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夫妇进城
19838200000004

第4章 (四)改变思路

要上学,在那里上?学什么?学费得多少?在当时既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电脑,不可能在网上查找,于是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报刊杂志及街头广告上。在报摊上只要看到有类似的报刊,他们都买回去认真琢磨,以至于都成了街头报刊的常客了。

斟酌来斟酌去,他们统一了认识,认为读电子类学校前景最为广阔。邓万金说:“赵姐,你看到没有,这大城市里马路交叉都有红绿灯,没有警察在那指挥,有的交叉路口还安有一排像探照灯样的小彩灯,不时的一闪一闪的,听人说那叫监控,也叫电子眼。它可神了,在它视线内的一切事物都给照着记录下来,哪辆车犯了规,它都知道,这可给警察办案提供了方便。而下面许多小县城还少见这类设备,大部分乡镇根本没有这东西。还有大城市有些机关,大型厂子还用上了电脑,而下面没有。想想呀,这些东西将来如果普及到小型城镇,甚至到农村,会是什么样?监控设备星罗棋布,电脑进入千家万户,手机人人都有,听说外国人在使用一种叫什么智能手机,那简直是台小电脑,包罗万象,无所不知,无所不有,我们国家不久肯定也会有。我们设想到那时,国家、社会、人们生活将是怎样的状况?可能没人敢再犯罪,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给录下了,警察很快就会捉住他。单位和厂矿企业都可用监控来视察来管理,学校教学用电脑,单位办公用电脑,购货不出门,坐车买票不排队,定餐定席只需拨手机。天南海北,古往今来,想看啥看啥,想知道啥就知道啥。那才叫“饭来张口中,衣来伸手,想啥有啥,神仙嫉妒”的日子呢!只怕到那时,人们不用写字,不用走路,不用记忆,是否会手脚退化啊!电子产品普及、创新和发展,需要多少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发展前景又是多么壮阔啊!赵姐,我们就报考电子学校,行不?”“行,绝对行。”赵丽萍振奋地说,“你在说,我的眼前就在放电影,似乎都看到了那些景况。听着听着我都陶醉了。我们上了这类学校,有了技术,有了文凭,将来一定会大展宏图。”说到这儿时,他们不约而同地伸出双手用力地对拍一下:“OK”。

在报刊广告上初选了几所学校后,他们开始逐校咨询,最后确定一个学校。就要报名入学,可校方说今年招生时限已过,等到明年参加成人高考,再按成绩录取,这样正规入学的,国家承认学历,优秀者可专科毕业,续读一年获本科。比应届生可提前一年毕业。毕业后一样可攻读研究生,并可推荐就业,花费包括生活费每年大约每人至少得八千到一万。临走时,学校还赠送了一套复习备考资料。至少八千到一万,咱们用不了那么多,生活刻苦点,五六千足亦,可这五千又从哪来?看来不求助于长亲们是不行了。不管怎么着,复习备考必须马上行动,于是他们又跑了多处,终于找到一份自由支配时间稍多一点的工作,开始了边打工边复习的生涯。管他呢,工钱少点儿就少点儿嘛。

春节放假,他们双双回村,分别到舅舅、姨妈家,向他们汇报了这一年在外的生活情况。老人家听了都心疼极了。当提到要上大学,长辈们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是称赞有志气,表示坚决支持,说:“只要考上了,花多少钱我们都给。”简单而朴实的语言多感动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