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煌煌辟晨曦
20264400000430

第430章 肖汝惠 超度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百姓怨声载道,包括汉族在内的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蒙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

1351年,朝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粮,非常愤怒。

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

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濠州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濠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

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

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

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

龙凤六年,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龙凤九年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

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与位于平江(今江苏苏州)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

龙凤十二年,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之后朱元璋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之后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

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而陆耀祖便是在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二年,1369年的三月中旬,也就是快要到二十四节气中春分时的时候在当时明朝开国初建都城南明,一个不算晴天也不算阴天,绵绵细雨,半干半湿的午后呱呱落地。

陆耀祖打小,是在脂粉堆里长大的,他有很多个姐姐,妹妹,吴知和从未仔细数过,不过大概没有四五也有六七了,他在家中算是独子,那个年代的大户人家,多是重男轻女的,甭管是什么地皮产业,有的没的,多的少的,几乎都只传男不传女。

原因是姑娘迟早是要嫁人的,嫁了人的姑娘,就跟泼出门的水,不再是自家的了,所以当时靠着做精细机关玩意儿,讨好宫里的陆家,在陆耀祖出生后,几乎是全家出动在培养他。

当时的陆家说是南明首富其实都完全不为过,家宅林立,足足有半个城镇那么大,除了搞机关,主要还是做出式样精致奇特的装饰品,花瓶,鼻烟瓶之类的送入宫中去面圣,盛极时,就连皇帝寝卧内铺着的大理石雕龙地板,也是出自陆家工匠坊之手的。

不过财大势大,流言蜚语也多了不少,当时有很多人都说陆家和前朝有关系,其实并非空穴来风,陆家从陆耀祖这一辈子往上追溯,是草原牧名出身的,而前朝的大金,皇帝也是出自草原的蒙古人。

所以其实有蛮多人说他们是亲戚之类的关系,虽然听起来更像是无稽之谈,不过还真有人信以为真,且耿耿于怀多年,那个人便是八九岁,刚上学堂识字的陆耀祖。

吴知和依稀记得,那是陆耀祖头回去的学堂,他,陆耀祖,云际清三人也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认识对方的,胡乱说话的似乎是一名宗室子弟,具体的家底不清楚,反正在陆耀祖跟他扭打起来,差点儿把书院的屋顶儿都掀开来之后,并未有任何人受到惩罚,那名嚼舌根的宗室子弟翌日只派了一直以来随行的家丁来收拾东西,然后就再没回过来了,也没听说陆耀祖因为这件事被罚什么的,安然无恙,依旧坐没坐姿,站没站相,吊儿郎当的成天摆出一副不认真听夫子授课的模样,可每当夫子叫他起来,考他背拗口得舌头都快被咬断,意思深奥得读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在读个啥的文言文时,他总能目不斜视,气定神闲对答如流,哪怕刚才是拿书立在面前挡着,偷偷睡大头觉,所以夫子也是拿他没办法,谁叫人家调皮捣蛋,态度敷衍,可就是生了一颗好脑子呢!

吴知和和云际清认识得早,他们家是住对门的,年前长辈们还一起合作搞起了当铺行的生意,当时他们一起坐在陆耀祖后边的位儿上,总是免不了要讨论他的古怪。

不服输的云际清一开始还要自己陪着去看看陆耀祖是不是在背书的时候藏了小抄,还有学堂里有人在帮他,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人,虽然能在那种书院上学的孩子,家里的境况都不一般,不怎么缺钱。

可陆耀祖家中做的那些机关兽,哪怕是圣上看不上眼退回来的,拿出来卖也都是无价之宝,可不比银两什么的,要好得多,可知道那次打架之后,都一直未曾发现过。

打完后,云际清就没再让吴知和查陆耀祖的底细了,因为在见识过陆耀祖那非人身手,爽朗的个性,不怕死的叫嚣之后,他们仨,已经变成连上茅房都舍不得分开的三兄弟了,兄弟之间是说什么都不会探自己兄弟底细的。

至于收藏古书的习惯,也是在那个时候,陆耀祖才有的,是被吴知和影响的。

吴知和喜欢翻书,更喜欢咬文嚼字,陆耀祖知道之后,又在多次在吴知和认真看书时和他搭话怎么都搭不上之后,竟直接把家库子里藏着的旧书全部搬了过来,说是要和他有什么共同话题,自己也要看,可家里姐姐们太吵了,自己又不常翻书,突然这么一翻怕是要被那些姑娘笑话死了去,姑娘最八了,要被她们晓得了,肯定不出两日整个南明城都会知道的。

这个水屋是拜托云际清找家里的工匠搭建的,云家在还未同吴家合作开当铺时,都是做木材生意的,经常带着工人上山下乡只为觅得一块绝食良木,就连他们家的茅房的地板,都是用野山檀木经过人工裁切,铺设的。

这里一直都是他们三个大男孩的秘密小屋,出了那件事之后,由于暗道只有他们三人知晓,终于也还是闲置下来了,没想到过了这么长时间,眼看分崩离析越演越烈,这里竟然还有重见天日,为人所用的时候。

“怎么样?老朽虽说在道术方面,是怎么都不如当年的耀祖,可看在你是我后世子孙的份儿上,老朽还是愿意拼尽全力一试,如何?”

吴延卿刚听完吴知和对这间屋子的说法之后,内容太多了,还没消化过来,突然被这么一问,着实愣了半天,不明白,“什么如何?”

“拜师啊!你不是说想要拜师吗?在院子里,跟那酒鬼说的。”说着,吴知和抬了抬下巴,朝站在吴延卿身后的谭桔努了努嘴,“就他啊!”

吴延卿顺着吴知和示意的方向往后看,想起之前的对话,恍然大悟,然后扭头看向坐在房梁顶儿上,胖胖的,看着和蔼可亲的老太太,语气慢慢被欺骗的不痛快,“惠奶奶,您不是说他从未出过书室的大院半步吗?”

被喊作惠奶奶的肖汝惠似乎一开始并为听懂吴延卿的话,歪着头,咧开嘴笑得开心,过了半天,才理解了,可还是拍着可能是因为胖的缘故,没什么褶皱的双手,张开掉得只剩零星几颗牙的嘴,“没出去,没出去,没出去..........”

“她有老年痴呆你小子不知道啊?”吴知和看着坐在房梁上荡着双腿的老太太,眼中似有泪光闪过,眉头紧锁,嘴唇紧紧抿着,垂眸看向吴延卿,话语中全然没有了方才的近乎,横眉怒目,厉声,“还有你小子怎么跟长辈说话的,谁允许你对我夫人这么凶了?”

“夫人?!”吴延卿猛地瞪大眼,扭头,看了看站在面前的吴知和,又抬头看了看坐在房梁上的肖汝惠,难以置信地眨着双眼,“你说他是你夫人啊?!那她怎么.........我不知道啊……...可她如果记不得了,那怎么我问她,她就说不出去啊?”

“她是因为我跟着耀祖他们出去才疯的,一直以来,到死,也只会说这句,她没了牙,说话口齿不清,她说的是别出去,让我别出去…………我对不起她..........”

一时间屋内陷入寂静,片刻后,才传来吴延卿的声儿,只有一句,“你教吧!我跟你学。”

吴知和说他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待吴延卿学成之后,帮他把他和他老婆子一起超度了,因为鬼不能超度自己,外头又总是太阳猛烈,他们很难出去,而且外头的道士也不全是好的,超度毕竟是消耗法力,耗损自身寿命的事儿,几乎很少有道士真的愿意这么做,或许直接灭杀来得更快,所以一直以来吴知和不知在荒野中徘徊多久才会到这里来的,用了五十多年,老婆子也死了,待在这里,居然一直等着自己,如同那日他离去的那天,她对他说如果他真的铁了心要走,那她也就铁了心在这里等着他回来。

吴延卿答应了,他不能不答应,吴知和的表情太痛苦了,他是真的不想要再在这世上徘徊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