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在大唐王朝的一生
21746400000001

第1章

开元二十三年,突厥联合四夷部落起兵反唐,我被任命为阵前参将领军机事,边关大将李全为主将,共率骑、弓、步军十二万讨伐突厥。

时值早秋,李全已率一众部将在西域都护府候命,我从京城一路赶来,方到营帐,李全便将军事图拿给我看,说道:“敌军即将到达这里,只因粮草不足,还驻扎在漠北。”我仔细观看了一会地图,道:“这几天日我军暂且就在这都护府驻扎,我军粮草充足,城墩坚固,敌人不敢强攻,此次一战,关乎我大唐军威,许胜不许败,且待我部下将兵器运到再与敌人决一死战。”李全疑问道:“军中长枪马刀,衣凯甲胄不曾有缺,不知先生还要运什么来呢?”我答道:“都护府中的兵器虽可御敌却不足以制敌,外夷多为骑兵,善于奔袭速战,再者夷人民风彪悍,不畏死,长枪不足以对阵,临来时,我在京师已命令司御房造下三万铁黎拒马枪,此枪柄长二十一尺,枪尖长约三尺,宽一尺五,边有沟槽,带铁黎花齿,作战时,由两人共持,十队一组,用来冲击骑兵最是有效,如此,突厥骑兵就无用武之地了。”众人喟服!

就这样,我军就在都护府部署了防御,只待铁黎拒马枪一到就与敌人开战,大约过了半月有余,铁黎拒马枪终于送到了我们手上。在这半月中,小股的突厥骑兵常常骚扰我军,我军将士苦于军令不能出战早已经窝了一肚子火了,现在兵器运至,一个个都抢着要跟突厥人决战。我与李全一边劝慰士兵们,叫他们稍安勿躁,先学会了铁黎拒马枪的用法再与敌人决战不迟,一边组织了军中营将,先教他们铁黎拒马枪的用法,而后再由他们去教他们所管辖的士兵。

从突厥起兵作乱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虽然时常有小股骑兵来骚扰,可他们的主力却迟迟不见踪影。难道他们在准备什么阴谋?但都护府是由大漠入关的必经之路啊!他们该不会蠢到去翻越长城吧,长城守将李明义可是威名远播的勇将,撞他手上去,就长城上的地形突厥肯定大败亏输。这些情况都不可能,他们到底在准备什么呢?我实在没有头绪,只好去找李全商议,李全也拿不准,过了一会,李全才徐徐分析道:“突厥人多勇少谋,恐怕是他们内部出了什么乱子吧?”我一听,觉的这似乎是唯一的可能了,李全又道:“先生是军机参将,何去何从,请先生下命令吧!”我沉思了一会,决绝道:“都护府左右皆是胡人之地,名义上受朝廷统治,可实际上,外族终究不服我汉人,一心想入主中原,今天我军既已集结到此,不管敌人有什么阴谋,我军一定要血洗突厥,以震夷邦。传我军令,只带三万铁黎拒马枪队和两万骑兵出征,其余人马留此守城。”传令兵匆匆离去,我又转过头对李全说道:“李将军,你就留在城中守御吧!外事交给我了。”李全摇头道:“不,先生,您是文官,我才是武将,作战的事应该交给我,怎么能让先生冒险呢?我笑道:“将军只知道我是一介文官,尚不知我武艺也不弱哩!放心,我也不是嫌命长了,没有把握的事我是不会做的。”李全似乎还想说什么,最后只是看了我一眼,就走出营帐去了。

第二天,突厥人还是没动静,我也不管他们了,点齐了兵马朝着大漠草原的深处——突厥人的栖身处就出发了,大概前行了十几里,忽然雷声滚滚,我抬头一看,晴空万里,不像要变天啊!不好,难道是……,只见四周尘土飞扬,马蹄声如雷声滚滚,扑面而来,突厥人二十万骑兵全出现了,转眼间,我与出城的五万战士就被包围在中间了。原来他们躲了这么久玩的是这一手啊,看来我军内部的探子早已经被他们渗入了内奸了。突厥可汗得意的看着我们,应该是为他的计谋得逞而自喜吧,可汗朝我做了个斩首的手势,我轻蔑地一笑,对他竖了下小指头,可汗大怒,发下了屠杀的命令,四周黑压压的骑兵一瞬间如潮水般涌来,我的士兵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非常冷静,没有丝毫慌乱,果真像李全说的一样,他们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眼见敌人逼近,我收回了思绪,手中长枪一举,大喝道:“铁黎拒马枪阵,发动!”我一马当先,怒吼一声,冲入敌阵,我的身后亮起了一片银光,我知道,那是枪阵时铁黎拒马枪发射出的反光。只在一接触间,铁黎拒马枪阵就如一阵旋风将一切来犯之敌横扫、贯穿,突厥骑兵一波接一波地溃败,我已经看到可汗脸上害怕的神情了。

这时,远处又传来了密集的马蹄声,我大惊失色,这要是敌人的援军,我们可就够呛了!待到队伍近前,我欣喜地发现来的竟是李全所率领的兵马。可汗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眼见敌军败退,李全就想要去追,我一把拦住了,笑道:“对付败军之寇,攻心胜于攻城!”李全听后,觉的有理,便作罢了。清点战场后,李全不禁咂舌,敌军占有先机,兵力也远胜于我们,可我们仅伤亡百人,而突厥人已经倒下了五万人,李全拿着一把铁黎拒马枪摸了又摸,似乎惊叹于这枪的威力竟如此神奇!

突厥人经此一战已是不敢再打都护府的主意,退回了大漠。接着,京师传来捷报,冀北叛军已经肃清,四夷部落首领全在京师向皇上献降称臣了。看来,朝廷的意思很明显是要我尽快平定西北诸地。果然,第二天圣旨就来了,皇上命令长城守将李明义率军五万来援,一切军机大事由我规制,务必在三个月内肃清叛军,否则军法从事,西域都护府一概守将皆不能免。众人大惊,李全更是连夜跑来找我,向我哭诉道:“突厥人逃进了草原深处,大漠幅员辽阔,我们又不敢轻骑往追,时下又快近寒冬,三月内怎么可能剿灭叛军呢!皇上这不是让我们死吗?”我安慰他道:“李将军稍安勿躁,这事没这么绝望,我不是说过吗?败寇之敌,攻心胜于攻城。如今,四夷部落已经投降了,突厥人也尝到了我们的厉害,现在我只需动一动笔,保管让突厥可汗率众来降并纳供称臣。”李全似信非信地看着我,我猜他一定是在怀疑我是在跟他开玩笑呢,我不置可否。李全呆了一会又道:“前几日我军情报连连出错,恐怕正如先生所言,我军内部被渗入了敌军的探子,现在敌军已退,不如趁此机会一举清除奸细吧!”我摇了摇头道:“不,相反地,我们要以德报怨,这样才能收拢人心。此地居民多数为胡人,离中原较远,受突厥荼毒甚大,而我大军来往不便,不能较好保护他们,他们帮助突厥也是有苦衷的,这事就算了吧!”李全眨了眨眼,还未能理解我的话,不过他还是挺信任我的,便道了声:“遵命”就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颁下了三道命令和一份请援文书,三道命令分别是一、李全本部十二万人马列阵于都护府待命,没有命令,不得调动,违者斩;二、李明义所率部队列阵于西面草原入口,佯做远征状态,没有命令不得退回,违者斩;三、所有平民百姓,非官府人员皆不得往来于草原附近,违者以通敌罪论处。请援文书则是向东北兵马指挥使,辽东元帅李思成遣兵由东向西而进,做围剿突厥之状。这些事情五天后就全部完成了,于是我便派人将劝降书给突厥可汗送去,劝降书大意是向突厥可汗讲明当前形势,若突厥再负隅顽抗结果只会是灭族,四夷部落已降,族人皆受朝廷封赏,欢声遍野。如果突厥可汗也能率众归降,朝廷保证既往不咎,还会封赏各部落牛羊马匹。

劝降书送去了十天,一点音信也没有,李全坐不住了,天天跑来烦我,问武怎么办?我被他烦透了,只好解释给他听道:“突厥人在我们手上吃了亏,知道很难突破我们的防线,又见其他部落投降后大受封赏早已经没了战心,投降是他们唯一最好的出路,突厥只是自感傲气,暂时放不下面子,此间我送去了劝降书,突厥可汗收到后必然犹豫,也必然会派人四处探听情报,一旦他得知我军三路压境,一定会出来投降的,放心吧,就在这一两天了。”李全听后,安心地走了。果然,三天后,突厥可汗带着部落到了都护府外面,纳上了请降书,并交上了马匹武器。我和李全一边上奏朝廷一边安抚突厥降众。过了几天,圣旨就来了,皇上封李明义为靖城侯依旧镇守长城,封李全为镇边侯及西域都御使全权处理西域事务,我则奉命进京,等候皇上召见再行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