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血铺的路
22006400000075

第75章 痛庚子之耻,《革命军》兴起(2)

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较快,1900年以前的30多年间,资本一万元以上的民族工矿企业有150多家,资本总额5000多万元,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30多年的2倍多。

人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装义,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资产阶级发起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开展起来,先后收回了一些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铁路和矿山的利权。

后来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追授邹容为“革命大将军”。

清末,受欧洲文学观念的影响,梁启超等人极力强调小说对改良政治和社会的作用,要求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小说创作繁荣起来。

大街小巷,印刷版的书籍到处传阅,从1903年后,陆续出现了抨击清朝的众多的谴责小说,其中有名的4大谴责小说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轰动全国。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描写了清政府官员的腐败与贪婪,买官卖官,丑态百出,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佐杂小吏等100多个大小官吏,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则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触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又有所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漫话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官僚百丑图,曲妍尽态,呼之欲出,塑造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官僚形象,他们官职有高有低,权势有大有小,手段各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鱼肉百姓的吸血鬼。举人出身的王仁开馆授徒,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说读书方可做官,而做官的好处则十分诱人:

点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鸣道。

本是上不得台面的话,他居然堂而皇之在课堂宣讲。不难想象,这种教育思想熏陶下的门徒,除了祸国殃民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出息?让这种人充斥官场,官场该当是何等的丑态。读书科举而为官原是封建社会取官之“正途”,“正途”尚且如此不堪,其它之途当然是更加等而之下。如捐官,即用钱来买,按官阶定价,只要买方有大把钞票,卖方自可不问钞票来源是否合法,你肯买,出得起价,我则敢卖,放手让你做官。还有一途名曰“军功”,即用官位当奖品颁发打仗立功的人员。而这些军功之士大多是屠杀平民的刽子手,让刽子手做官办事,谁敢指望他会将事情办得公正明白,贪官污吏们虽各有特点,但亦有相同之处,如让他们理财,他们会大饱私囊;让他办案,他们会放纵真凶,污陷良人;让他们修河,他们会使大堤溃裂,水淹良田;让他们督军作战,他们会让自己的部队一溃千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蔚为大观。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实有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

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

名人胡适对《官场现形记》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和考据,认为,实际上小说中的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包括这一个在内的几个实有人物的集合。比如小说中的华中堂,可能主要指的是荣禄,但也可能包括了其他某些官僚。小说中华中堂回答贾大少爷请教的问题时说:

“多磕头,少说话,是做官的秘诀。”

书中的华中堂说的这个秘诀,荣禄的确说过,曾国藩每见到地方上来人到京,也总是教以“多磕头,少说话”,“多磕头,少说话”实际上已成为晚清官场上通行的做官诀窍,《官场现形记》“多实有其事”,又如胡适所说,“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

《官场现形记》写的是晚清官场上风俗,多是实人实事,振聋发聩,很快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于是,慈禧太后索要了这本书,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慈禧太后读到此书后很是生气:

“各级官员竟然腐败到如此程度,不杀一批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靖国纪!”

慈禧太后把清末政令倒行、法纪废弛的责任都归罪到了官员们的腐败,胡来,不争气,她还把《官场现形记》当成了惩办官员的黑名单,按图索骥,抓人办人。当那些官员们正在收贿赂钱庄银票时,哪里想得到,此时慈禧太后正翻看《官场现形记》,盘算着怎么整治他们呢,要他们的人头呢。

实际,慈禧太后也收受了罪臣崇厚30万两白银,那才是大贪官,哪又拿谁呢?

李伯元,1878生,名绪成,字伯元,安徽怀远县城关人,当时父亲起名伯元的寓意是,盼望中第一名状元,“伯元伯元,第一名状元”是也。生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殁于1906年,时不过40岁。李伯元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14岁于县学应童子试,以才思敏捷,博得试官青睐。15岁赴凤阳府学考中秀才,16岁获“小圣人”之誉。由是,先生之名,蜚声乡间。

李伯元是个多产的作家,他构思之敏,写作之快,是极为少见的。在上海10年,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40回、《官场现形记》60回、《文明小史》60回、《中国现在记》12回、《活地狱》43回(李伯元写了39回就去世,吴研人续40至42回,欧阳巨源续43回)、《海天鸿雪记》20回,以及《李莲英》、《海上繁华梦》、《南亭笔记》、《南亭四话(诗话、词话、联话、曲话)》、《赵反曰啊》、《滑稽丛话》《尘海妙品》《奇书快睹》《醒世缘弹词》等书10多种。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所谓经济特科,是一种临时设立的特别考试。必须是具有相当资历的人,并经有声望的官员保荐,才能参加这种考试,考取之后,立即就做官,那时虽有官衔而无实职的人是极多的。这时李伯元在上海写小说成了名,乡侍郎曾慕涛保荐他参加经济特科考试。他却加以拒绝,没有去参加考试,人们赞扬他志趣高尚。后来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殁于上海。

《官场现形记》,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长篇章回小说,一鸣惊人,唤醒了人们的批判精神,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沃尧著,计108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新小说》(月刊)第8号至第2年第24号连载,共刊出第45回。

吴趼人,字小允,又字茧人,原名沃尧,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居佛山镇,故笔名为我佛山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出身于破落的世宦之家,18岁至上海,常为日报撰稿,曾在江南制造军械局当抄写员,后客居山东,远游日本。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吴趼人始作小说,撰有本书及《痛史》27回,《九命奇冤》36回。光绪三十年(1904),去汉口任美国人办的《楚报》主编。其此时全国掀起反对美国的“华工禁约”运动,他激于爱国义愤,毅然辞职返沪。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任汪维甫创办的《月月小说》主编,共24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均在此刊物发表。同时又为《绣像小说》撰稿,有《瞎骗奇闻))8回、并有续李伯元的《活地狱》问世。宣统二年(1910)病死于上海,终年44岁。,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都颇为深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可以帮助读者透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结构全篇,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在中国小说史上开了先河。结构上亦非常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书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全书结构的主干线,同时又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方法,将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全书繁简适宜,浑然一体。

《老残游记》是刘鹗著,共20回。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刘鹗本是一位企业家、学问家,并不是职业作家,但其文学家之名却远胜企业家和学问家。刘鹗精於算学,医学,水利,并留心西洋科学。个性放旷不拘,所见不同於流俗,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於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刘鹗28岁曾在江苏淮安开过菸草店,31岁又在上海开过书店,但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光绪14年(西元1888)黄河决口於郑州,便投效河督吴大澄,山东巡府张曜,协助治河,后因治河有功,声誉大起,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指工商企业),以利民生,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光绪26年(西元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太仓粟(京师官方谷仓里的粮食)为俄兵所据,他向联军以低价购得太仓粟,赈济饥民,全活甚众,却因被控私购太仓粟,流放新疆,住在乌鲁木齐一座寺庙的戏台底下,靠为人治病度日,最后病死於迪化(今乌鲁木齐)。著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这部小说是他晚年所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未竟作品。

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中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着重地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写技巧,无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都能历历如绘,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明湖居说书,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是它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能用贴切的语言,出色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三、精巧的结构艺术。小说以游记的形式,以游历为线索,以老残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

《孽海花》是曾朴著,共35回,曾朴于1872生,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江苏常熟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1891年去北京,与名士李文田、文廷式、江标、洪钧等人来往,研究元史及西北地理。1892年中举,捐官为中书舍人,对朝野掌故、时政得失都有所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进同文馆学法文。1896年应试总理衙门受到打击,激起对清政府的不满,赴上海另寻出路,与谭嗣同、唐才常、林旭等人结识,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些主张,并以深通法国文学的陈季同为师,致力于法国文学的阅读和研究。1904年开设小说林书社,1907年创办《小说林》杂志,从事小说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并亲自创作小说和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孽海花》的前25回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1903年金松岑应东京的江苏留日学生办的《江苏》杂志之约,写了《孽海花》前6回,其中第1、第2回刊登于《江苏》第8期上,作者署联所,即金松岑的笔名。1904年3月,金氏在《爱自由者撰译书广告中》中,将《孽海花》标以“政治小说”,并介绍说:“此书述赛金花一生历史,而内容包含中俄交涉,帕米尔界约事件,俄国虚无党事件,东三省宁件,最近上海革命事件,东京义勇队事件,广西事件,日俄交涉事件,以至今俄国复据东三省止,又含无数掌故,学理,轶事,遗闻。精彩焕发,趣味浓深。现已付印,即日出书。”可见此书是以揭露帝俄侵略野心为主题,仅拟写至 1903年为止。这即《孽海花》最初的计划。实际上金著《孽海花》并未成书出版。

1904年8月,曾朴创办小说林书社于上海。金松岑即将所作《孽海花》前6回交给曾朴,2人共同商定了60回目,曾朴手拟了一份《孽海花》人物名单,计110名,分为“旧学时代”、“甲午时代”、“政变时代”、“庚子时代”、“革新时代”、“海外运动”6个阶段计划全面反映晚清社会。随即曾朴对前6、4进行了修改,并续写下去,经过3个月的努力,一气呵成了20回,分成两编(每编五卷十回),于乙巳(1905年)正月和八月由日本东京翔鸾社印刷、小说林社发行。32开本,铅印。此书两册封一均以海水浪花岛屿为背景,中间横书“孽海花”三字。封二中央书“孽海花”三个大字,右上端标以“历史小说”,左下侧书“亚兰女史题”,均坚行书写。卷首有赛金舀±半身照片,题“状元夫人曹梦兰(又名赛金花)像”。每卷卷首均题“爱自由者起发,东亚病夫编述”,每卷卷末均有插图。第一回结尾列有全编60回的回目。此书今上海图书馆有藏本。1907年《小说林》杂志创刊后,曾朴又续写了5回,连载于该刊第1期(21回,22回)、第2期(23回、24回)、第4期(25回),以后中辍。19I6年强作解人曾将21回至24回编为三编,并与佚名的《孽海花人名索隐表》、强作解人的《孽海花人物故事考证》八则及《续考》十一则合刊,由上海拥百书局排印,上海望云山房发行。

《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谴责小说、又具有历史小说,还具有政治小说特点的长篇小说。小说写金汮(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奥、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后又到天津为妓,称赛金花。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30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暴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名士,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同时也热情地歌颂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战英雄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的思想。小说中所写之人物,无不有所影射。在具体写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较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终围绕主线,时放时收,东西交错,给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觉。作者又工于细节描写,词采华美,寥寥数笔,就能使人物的神态栩栩如生,维妙维肖,所以鲁迅称赞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孽海花》的讽刺手法,以写实笔法评说事件、权衡人物。即使对威毅伯(影射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亦绝非一概骂倒,既写他在甲午海战中负有“因循坐误”的历史责任,又不是把失败的全部责任统统归咎于他,西太后挪用“一国命脉所系”的海军经费,威毅伯又如之奈何呢?既写他害怕开战的胆怯心理,又写他的知己知彼、老成持重。既写他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因而遭到国人唾骂,又从深层次写出签约的根源在于国家的贫弱。总之,在作者笔下,威毅伯不是一个被简单化、脸谱化了的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历史真实感的艺术形象。《孽海花》在艺术方面,亦多有不足之处。其结构虽云工巧,独创性亦显而易见,但是,把30年间历史重大事件连结于金、傅婚姻生活故事这条主线,终难免有牵强之处。然而,所有这些终究是白玉中之微瑕而已。

文化界也兴起了“诗界革命”,随着4大“谴责小说”的发表,接着引发“谴责小说”风潮,“诗界革命”与“谴责小说”风潮,使人民开始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随着4大“谴责小说”盛行的同时,在戏曲上,清朝4大冤案也被搬上舞台,4 大冤案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

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他平时里爱管闲事,喜欢抱打不平,为此还顶撞过官府,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她相貌长得俏丽,又喜欢穿白衣绿裤,衬映更加漂亮极了,那真是美丽容颜,人送绰号“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刘锡彤为保住儿子性命和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历时2年,前后几十堂,皆因刘锡彤上下疏通贿赂,以致官官相护,依旧判定死罪,并详文刑部。詹氏也因上告失败而获罪被拘,幸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命浙江三大宪会审。杨淑英为救弟弟,怀抱侄儿去省城探监,求秀姑据实翻供,毕秀姑深觉愧疚,当即应允。谁知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保住自己面子和众多参审官员顶子,依仗拥兵边疆左宗棠之势,会同藩台、臬台蓄意抗命,不准毕秀姑翻供,复以“通奸谋命“定拟,上奏。杨昌浚此举激起浙江士绅公愤,杨淑英在他们支持下,至狱中让杨乃武写冤状,冒死赴京,滚钉板告状。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痛恨杨昌浚蔑视朝廷,又怕各省督抚仿效,决意替杨乃武翻案,以示警饬。正当杨乃武看透黑暗吏治,与秀姑欲以鲜血、头颅祭告天下:“大清百姓盼望青天”之际,得到了醇亲王“大清有青天”的回答。出狱之日,杨乃武目击毕秀姑奉懿旨,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僧,自己虽保住了命,却已一身伤残,几为废人,连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不禁黯然自问:

我这冤案是昭雪了么?大清真有青天么?……

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

以至于后来多少年,许多人都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

《名伶杨月楼冤案》:

杨月楼是某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由于演技扮相俱佳而名噪一时,时誉赞其玉立亭亭艺兼文武。同治十一年、十二年期间他在上海租界著名戏园金桂园演出,倾倒沪上男女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就在同治十二年冬天杨月楼因与一商家女子的姻缘而引发了一场官司。杨月楼在金桂园连续演出表现男女之情的梵王宫等剧,一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姓母女共往连看三天,韦女名阿宝年方十七,对杨月楼心生爱慕。归后便自行修书细述思慕意欲订嫁婚约,连同年庚帖一并遣人交付杨月楼约其相见。杨月楼且疑且惧不敢如约,韦女遂病且日见沉重。其父长期在外地经商未在沪,其母即顺遂女意遣人告知杨月楼,令延媒妁以求婚。月楼往见遂应约,倩媒妁具婚书,行聘礼订亲并开始准备婚事,但事为韦女叔父所知以良贱不婚之礼法坚予阻拦谓,惟退。

韦母于是密商杨月楼仿照上海民间旧俗行抢亲,韦女叔父即与在沪香山籍乡党绅商以杨月楼拐盗罪公讼于官。于是正当其在新居行婚礼之日县差及巡捕至执月楼与韦女,并起获韦氏母女衣物首饰七箱据传有四千金,在将韦女解往公堂的路上,据记小车一辆危坐其中,告天地祭祖先之红衣犹未去身也。沿途随从观者如云。审案的上海知县叶廷眷恰亦为广东香山籍人痛恶而重惩之当堂施以严刑,敲打其杨月楼胫骨百五。女因不仅无自悔之语反而称嫁鸡遂随鸡决无异志而被批掌女嘴二百。二人均被押监待韦父归后再行判决。此案一出立刻传遍街衢舆论轰动杨月楼是红极一时!

人人皆知的名优犯了这样颇富戏剧性的风流案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同时优伶一向被视为贱民而韦姓茶商则不仅属良家且捐有官衔,是有一定身份!家资小富的商人杨月楼以贱民之身而娶良家之女违反了良贱不婚的通行礼法,此外韦杨婚姻有明媒正娶的正当形式而乡党则以拐盗公讼于官县官又以拐盗而予重惩,这种种不合常规的事情也引起人们的兴趣因而一时众论纷纷。最后为案澄清冤屈的人是慈禧太后。不过,杨月楼案却是糊糊涂涂的了断。参与制造此案的人都未受到一点影响,照样高高兴兴当官搂钱。而杨月楼的妻子韦阿宝,亦被其父逐出家门不知下落。杨月楼忧愤改名为杨猴子,自取辱名,以表其对官场黑暗及当时戏子社会地位低下处处受欺的不满。

《张汶祥刺马列案》:

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岂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湘军系在这里根深底固,可以说是横行霸道,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了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那个曾给孙衣言透过口风的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颜士璋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淮安奇案》:

清嘉庆十三年(1808)淮安水灾,官府赈济,李毓昌奉命至山阳县查赈,住在善缘庵。知县王伸汉要李多开户口,以中饱私囊。李毓昌坚决不答应,李毓昌惊叹:

“小小知县,竟敢如此胆大包天,赈灾的东西他敢要!”

知县王伸汉害怕李毓昌把此事泄露,买通李毓昌仆人毒死李毓昌。知府王毂也收受了王伸汉赂银4000两,验尸时即以自缢报案。李毓昌叔父从遗物中发现血迹,开棺验见服毒状,赴京告状。山东抚臬奉旨复查如实,就把王伸汉等拘至刑部严讯。一讯得实,知县王伸汉侵贪赈灾银23000两,同知林永升1000两,其余数十人各得不等。王伸汉处斩刑,知府王毂处绞刑,江督铁保、同知林永升均革职,遣戍乌鲁木齐,江苏巡抚汪日章革职,留河工效力,李的随从是在李的墓前凌迟处死,皇帝老儿也真发怒了,将其余佐贰杂职获徙流杖责者8人。

四大奇案,在民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戏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其次《张汶祥刺马列案》、《名伶杨月楼冤案》、《淮安奇案》。

鸦片战争期间,涌现出林则徐、魏源、张维屏等一批爱国诗人。他们用诗歌谴责英国的侵略,抨击清政府的腐败,赞颂中国人民的抗争。

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第一次感受大规模外来侵略的灾难,也促使中华民族第一次自觉地站在同一立场抵御外侮。这个时期的爱国诗歌,突破了讴歌帝王将相的藩篱,人民群众的力量开始被认识。魏源在《寰海》组诗里称赞三元里人民,下面是组诗之十:

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

几获雄狐来庆郑,谁开柙兕祸周遗。

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

早用秦风修甲戟,条支海上哭鲸鲕。

张维屏的《三元里》: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持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滕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椿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悠然逝!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

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梁信芳的《牛栏冈》:

十三乡人皆不平,牛栏冈边愤义盟。

计不旋踵不反顾,连络一疏同死生。

男女弱冠频请缨,女能执爨愿以征。

……

自从航海屡交锋,数万官军无此绩!

瞻望北山雪莽苍,累累枯冢风悲凉。

这些都是正面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长篇纪事诗。

早在同治七年(1868),黄遵宪作《杂感》诗,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提倡“我手写我口”。光绪十七年(1891),他在《人境庐诗草序》中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之境”,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更直接称自己的创作为“新派诗”。但是,黄遵宪的这些主张,一时还未能发生广泛的影响。

黄遵宪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诗界革命”,反对崇古拟古,主张按照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开拓诗歌的境界,“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成就最大,他用诗歌记录了近代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重大事件,出色地揭示了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爱国的激情。他的诗被称作“史诗”。代表作有《冯将军歌》,说的是抗法名将冯子材:

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

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声。

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战交胸刀在颈。

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

......

《哀旅顺》: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下有洼池列钜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

昂头侧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台湾行》:

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当初版图入天府,天威远及日出处。我高我曾我祖父,艾杀蓬蒿来此土。

糖霜茗雪千亿树,岁课金钱无万数。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

眈眈无厌彼硕鼠,民则何辜罹此苦?亡秦者谁三户楚,何况闽粤百万户!

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

一声拔剑起击柱,今日之事无他语,有不从者手刃汝。

堂堂蓝旗立黄虎,倾城拥观空巷舞。黄金斗大印系组,直将总统呼巡抚。

今日之政民为主,台南台北固吾圉,不许雷池越一步。

......

噫吁!悲乎哉!汝全台,昨何忠勇今何怯,万事反覆随转睫。

平时战守无豫备,曰忠曰义何所恃!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以主要从事文化宣传,推进文学改良,“诗界革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他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人的作品,又自撰《饮冰室诗话》,阐发理论观点,大力表扬黄遵宪等新派诗人,诗界革命于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是黄尊宪。

黄遵宪任清政府外交官20多年,“足迹五洲”,见多识广。他的长诗《今别离》,通过歌咏轮船、火车、电报、相片,给描写儿女之情增添了新的情趣。他的《锡兰岛卧佛》叙述异域风情,揭露列强侵略罪行,哀叹印度沉沦,绘景写史,洋洋2000多言,是近代诗歌中的巨制。

20世纪初,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振》开辟。“诗界潮音集”专栏,刊登新派诗乒百虽首,推动“诗界革命”。是他们缺乏彻底打破旧形式,创造新形式的魄力。梁启超不敢放弃旧日风格”..黄遵宪写过一些形武自由的通俗诗寻辶但没把它们视为“正格”,晚年目.诗集时,又将它们全部删掉。。

清末西方文学名著开始被翻译成中文。林纾是当时著名的翻译家,他不懂外文,靠别人口译,记录下来以后整理成书,一生译出的西洋小说多达170多部。在1905年反对美国虐待华工运动中,他译出《黑奴吁天录》,用美国黑奴反抗虐待的故事,激励人们的爱国思想。

在北京城,是戏班荟萃的地方。乾隆帝为庆祝80寿辰,调4大徽班进京,徽剧戏班的演出,受到上自帝军,下到平民百姓的喜爱。徽剧占据了北京的戏剧舞台。道光年间,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加入徽班演出。在徽汉两刷种交融的塞础上,又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一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日臻完善,发展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化装考究、表演规范的艺术体系,当时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谭鑫培。

程长庚是安徽潜山人,他把徽剧、汉剧、昆曲等多种声腔熔于一炉,为京剧艺木奠定了基础。他工老生生,饰演《群英会》的鲁肃、《文昭关》的伍子胥,尤为精彩。他不仅技艺超群,而且戏德高尚。对发展京剧艺术,增进戏曲界团结,起了重要作用,他被尊为京剧的开山祖师。

随着对外开埠通商和资本主又工商业的发展,上海和广州成为繁华的大城市。许多画家到这两地卖艺谋生,逐渐形成了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上海画派主要代表是任伯年、吴昌硕;

岭南画派主要代表是高剑父。

这两个画派,对国画艺术的发展有巨大贡献和影响。

任伯年是浙江绍兴人,擅画花鸟人物。他把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西洋画的合理造型,巧妙结合起来,作品富有新意。他的画时常寄寓着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关切之情。如《关河一望萧索》,抒发了画家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感慨,反映了在祖国沉沧这个特定时代的思想情绪。钟馗是民间传颂能驱邪啖鬼的英雄。任伯年反复画这个题材。他把钟馗画得威风凛凛,把恶鬼画成高鼻梁,莽眼睛的西方侵略者模样。一看便知,他是借钟馗打鬼的形象,表达反对帝国主又侵略的思想。西方美术评论家称任伯年的“艺术造诣与西方的梵高相若,在19世纪中为最具有创造性的宗师”。

吴昌硕是浙江安吉人,他擅长画写意花卉蔬果,笔墨酣畅,挥洒自如,抒情与状物高度统一,“出己意”与“贵存我”,不落俗套,有独创性。

高剑父是广东番禺人。他潜心研究东西洋画法,取其精华,掺入中国画中,自创一格。他的《枫鹰图》、《风雨骅骝》、《紫藤》都非常精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向前发展,取得成就较大的领域,有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植物学及工艺制造。

在数学领域,学者辈出,著述如林,卓有建树的数学家主要有:

罗士琳(1789—1853);

项名达(1789—1850);

顾观光(1799—1862);

徐有壬(1800—1860);

戴煦(1805—1860);

李善兰(1811—1882);

汪日桢(1812—1881)等。

他们继承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填补了某些数学研究的空白领域。有的还借鉴了西方数学的成果与方法,把传统数学研究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例如:罗士琳曾用 12 年的时间写成《四元玉鉴细草》24 卷,对几乎成为绝学的元代朱世杰的《四元玉鉴》作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把中国数学界对级数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清代以前,始终没有一本全面反映我国数学研究成果的专著。直到清嘉道年间阮元主编的《畴人传》问世,才填补了这一空白。1840年罗士琳继阮元之后,编著《续畴人传》6 卷,对前书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在 40 年代,一些中国数学家在没有接触西方数学的情况下,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取得了接近西方微积分学的研究成果,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1845 年,数学家李善兰写成《方圆阐幽》、《孤矢启秘》、《对数探源》等 3 部著作,创立了“尖锥求积术”,列出了 10 条概括性命题来阐述尖锥术的基本原理。他用尖锥的面积来表示 xn,用求所有尖锥之和的方法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实际已经得出了有关定积分公式。项名达在 1848 年写成《象数一原》6 卷,通过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在中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求椭圆周长的正确方法,与西方近代数学用椭圆积分法所得相同。

如果没有西方微积分的传入,中国数学家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传统数学从初级向高级的转变。

在物理学方面,郑复光经过 10 年时间写成我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的光学专著《镜镜詅痴》,并于 1846 年付梓刊行。这部专著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而且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光学仪器、器具的制作方法。尽管他对有些问题的论述不尽符合科学原理,但就全书而言,则以独特的表达方式,说出了与西方近代几何光学本质上一致的结论,从而将我国古代光学研究水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天文学方面,顾观光撰写了《周髀算经校勘记》、《读周髀算经书后》等论著,不仅对《周脾算经》这部产生于公元前 100 多年的天文学名著作了订正,而且发挥了他对此书中天文学观点的见解,有助于后人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顾氏还写成《开元占经鲁历》,详细地将我国历代的历法与西历、回历加以比较,探讨了用新的方法来计算古历法中闰年误差日的数值计算。在植物学方面,吴其濬前后用了 7 年时间,在1847 年写成《植物名实图考》一书。全书7万多字,共有38 卷,分12大类,记载植物达1714种,附图1800 多幅,涉及的学科门类有植物学、农学、药学、林学、园艺学诸方面,内容极为翔实丰富。与《本草纲目》相比,该书所收录的植物品种增加了519种,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植物学之大成。《植物名实图考》还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曾经传入日本,受到日本学界的高度评价。至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都藏有此书。

在工艺制造方面,著名的工艺师丁拱辰、龚振麟对于新式火炮的制造技术贡献尤大。在鸦片战争期间,他们都参加了清政府改进武器的工作。丁拱辰发明了滑车绞架,增强了火炮移动的灵活性。又发明了实心弹和通心弹,减轻了弹体重量,增加了射程。龚振麟在兵器制造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发明铁模铸炮法和枢机炮架。此外,他们还在中西结合的基础上写成有关火器制造方面的著作。如丁拱辰撰有《演**说》、《演**说辑要》;龚振麟著有《铸炮铁模图说》、《枢机炮架图说》、《铁模铸炮法》等。其水平远远超过明末出版的铸炮名著《则克录》。铁模铸炮为龚振麟首创,西方国家在 30 年后才采用此法。翻译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著作,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科技界出现的一件大事。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技从传统走向近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 40—50 年代,中国学者李善兰、王韬、张福僖等人在上海先后与外国传教士伟烈亚力、艾约瑟、韦廉臣等通力合作,翻译出版了一批重要的西方科学著作:

李善兰参予翻译的有:《几何原本》(后九卷)、《代数学》、《代微积拾级》、《植物学》、《谈天》、《重学》等;

王韬参予翻译的有:西国天学源流》、《西学图说》、《重学浅说》、《华英通商事略》等;

张福僖译有《光论》。

此外,英国教会医生合信在这个时期出版了《西医略论》、《妇婴新说》、《内外科新说》等医学著作。这些可以说是鸦片战争后20年间,翻译介绍西方科技的主要成果。

这些著作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将西方近代代数、几何、微积分、物理学、天文学、植物学及医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引进了中国。尽管这些科学新知还十分有限,但它毕竟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科学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此时,29岁的长沙人黄兴,在1903年11月4日,成立了华兴会,黄兴,1874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六日)生,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原名轸,字廑午,号杞园,又号克强,后改名兴。会武术,体格魁梧强壮,膀大腰圆,浑身是力。父黄筱村是秀才,教馆为生。黄兴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22岁中秀才,黄兴特别喜欢武术,也经常练习武术,长得膀大腰圆。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署名竞武、庆午。革命时期曾用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1902年初留学日本,和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组织“湖南编译社”,介绍西方科学文化。,1903年4月,为反对沙俄拒不从东北撤兵,同留日学生200多人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称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也有说是500多人)。随后以军国民教育会运动员的名义归国。回长沙后,任教于明德、修业等学堂,暗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3年11月4日(九月十六),借他30岁生日为名,邀陈天华、宋教仁、张继、刘揆一、章行严等20多人筹商成立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后被选为会长。他提出在湖南首先发难,争取各省响应的方略,并决定从联络军、学两界和会党入手,准备在1905年慈禧太后70岁生辰时,乘机起义。事泄,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在东京,他大力支持孙中山筹组全国革命团体同盟会。1904年与陈天华、宋教仁在长沙组织华兴会,任会长,会员500多人,多数是知识分子,提出:“驱逐鞑虏,复兴中华”的政治纲领,设华兴公司、东文讲习所为活动机关,联络湖南哥老会和上海、武汉等地的革命队伍人士,成为长沙中游孤一个革命队伍团体,又与会党首领马福益在湖南成立外围绕组织“同仇会”,仿日本军事编制:

黄兴:任大将和会长;

刘揆一任中将,管理陆军事务;

马福益任少将掌管组织和训练会党事务。

发展会党达10多万人,准备起义,占领长沙,然后号召各省响应推翻清廷,因会员何少卿、郭鹤卿被捕事泄,黄兴、宋教仁奔走日本,马福益奔走广西,次年马福益回湖南洪江,被捕就义。

1904年,汉阳兵工厂对本厂生产的汉阳造进行了改进,去除老套筒,以上护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护箍下方,其他则参考了德国1898式步枪,改进了照门,通条改放在护木之中等。

汉阳造,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ewehr88或简称Gew88),此枪存在着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差、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年德国军方采用毛瑟1898式步枪将其取代。该型步枪于是售给土耳其、非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清政府。

清政府的洋务派对“毛瑟”品牌的武器,非常崇拜,德国商人谎称1888式步枪为毛瑟步枪,成功地将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卖给了清政府。故从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定名为八八式。1899年江南制造局也开始生产此型步枪。

汉阳造八八式口径7.92mm,全长为955mm,全重为3.166kg(不含刺刀),枪管长为442mm,表尺射程为1800m,该枪的供弹具,膛线,膛线缠度同汉88式毛瑟步枪。用88式步枪枪匣铭记,德国M887.9mm子弹诸元:弹壳长5.7cm,子弹全长8.255cm,圆弹头,金属覆盖,弹头长3.124cm,直径0.808cm,弹头重227g,弹头覆盖金属:铜镍合金,弹装药为状非压缩,装药重40.6g,枪口初速为639.78m/s,74cm枪管。

1896年开工生产。第一年生产1,300枝步枪。1901年,生产步枪2500枝,马枪316枝。1902年湖北枪炮局对1895年至1901年生产数量四柱表,造成快枪22500枝,马枪316枝。1903年采用的S型尖弹,其弹径为8.20mm,设计使用88式子弹的枪械不能使用尖弹,会有炸膛之虞。1904年,改进后的汉阳造可以日产步枪50枝,具规模。

汉阳造是采用新型步枪,是对中国兵工事业最大的冲击,是计划采用无烟火药和金属包裹弹头,这在当时世界各国都是先进技术,中国工业能力是无法支援的。同年,江南制造局首先制出了使用无烟弹药的快利步枪。当时的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主要使用黑火药装填子弹的单发步枪,因此八八式步枪可说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成为世界名枪。

1904年2月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大战。早在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领土已经扩张到228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17%。据1904年总人口约为1.4l亿人,中国,是英、法、美、日、俄、德等国列强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俄国沙皇妄图并吞中国整个东北地区,并且在沿海寻觅常年不冻港。时年36岁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公然声称:

“俄国无疑必须领有终年通行无阻的港口,此一港口应在大陆上,并且必须与我们以前领有的地带相连。”

俄国为侵占中国领土,修筑了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是90年代初期经亚历山大三世批准修筑的,并派时年23岁的皇太子(即尼古拉二世)到海参崴主持开工典礼(1891年)。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说:“俄国能在任何时间内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至海参崴并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沙皇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即《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伙同德法两国,共同对日干涉。演出了一场“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当时日本经过甲午战争的消耗,一时无力进行新的战争,在三国压力下,被迫“抛弃辽东半岛之永久领有”,由清政府以白银3000万两向日本“赎回”辽东半岛。这样,俄国就成了战胜国的战胜国。

尔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对清政府敲诈勒索。1896年,诱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约》,随即索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1897年底,俄国舰队擅自闯进中国旅顺口;1898年3月,沙皇政府以军事压力为后盾,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个辽东半岛,从而在远东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不冻港。

1900年,我国爆发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直接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开战。俄、德、英、美、法、意、奥、日8个帝国主义国家互相勾结,决定出兵镇压。8月初,8国联军1.8万多人进犯北京。与此同时,俄国以镇压东北义和团运动为名,单独大举入侵我东北地区,其目的是独吞我东北三省。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公然叫嚷:

“我们将把满洲变成第二个布哈拉。”

在8国联军撤出北京后,入侵中国东北的俄军仍赖着不走,图谋永远独霸我东北,实现其所谓“黄俄罗斯计划”。俄国的阴谋引起中国东北和全国人民的强烈义愤,英日等帝国主义从本身的利益出发,也坚决反对。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不得不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1年半撤完。但是,1903年8月俄国又悍然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总督,实际上把我东北当成了俄国领土,接着又重占奉天。这样,俄国摆出一副独占中国东北并且不惜为此一战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