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血铺的路
22006400000021

第21章 十、好汉纷纷动,万里中国人05

徐荣村的商业嗅觉灵敏,立即敏锐意识到了蕴藏其中的巨大商机。于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装成12捆,简单包装一下,紧急托运往英国。

1851年5月1日,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市正式开幕。

世界博览会,当时又叫万国博览会,是第一次世界性的博览会,时间从1851年5月1日至1851年10月15日,历时5个多月,吸引了6039195名参观者。普遍认为是维多利亚中时期的象征,并确立了大英帝国世界工厂的主导地位。这次博览会的组织者,包括阿尔伯特亲王以及亨利·库尔。展地为现在的水晶宫,是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里程碑。

1851年5月1日早上9时,水晶宫开门接纳来参加开幕式的客人,50万多人聚集在海德公园四周,11时30分,9驾皇家马车列队离开了白金汉宫前往海德公园参加世博会开幕大典,12时的钟声敲响,在“哈利路亚”乐曲声中,王室和他们的随行人员进入展览宫。

开幕式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也很兴奋激动,维多利亚女王在当晚的日记中回忆到:

……出发时天空微微下着细雨,在我们到达水晶宫前,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宏伟的大厦上面,每个国家的旗帜都在阳光下飘扬。我们开上罗敦路,在入口处走出马车。当我们进入大厦,通过铁门,看见摇动的棕榈树和鲜花,无数的人群在走廊里和周围的椅子上,加上挥舞着的喇叭,都让我感到永远不会忘记的震撼,让我感动…我们走到中间,看到台阶和椅子放好,漂亮的水晶喷泉就在眼前,真是神奇——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让人感动。一个人会热爱这一切。欢呼声,每张脸上洋溢的笑容,建筑的宏伟,棕榈树,鲜花,树,雕像,喷泉,乐器,我亲爱的丈夫,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确实让人感动,永远值得纪念。……

英国《泰晤士报》:

创世以来,全世界各族群第一次为同一目的而动员起来。

开幕式上,女王附近有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国人,英国画家塞鲁斯将当时情境画了下来。此人是停在泰晤士河畔的中国轮船“耆英”号上的中国人,名字叫希生,广东人,人称“希生广东老爷”。是被邀请来参加世博会的,希生穿着中国四品官服来观展,被列入维多利亚英王接见的各国外交官中。

“耆英”号,1846年12月6日上午,从广州在欢送的礼炮中从香港出发,驶向公海。船上有30名中国人和12名英国人,还有名义上作为船主的那位前满清四品官员——希生,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水军领教了英军“船坚炮利”的厉害,于是便在战后改进的新式兵船,逐步更换了操作笨拙、行驶迟缓的那些旧式兵船。英军方面知道后,千方百计想要了解这些新式兵船的秘密内幕,英国人经过了各种艰难曲折,乔装打扮,混入了广州城,花言巧语买通了在广东的大员——琦善,琦善又假手希生的名义买下了一艘相当于最高等级新式兵船的平底帆船,并以迂回的方式将其秘密地运到了香港。因为大清律法严禁将中国船只售予外国人和擅自出公海,违者斩首。

希生正好借这个机会,顺水推舟,了了他远航外国的心愿,他要看看外国人是怎么过的。

“耆英号”帆船到达英国后停泊在伦敦东印度公司的码头。

被命名为“耆英号”的大船,载重量在700吨至800吨之间,船体长160英尺(48.8米),宽33英尺(10.065米),船舱深度为16英尺(4.88米)。它是用最好的楠木建造的;其船板是靠船板本身木料的楔口和榫头来咬口铆固,而不是用肋骨衬木将它们钉在一起的,自成一体,这是中国工匠巧妙之处,这比用肋骨衬木钉子要结实,自重也轻了许多。船上有三根用铁木制成的桅杆,主桅杆是一根巨大的木柱,高有90英尺(27.45米),木柱底部与甲板连接处的周长有10英尺(3.05米),要2个人合围这么粗。船上的帆用的是厚实的编席,用一根粗大的藤条编织起来的绳子来升降,主帆几乎重达9吨。船上携带3个巨大的船锚,船舵重达7吨以上,可以由位于艉楼上的2个轱辘随时吊起来。该船两侧的船舷上各有10个方形的窗口,那是该船预留配置20门新式重型火炮的炮眼,旧式兵船只配置了12门火炮,而且,旧船配置火炮的口径要小得多。

“耆英号”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艺的一个典范,但不是最高标准的,也不是最大的,比明朝郑成功远航的要差的多,但确实造得非常精致,精致之处就是这么大的木船,没有用钉子,而且看不见楔缝,浑然一体,航速迅捷,这工艺让英国人、美国人,为木制造船,叹为观止。

“耆英号”的目的地原来是直航伦敦的,但由于遇上了逆风和海流,它偏离了航向,等船员们发现时,它已经接近了美洲大陆。由于食品和饮水的短缺,船长凯利特临时决定将船驶向纽约,于是它便在一大群编队船只的陪同和礼炮声中缓缓驶入了纽约港口。由于它是第一艘跨越大洋,来到新大陆的中国船,所以引起了当地人的强烈好奇心。在纽约短期逗留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七、八千人登船参观。“耆英号”一下子就闻名遐迩,成为了当地的头条新闻。

英籍船长拖欠工资,“耆英号”船上受蒙蔽的30名中国水手,愤怒了,他们不走了,在纽约跟英国人对簿公堂,讨要工资,讨回了工资的中国水手,绝大部分选择了搭船返回广州。但此时的希生,也发现上了英国人的当,犯下死罪的希生此时已经没有了退路,他更想出去看看世界,去看看船坚炮利的英国。他的命运跟“耆英号”船死死地绑在了一起。他与2名随从继续与船同行。

不过,年轻的希生,没有给中国人丢脸。

在访问了波士顿之后,“耆英号”于1847年2月17日出发前往伦敦,并于3月15日抵达了泽西岛的圣奥宾海湾。这个速度比美国的邮轮还要快。抵达伦敦之后,这艘船就停靠在东印度公司的码头上,供人参观,成为当时一大新闻。

“耆英号”这艘船除了其构造与欧洲船只完全不同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交谊厅,在“耆英号”船的尾部,厅内墙壁和天花板上都贴有图案漂亮的墙纸,墙上挂满了卷轴的字画,还有许多形状和大小各异,用不同材料做成的中国式灯笼,圆的、方的、八角的、飞鱼的、猴头的......构思奇异,灯笼架上精雕细琢,并因镀金而显得富丽堂皇。房间里还有各种家具、雕像和古董,这些,不要说是外国人,就是中国人,也没有完全见过。

“耆英号”还携带了许多的中国工艺品,中国的工艺品,巧夺天工,让欧洲人赞叹不已,吸引了英国人及狄更斯等社会名流上船参观。

“耆英号”打造的精致,工艺品的美轮美奂,无不透出五千年的文明底蕴,通过来参观的外国人,一人传十、十人传百式的传播,声名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