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千古名将英雄梦:全景展示中国三千年战争史
189900000029

中国第一军事改革家——骑兵祖师赵武灵王(10)

6.施夷长技以制夷

现在,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

首先,全国自上而下,从朝臣和军队开始,强制穿着胡服,然而再向下推广,最终实现全民胡服,这就叫——“上行下效”。

所以第一,从前长的像连衣裙般的“深衣”不能再穿了,此等穿着虽然闲适,但两袖翩翩围裳裹衣,这个样子穿裙子去骑马,铁定是要摔下来被人笑掉大牙的。那么怎么办?统统学胡服样式,将上衣改短,袖子改窄,下面穿上有裆的长裤,中间系上皮带(类似于今天的武装带),如此还能将短兵器用带钩配在腰间,可在马上作战时随时抽出来砍人。

第二,从前的丝帛做的低帮布鞋,也就是所谓“履”,也不能再穿了,这样轻便是轻便,然而一骑上马,低低的鞋帮很容易脱落(当时中国还没有发明马镫),就算是在地上行军,布鞋跑久了也容易坏。那么怎么办?统统学胡人,穿长筒皮靴,这样既酷又实用,危急时刻还可以当成另类武器,狠狠地踹敌人一脚。

第三,从前的重甲不能再穿了,士兵们一律改穿皮质的轻甲。骑马打仗,最重要的就是机动性,防护力倒是其次,马儿跑的快,被弓弩射中的机会本就不像乘战车那么多。后来蒙古轻骑兵将欧洲重骑兵轻松击败,正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从前的中原布帛制的冠冕也不能再戴了,这玩意儿不保暖,打起仗来还容易掉,前面说的那位孔子高徒子路不就是这么死的么?所以将军们得统统戴上“武冠”,这玩意儿用皮革制成,左右插着两根野鸡翎子,代表自己跟野鸡一样善斗。而士兵们则戴上一种“爪牙帽子”,这玩意儿原来也是用皮做,武灵王改用黑色绫绢做,弄的跟爪牙一样紧紧扣在头上,不容易掉,还防寒保暖,在北方打仗尤其实用。

看来,胡服还是很适合用来打仗的,其延至秦汉,几已呈现出一种军服的态势,北朝以降,文武官员已皆着胡服,再后来一般百姓,甚至妇女、儿童也逐渐穿上了胡服;到了唐朝,胡服简直就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时尚了。好东西就是好东西,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也无法改变历史的大趋势。

胡服完了,下一步就是骑射。

换句话说,就是训练骑兵。

骑兵作为赵军中最精锐的部队,选士自然不能草率,赵武灵王规定: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1.733米)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音构)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兵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端的是严苛得紧。

没办法,在还没有发明马镫的时代,骑兵的骑术必需极其高超才行,所以每个出色的骑兵都是赵国的宝贝,年薪那都是以“百金”来计算,是为“百金之士”。

事实上,在各国还以大批贵族车兵作为军中特权阶层的时候,赵国已经将骑兵捧上了军队的最高层。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将领大多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也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比如说后来的赵国名将廉颇、李牧、赵奢,莫不是如此。

这么看,骑兵在赵军之中,似乎有点像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团,地位超然啊。

此外,据说赵武灵王为了演练骑兵,在邯郸城内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丛台”,定期举行阅兵式。丛台之名,源于《汉书》,言其乃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即唐朝颜师古云“连接非一,故名丛台”是也。古诗又云“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扬鞭耀武士”,遥想当年,赵武灵王在高台之上一边看美女,一边喝美酒,一边观军威,还真是潇洒风流的紧哪。

丛台逐日竞笙歌,彩幙连冈策马过。

楼上美人争笑指,桓桓武士锦衣多。

——(清)史梦兰《全史宫词》

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

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

——郭沫若《1961游丛台》

除丛台外,邯郸城中与赵武灵王相关之所尚有插箭岭和附近的铸箭炉。(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的冶铁技术雄踞列国之首,邯郸被称为“铁冶都”。)从考古发现来看,赵国的骑兵,当是手持弓弩,腰胯短剑,远则射之,近则劈刺——这样近远距离杀伤力均十分强大,再加上机动性又高,其与车阵与步兵配合作战,则基本上是无敌的。

有了这么一支强大的步骑车混合兵团,赵武灵王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好好收拾一下中山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