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夫妇进城
19838200000002

第2章 (二)恋人进城

邓赵夫妇,是土生土长的同村人,也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恋人,并且都是孤儿,父母和亲人以及其他在家的同村人在一次山洪暴发中被泥石流吞没。事发在半夜,十几户人家的小湾子几十口人,凡是在家的无一幸免。邓万金和赵丽萍此时都在学校才得以幸免。在外工作的、出门谋生的、上学的、当兵的等等总共活下来的不到二十人,有五户是灭门,就这样邓赵成了孤儿。

有四面八方爱心人士的捐助,政府的关照和安排,对死难者家属给于安抚,并为活下来的人重建了家园。至于孤儿,有亲可投的可投亲,政府每年补助一定经费。没亲可投的,政府可指派成人之前的临时监护人,并给予定额补助。邓万全和赵丽萍都是投亲的。邓万金投靠其邻村的舅舅,赵丽萍投靠其姨妈,恰巧又在一个村。赵丽萍比邓万金大一岁,但因晚入学一年,俩人又在同一年级并且是同一个班,都在学校住读,朝夕相处,同病相怜。经常晚饭后一起到校外后山散步,那葳蕤葱翠的树林,层林尽染的晚霞,清脆悦耳的鸟鸣,对他们都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他们无心欣赏。赵丽萍常常坐在山坡的石头上沉思,不由得泪珠滚滚。邓万金就会问:“赵姐,怎么啦,又想亲人啦?”赵丽萍大,所以万金总习惯性地叫“赵姐”。赵丽萍苦苦地回答:“是啊!我爸妈好像总在我眼前晃,似乎有什么要跟我说,特别是我那可爱的不满三岁的小弟弟,总是瞪着两眼望着我。爸妈生了两个姑娘,我是老大,为要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终于得来了这个“传家宝”。可-----,我真不敢想象,在泥石流吞没村庄的那一刻,那一瞬间,他们,我的爸,我的妈、我的妹和小弟当时是个什么状况:恐惧?惨叫?呼唤?也许那时是一片漆黑,小弟正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甜蜜入睡,他们都不知不觉,毫无痛苦地进入了西天佛门或升上天堂享福去了。要走一起走,怎么不叫上我呀?”邓万金也两眼湿润,一边撩起衣角帮她擦拭泪水,一边安慰说:“我也一样,一刻也没忘记我那守了半辈子的寡,辛辛苦苦把我们兄妹还没养大成人的可怜的妈妈,就这样走了。她再苦再累,都甘愿承受,对我这个唯一的儿子寄予莫大的希望,希望我将来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好改写家族历史,改变家乡面貌。她们走了,我心里天天都在纠结。可是,我们再怎么痛苦,怀念呼喊也唤不回来他们呀,我们得振作。命运相同的人在一起还真是语相投,心相印,说不完,诉不尽。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笼罩着他们的阴影渐渐散去,所思所想,所谈所吐慢慢地转向了当前的学习和生活,未来和憧憬。就这样的一对孤儿不知不觉地由“姐弟”相称的关系进而成为了恋人。

中学阶段过去了,他们一起高中毕了业。是参加高考,还是弃考?是他们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结。他们思来想去,认为中学阶段就已经给长亲们增添了不少经济负担,虽然政府有一定补助,但仍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上学所需的费用,(那时国家还没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的政策)、尤其是高中阶段花钱更多。如果再考上大学,那费用更是天文数字。我们已年满18岁,算是成人了,能自食其力了,不能再给长亲们添麻烦了。于是双双决定弃考回乡。

回到家乡---后来的家。当时作为高中生,在山村还算是稀缺物,是宝贝。不久,邓万金当上了生产队长,赵丽萍在村小学当上了代课教师,他们曾立志用所学的知识,带领大伙脱贫致富。但现实毕竟是现实,他们的一腔热血、辛勤的操劳仍难见成效,由于多种原因使他们的辛劳付诸东流。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农村陆陆续续地有人外出打工,到城里谋生,渐渐外出人越来越多,象潮水一般涌向南方,海岸之地。他们想,如其在家受穷,不如出外闯一闯,说不定能闯出一片天地来,等外出的人都富起来,再回过头来支援家乡建设,岂不是很好吗?于是他们号召能外出的人,出去闯一闯,他们自己也带头,背着行李出了门。这对恋人怀着深情,带着希望来到了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