄帝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亲自参与了战争。其实这毫不奇怪。没有长期的战争实践,是不能创造出“八阵图”这样的军事奇阵的,也不可能制造出“指南车”这样的战争器械。伏羲氏作为上古望族,居于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在本族长期发展的科技文化的支撑下,当然不会闲着。一边跟周围的部落征战,一边发展自己的战争科技,终于成为当时最能作战的部落之一。

而风后带着自己部落的战争科技投入黄帝朝,这标志着伏羲氏和轩辕氏两个部落的结盟。在这两个强大部落结盟之后,整个联盟的实力已经隐隐然超越炎帝族,才会引起炎帝族的反弹。

记载中对于炎黄之战说的不多,因此风后在跟炎帝作战中的表现也不是太清楚。但跟蚩尤族的战争,风后则全程参与,不仅发明指南车,还参与了具体的作战。而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八阵图”在战争中的应用。

传说蚩尤死后,八方逐渐安定。黄帝有了刀枪归库,马放南山的意思。过了若干年太平生活之后,那些战败的部落被人煽动,忽然群起反抗。一时间黄帝朝盗贼蜂起。黄帝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在这种危难的局势之下,风后被任命为统帅,领兵御敌。而这时候风后的战争才能得到了全面展现。依靠伏羲氏的阵法,风后每战必胜。盗贼不得不四处逃亡。风后又在各处关隘汇集重兵,从陆上和水上对盗贼展开全面搜捕。这场战争应该是黄帝朝最为血腥的一场战争,因为从风后的架势来看,显然是要斩尽杀绝。天下本已太平,偏有人要起来作乱,也难怪黄帝和风后那么生气。据说蚩尤的后人也参与了这场战乱,风后打败蚩尤族之后,又出轻骑一路追击,最终在惘谷全歼蚩尤后人。

在我看来,蚩尤族南迁,也许是在这场战争之后。因为当初黄帝杀蚩尤,其部落已经归附,没有再将他们赶走之理。按照以往的部落战争惯例,也没有将整个中原的部落远迁的道理。而这一次的作乱,却是在黄帝朝已经天下归心之后挑起的,以黄帝和风后对付叛乱的架势来看,也只有这一次作乱,才能让黄帝下定决心将蚩尤族南迁。同时两个蚩尤的推测也可以颠倒过来重新推测了。第一次失败的蚩尤可能没有被杀,黄帝册封的“兵主”,也许就是那个被他打败的战神蚩尤。而被杀的蚩尤,恐怕是他的后代。在老蚩尤死后,小蚩尤为了将入侵的黄帝族排挤出中原,勾结小部落发生叛乱,最终在被镇压之后落得本人被杀,举族南迁的结局。

而这场叛乱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黄帝改革行政,氏族和部落的权力被取消,天下只知有国家而不知道氏族和部落。因此那些氏族和部落的首领不甘心丧失权力,跟小蚩尤一起作乱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也正是这场叛乱,成就了风后的战功,让他名垂后世。当然,风后也因此成为有记载的第一个战争屠夫。以风后的架势来看,战后肯定有大批叛乱者被捕然后被杀。而蚩尤族有生力量被赶尽杀绝则是有传说为依据的。

不过风后在传说中,武力方面的资料居多,文功方面的资料比较少。只是风后曾经给后世留下了《握奇经》一卷,《风后》十三篇,图二卷,《孤虚》二十卷。从这么多著述和他当时的地位来看,肯定在文化上也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