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言随笔:夜灯枯笔
19652800000013

第13章 一次购书经历

《一次购书经历》

仔细想想,已许久没有捧着一本书好好地看过了,更何况是买书。

虽说在大学里,有着大段大段的空暇时间,但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把这些闲置的时间去玩游戏,逛网站,谈恋爱,考一些不知有用与否的证书……

这次购书,着实是偶然为之。昨天,也就是星期五下午,上完课后,按平时的习惯,跟几个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小吃街去逛逛,顺便买点水果还有早上煮粥的材料等等。就在小吃街尽头,一个小角落里,无意间就发现有一家开张应该不久的且店面不大的小书店。

这书店很简陋,生锈的铁皮盖就的屋子内,只放着两排一人高的书架,书架下边,有一排用木板做成的铺子,上面凌乱地摆放着杂志。

在靠近门的地方,有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有一个电子称。无论怎样去感受,都与那种充满书香味的书店相去甚远,倒是有着很浓的商业气息。

书店里的书并不多,但却是很杂。各种内容的书,毫无规律地静静地躺着,似是在等待某个人的偶然垂青,就像古代皇宫里的秀女一样。然而,光顾的人(主要是学生)极少。

有时会有一两个师弟师妹(从衣着可判断出)进去翻翻,但什么也没买就又出来了。显然,跟隔壁各种美味小食店比起来,这店可是一点都没有人气,可谓门可罗雀。

店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店主了。那店主是我自逛书店以来,遇到过最年迈和蔼的一位。他安详地坐在店门前的椅子上,眼含微笑地看着从他眼前来来往往的学生。

他的头发大多花白,且抵不过岁月的催逼,也已脱落不少。口中的牙齿,一部分也光荣下岗了,稍显得稀疏。根据我的目测判断,他应该有七十多到八十岁了。与我在老家的爷爷一样年老。

虽然是傍晚时分,但他应该还没吃过晚饭,因为附近并没有居民房。这些店铺都是人们为做学生生意而临时搭建的,然后从远处运东西过来卖,卖完或者等顾客散尽后,他们才会收拾摊位,再回家吃晚饭去。

恰好下午那时,起风了,气温也降低了不少。广州的天气,似乎总是变化无常,我走在路上时,也一连打了几个喷嚏和寒战。

这位老人可能并没有料到中午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到了下午就突然变脸,所以还是穿着短袖衬衫。

我和我的同学走进书店,随手翻翻看。看书装裱的新旧可以知道,这些书都是二手货,有大部分应该还是盗版的。

这也可以理解,我们国家到处都有盗版货,何况成本价钱不是很贵的书籍。我并没有感到厌恶或愤怒,像一些衣食无忧的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所谓清高者们一样,批判一通后,拍拍屁股走人,好不痛快,好不正义凛然。

也许这老人连这些书是什么内容都不知道,连什么是盗版的也分不清楚,也许他只是为了图一口饱饭而已。

我很快就被两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是的,你可以以此说我肤浅,但事实上,我无论是在图书馆借书,还是在书店里买书,首先都是凭着那本书的品相而决定要不要翻翻看,进而再决定要不要掏钱买下的。

因为我总觉得,一本好的书,它的封面设计也是充满内涵和意义的,所以我一般都不会去翻看那些像红灯区**一样刻意追求花俏,或者把书名弄得四不像,想以此吸引人眼球的书。

那两本书我以前并没有看过,一本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另一本是日本作家的书。两本书的原价合计差不多四十块钱。

我身上并没有带钱,只好向同学先借用,等下回去后再还。

我问店主,这书怎么卖。

那老人的回答颇出我意料。他说,这些书论斤两卖,十块钱一斤,要的话,就放在那把电子称上称称。他笑眯眯地说。

我笑了笑,书论斤两卖?这跟收破烂差不多了,真为那些辛苦写作的人感到悲哀。难怪总听到戏言,嫁人千万不要嫁给文艺青年,因为他们连自己都养不活。原来都是有凭可据。幸亏自己并不想以写作为生。

我把书称了称,一斤六,十六块钱。意外的是,我同学只剩下十五块钱可以借给我,正在尴尬为难的时候,没想到这老店主笑呵呵爽快地说,十五块就十五块了,没关系。一下子就给我优惠了十六分之一,真让我有点过意不去,只好道谢。

出了店门走不远,我的那几位同学却说,这书买贵了。

还贵?我一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接着说,这书在网上网购比这个便宜多了,还是全新的呢。我听完更难过了,却不是为自己买贵吃亏了。怎么还有比这个更便宜的呢?难怪进行文学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了,难怪好作品越来越少了。

我并不觉得自己买贵了,就算真的是买贵了,也权当是对这老人新开张的小店的支持吧,再说,当我说我要买下这两本书时,那老人开心的笑容,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每次给爷爷奶奶打电话时,他们开心喜悦的笑声。这多么的难得,是十几块钱所买不来的!

2012。3。24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