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兵缘誓山
19336600000018

第18章

训练场上,阳光沐浴冬寒,训练如火如荼。

面对着熟悉的新训课目,凝望着刻苦的新训班长,杜军由衷感受到一丝温暖,升腾起一份感动。

“三连班长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杜军面生笑意,用力整理了一下扎在腰间的外腰带。

当然,连队圆满完成光缆施工任务,受到团首长表扬的好消息也是让他心悦不已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军深知,“连兴我荣、连衰我耻”八个大字的由来,决不是哪一个人随意写在连史薄上的。听老兵们讲,连队组建于80年代初期,受骨干队伍、训练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组建初期,三连全面建设位居全团最后,是出了名的“保障连”。

“决不能一直跟在别人后面‘打狼’、决不能稀里糊涂始终担任‘保障角色’!”成了全连官兵共同的心声。

“连队朝着什么方向建设,如何克服建设短板、如何提升工作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摆在官兵们面前。

于是,以“连兴我荣、连衰我耻”为抓手的依靠荣誉建连的全新思路脱颖而出。时过不久,在一次全团性军事比武中,三连官兵不畏强手,全力奋战,取得了建连史上的第一个第一。

正是这个第一,让三连一跃而起,依靠军事技能开路、凭借过硬作风架桥的态势浑然形成,直至成为先进、当上标兵,迄今无人撼动。

每每想起这些,杜军总有种说不出的自豪与感动。

三连,已成为他永远的成长沃土,永远的兵情归宿。

连队回到营区三天后,杜军也完成集训任务,带着新兵班长回到连队,开始马不停蹄地准备着新兵入伍前的各项工作,比如,班级分配、物品购置、伙食搭配,等等。总之,以新训为重点的工作有条不紊地稳步展开。

与此同时,老兵复转也正式开始。王秦成原本打算留队选取士官,由于年龄、兵龄等客观条件与当兵选取政策不相符,虽然连营团也都积极做了保留工作,但最后还是与愿望失之交臂。

有时,命运就是如此残酷,也许就差那么一点,梦想就会与现实擦肩而过。王秦成的工作能力、工作干劲、吃苦精神,杜军打心眼里佩服,得知王秦成复员回家,他的心里也像打翻了五味瓶非常不是滋味。

离队当天晚上,杜军决定为王秦成送行。

晚饭过后,机关楼前军歌嘹亮、人头攒动,团里专门为王秦成组织的离队欢送会按时举行。欢送会由团里张政委主持,张政委首先对王秦成的工作给予肯定,宣布了团党委为他荣记三等功的决定,并亲自为他戴上了闪闪发亮的军功章。

王秦成满含热泪,敬礼握手,转体发言,声调哽咽道:“当兵六年,我只是做了一名士兵应该做的事情,团首长和战友们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将终生铭记。今天,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我决不会脱掉军人的品质和作风;虽然无缘选取士官,但我已经感到了组织的关心和关爱。也请团首长及全团战友们放心,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永远记住,自己是三连的一个兵,是高炮团的一个兵,谢谢!”话音一落,掌声雷动,经久不止。战友们向这个普通的士兵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欢送会在感动触心,依依不舍地境况中结束。

杜军快速穿过人群跑至王秦成身旁,轻声喊道:“王班长!”

王秦成猛然回头,用饱含泪水的双眼凝视杜军,突然两人紧紧地拥抱,泣声连连,王秦成道:“兄弟,请原谅!你毕业至现在,我连一声排长都喊过,非常对不住。今天,是我离队的日子,请允许我喊你一声排长,敬上一个军礼。”

王秦成面向杜军,立正站好,抬起右臂,“啪”地一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郑重地喊出两个字--“排长!”

杜军再次紧紧地抱住王秦成,他没有言语,只是用力地拥抱,再拥抱。“好了,兄弟,我会记住你的!”王秦成轻轻推开杜军,擦干眼泪,道:“非常感谢你能来送我,好好干,你真的很优秀。”

杜军深吸一口气,从裤兜里掏出一支崭新的钢笔,泪眼朦胧地说:“王班长,祝你一路顺风,这支钢笔送给你,希望你用它抒写出更加辉煌绚丽的人生!”

在战友们的呐喊声中王秦成登上了送别的汽车,望着车辆缓缓驶出营区,杜军陷入了沉思。

返回宿舍,杜军难以入睡。

毕业回到连队,王秦成不但高高在上,而且还总出一些难题刁难他。杜军也曾从内心深处痛恨过,也曾想过找个机会收拾收拾他,如今王秦成复员离队,他不但没有一丝高兴,反而有种失落,有种伤感。

“你到底在想什么呀!”躺在床上的杜军翻了个身,伸手掖了掖被子。王秦成能吃苦、工作实、善组织的劲头的确值得杜军学习,他也由衷地看到了自身的差距。

对于这些,作为一排之长的杜军不能不想。

想着想着,杜军进入了梦乡。

次日晚饭后,第一批新兵按照计划到达营区。

将新兵分到各班,杜军开始埋头填写工作日志。

“咚、咚、咚,报告!”

“请进!”杜军喊道。

门被轻轻推开,是老兵连通信员。

“排长,参谋长电话找您。”

杜军一怔,“哪个参谋长?”双眸里写上了大大的问号。

“应该是团参谋长,声音有点沙哑。”

杜军起身跑向连部,将电话放在耳边,略有紧张地说:“参谋长你好!我是杜军。”

“杜军啊,”话筒里传出参谋长沙哑的声音。

“对,参谋长,我是杜军,”杜军轻声答。

确认杜军后,参谋长言简意赅地说:“你考虑一下,愿不愿意到司令部警调排工作,如果愿意,明天早上八点钟到我办公室,不愿意就不用来了。”

杜军刚要说话,电话一端只剩下嗡嗡的忙音。

怎么突然间冒出这么一件事呢?杜军有些措手不及。

其实,参谋长早就征求过连队意见,连长、指导员打心眼里不愿意杜军到警调排工作,但参谋长说话了,他们又不能说不行。于是,就把矛盾点推到了杜军身上,道,“我们征求一下杜军的意见。”

没想到一月过去了,一点回音都没有,参谋长非常生气,才直接打电话找到杜军。

自接到参谋长的电话,杜军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杜军想到了老连长任庆洋,当时他在外地接兵,杜军拨通了他的电话,说清来龙去脉,静候意见建议。

任庆洋说:“可以去,换个环境锻炼一下,也不是啥坏事。”

通完电话,杜军一直静思,始终在去与不去两者之间抉择。

第二天早饭过后,杜军独自走进会议室。

面对鲜红的党旗,他想到了入党时的誓言;想到了大家的批评帮助;想到了抗洪抢险中三连“党员突击队”搏浪击流的壮举,这里是培育他成长的沃土,更是培养他成才的连队。

原本打算回到连队大干一场,没想到又出现这种情况。

纠结一晚上的杜军仍在纠结,“去,还是不去呢?”

他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上午操课时间已到。

“去吧,去吧!”耳边响起催促的声音。

进入机关楼,参谋长办公室的门开着,他正在看文件。杜军走到门口立正站好,喊了声“报告!”

参谋长轻轻放下文件,慢慢地抬起头,也许刚才审阅文件的缘故,他眯着双眼瞅了瞅杜军,命令道:“进来!”

杜军进屋站好。

“想的怎么样呀?”

“报告参谋长,我愿意干。”

“好!我知道了。”参谋长干脆利索。

回连路上,杜军非常纳闷,参谋长究竟什么意思呀?是让去?还是不让去?应该让去,否则,他就直接说了,也没必要专门打电话了解愿意或者不愿意。管他呢?反正自己也表明了立场,顺其自然吧!

转眼之间,杜军回到了连队。

他打算找连长、指导员谈谈,连长到师里参加军事技能观摩会,还没回来。杜军转身敲门进入指导员的房间,脸色灰沉地说:“指导员,参谋长让我去警调排,这事您知道吗?”

指导员见杜军神色不对劲,委婉地说:“噢,你说的是这事,我知道。前段时间,参谋长问了一下,我和连长说必须要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参谋长找你了?”

杜军瞅了他一眼,道:“对,参谋长找我了。”

“你到底愿不愿意去?”指导员着急地问。

“我同意了,除了去年到军校学习一年,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连队,有机会锻炼一下也行。”

杜军如此表述,指导员一听,事情已经明了。

原本想说些反对的话,最终还是咽了回去,他用赞同的口吻道:“你说的很有道理,换个环境锻炼一下也不错,更何况警调排长位置重要,他是全团唯一一个机关直属独立排,工作既有机关性质,又有基层特点,非常锻炼人,我支持你去。”

他转身整理了一下桌上的教案,又略显关心地问道:“参谋长告诉你什么时间报到了吗?如果这样,必须抓紧时间另选新兵排长。”指导员又看了杜军一眼,眼神中依然流露出不愿让他去的神情。

“参谋长没说,”杜军缓解了一下情绪,直直一望着指导员,“不过请您放心,只要在位一天,我就一定会把兵带好。”

两天后,杜军接到了任职命令。

离队那天,他暗自发誓:三连,请相信我,有一天,我肯定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