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捺钵王朝之辽景宗
18591800000043

第43章 釜底抽薪

“就怕那些混蛋使坏,把宋国的使臣杀了或者想个邪招弄死,存心激怒宋人,挑起战争。”匡美忽然一拍桌子说道。历史上常有人往火药桶上点个火苗,为了挑起战争杀人放火制造事端,这是最好用的法子。

“还是要想办法先把人救出来再说。应该赶快派人去交涉。就算朱通判和宋人谈判没有得到朝廷诏命,可是有南京留守府的命令啊。他们没有权利拿人更没有理由扣住不放。”何有道。

“那样本王岂不是更说不清了。”韩匡嗣知道自己已经说不清了,因为有亲笔信落在别人手里。何有的意思是,既然如此就不如由衙门先把责任揽下,把人救出来再说,免得节外生枝。可是燕王却不想如此。现在的情况万不得已还可以说成信是伪造。一旦公开承认,就没有后退的余地了。可是这话等于是弃忠心办事的手下安危于不顾,当着属下的面又说不出口。

本来这件事应该在皇帝明令之后再进行。韩匡嗣的确有些操之过急。实际是在擅自实施自己的主张。韩匡嗣的确有爱民恶战之心,也深谙皇帝的不喜战争的性情。可他更多地想到的是战争于己多么不利。他不懂军事,领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干过。如果和南朝进入敌对状态,首当其冲的南京必定要换帅。他和匡美都得挪窝。就算皇帝特别信任留他继续主持军事,他自己都不敢拿性命去冒险。现在和平中的南京真的是一个聚宝盆富贵窝,他实在舍不得离开。所以他才会不遗余力地想要促成两国通好。他积极进行前期的准备和铺垫,以促使皇帝早下决心。其实有很多地方官都会为公为私或多或少地自行其是。第一线的官员最了解实际情况,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有从权处置权力,就好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难道宋人找上门来,地方官连礼节性接待,问明情由的处置权宜都没有吗?但是这样的事正常没事,一旦被对手抓住把柄随意大做文章就是大事。和敌国的交涉本来就容易引起猜忌,他又收了对方贿赂。不要说扣他一个通敌投靠,就是说他贪贿卖国也是极大的罪名。

王介更了解他的心思,说道:

“人是要救,但也不能直通通地去要人。他们要是打定主意制造事端,找任何理由都可以不放人。还白白把我们自己的底牌都亮了出去。要想解决问题只能釜底抽薪。”

“怎么个釜底抽薪?”燕王急切地问。

“就是要让皇帝同意与南朝通好。既然朝廷都决定和好,那接待对方使者就是名正言顺的事了。即使王爷所做抢先了一步,但谁还能纠缠这个细节不放。甚至可以说是有先见之明,真的就是有功无过了。”

“咳,这等于没说。要是能够说服皇上,何必我等贸然行事。”何有显得很不以为然。

“不,介之说得对。你是不是已经有了什么主意?”燕王称呼幕僚的表字说道。

“我是想,皇上优柔寡断,身边又有一帮小人围绕。不如请令媛去找皇后。皇后是个聪明果断的人,据说皇上非常敬重皇后,对她言听计从。只要说动了皇后,一定能令皇上下定决心。至于如何说服皇后就要看令媛的了。”

“对对对。早就应该想到这样做了。事不宜迟。介之只有烦你连夜走一趟。明天一早小女入宫前去到国舅府中找到她。我这里写一封信,你再当面说明情况。让她明天就对皇后去说。我给你派车和卫兵护送,你可以在车上小歇片刻。本王拜托了。”韩匡嗣连连点头称是,又郑重其事地朝王介拱手致谢。

韩幺妹已经十六岁了,去年和皇后的弟弟萧隗因完了婚。结婚之后仍然像从前一样每天陪在皇后身边。只是晚上回自己的国舅府中去住。国舅府现在就在延芳淀扈从大营之中,从南京坐车过去怎么也得要走大半夜。现在出发,到了那边正好是明天凌晨。

王介连忙还礼道:“在下义不容辞,王爷不必多礼。”

延芳淀边的一条花间小道上,一队女子姗姗而行。队伍分为两段,相间三十多步的距离。后面是五十多个宫装女子和内侍,手里拿着排扇、端着托盘,捧着各式各样的备用物品,还有两个小黄门抬着一乘步辇。前面走着两位丽衣少妇。两人差不多高,一个身材丰腴的更显得雍容华贵,纱裙轻盈衣带飘飘,头上戴着飞凤金丝发髻,斜插着的碧玉簪尾垂下两串晶莹碧透的珍珠。她的腹部微微隆起,一只手轻轻放在上面,另一只手伸出来让身边的另一名女子扶着。这个女子身形窈窕,衣着鲜丽,高高拢起的如云发鬓上带着金钗,还插了一朵刚刚摘下来的粉红芍药。一只手托着身旁女子的臂弯,一只手里拿着把精工细绣的仕女图团扇

湖边的小路上铺着青石,两旁花圃里的奇花异朵姹紫嫣红开得正艳,道旁成排的杨树刚刚有合掌粗,枝叶还没有长开。像两排倒插的扫帚,投下薄薄的树荫。倒是湖边的垂柳一株株枝条茂密粗可合抱,沉甸甸柳条的像要伸手抚摸堤岸。

河北平原一马平川,枝源繁多的太行山水一泻向东,形成众多叉形河道,在泥沽口流入东海。河道周围的低洼处聚成葡萄一样的连串水洼。而延芳淀就是这串葡萄中最北端的一颗。它在南京东南的漷阴县(今通州南),夹于潞水和桑干河之间。放眼望去,方圆四五百里的湖泊无边无际水天一线,芦苇浩荡港汊纵横,莲花摇曳鹅鹜翩翔。

两年前南京留守府开始规划延芳淀,把它营建成可供钠钵御帐驻扎的营盘。虽说钠钵营地可以随处在野地扎营,可是作为相对固定的行宫,还是要进行很多的增荣繁饰,加进大量的人工景致,令环境更加赏心悦目舒适安全。从今年开始,这里就成了春水钠钵的选择。

“幺妹,燕王这件事做得太鲁莽了。没有朝廷下旨就擅自和敌国通联,罪名能闹得很大。要是有人成心构陷,燕王只能壮士断腕,说那个朱通判是擅自行事。”皇后和韩幺妹每天无事就会在空气新鲜的园中散步。皇后身怀六甲,这是她的第三个孩子了。御医嘱咐要多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

“皇后,这可不行。”韩幺妹人长高了,出落得容貌更加妍丽。头发盘起来,俨然一副美艳少妇的模样。她在皇后身边四年,已经正式成为萧家的媳妇。幺妹有着韩家人的相貌和性格。美貌不必说了,那种拿捏分寸的自然圆融也从她的父兄那里继承无遗。几年来和皇后朝夕相处,不但没有隔阂,反而更加亲密。她说话柔顺而不失明快,没有皇后所讨厌的扭捏吞吐。“我爹的亲笔信在那个朱通判的身上呢。”

萧燕燕抬眼看着水面上飞翔的鸥鹜,停了一下缓缓说道:

“其实我是不赞成燕王的主张的。”

“……”幺妹心里凉了半截。

“周朝的柴荣攻打南京道时,我爹正在南京留守任上。当时皇帝昏聩、军备不整,被柴荣夺走三州三关十七县。我爹还因此受到弹劾,被撤职查办。南人是不会放弃石敬瑭割让的幽云十六州的,这一点我最清楚。这些年赵匡胤君臣间的文书和宋人的言论我也看到不少,他们都念念不忘幽云十六州,把石敬瑭说成卖土求荣的汉奸。”她冷笑了一声,接着说:

“什么汉奸,石敬瑭是一个沙陀人。当时连整个中原都在沙陀人手里,郭威、赵匡胤都是沙陀人的臣子。不说这些了。总之宋人以为幽云这片土地是中原的心头肉,恨不能死也和它同归于尽。他们还没有疯狂到想要征服大辽,但是为了幽云,他们必定会和大辽决一死战。现在他们派人通好不过是因为南方战事无法分身,暂行缓兵之计。你说朝廷是应该先发制人向它宣战,还是应该与它通好呢?”

幺妹涨红了脸,显出失望和困窘的神色。握着团扇的手掌心里全都是汗。使劲扇了好几下,说道:

“皇后明断,是我爹糊涂。他还以为和平可以争取,宋人也会知难而退呢。”

“再怎么说他也不能不待朝命就擅自行事去直接接触宋使。这也太不明智了。他是个汉臣,别人甚至可以怀疑他勾结敌国企图投靠。”

“父王对皇上和皇后忠心耿耿,天地可鉴。他想让宋人拿出诚意来,好说服朝廷。宋人却是希望先见到朝廷的明确态度。下面的人说话不算数,父王才写了亲笔书信。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宋国派出正式使臣做的准备,并不是想要擅自和南朝达成什么交易。”

“这我当然知道,可是别人信吗?或者明明知道却还要肆意污蔑,又能怎么办。”

幺妹急得红了眼框,低头小声说道:

“难道皇后不想救我爹了吗?”

“幺妹,燕王其实也是有私心的,谁会命都不顾为朝廷冒险?他是打不了仗又不想离开南京,怕别人借着开战夺走自己的地盘。我说的对不对?”

幺妹抬头眼泪汪汪地看着皇后。见她的脸色和缓,并不像说出来的话那样严厉,胆子又壮了起来。搂紧皇后的胳膊撒娇似地说道:

“娘娘明察秋毫,什么也逃不过您的眼睛,不过我父王对朝廷赤胆忠心,就是上阵作战也会毫不畏惧。他真的是担心有人破坏和平挑起战争,让朝廷和百姓遭殃啊。皇后您是了解的。”

萧燕燕走得累了,在路旁边一处歇脚的石桌石凳旁站住,后面的宫女紧忙上前把准备好的绣毡座垫铺在两个石凳上,又退了回去。幺妹扶着皇后慢慢坐下,燕燕拉着她的葱葱手指叹了口气说道:

“这件事我会对皇上说。现在只要朝廷正式下旨与宋国建立两朝和平往来关系,并声明之前燕王所做的一切都是奉密旨进行,就没有人能把他怎样了。那几个被抓起来的办事人也都没事了。”

轻飘飘的一句话就如同拨开浓雾见到万里晴空,这正是幺妹想要的。她惊喜地瞪大了眼睛,好像不相信似的。怔了片刻,站起身走到皇后身边蹲下,深深地施了一礼,声带哽咽地说道:

“娘娘的恩德父王和臣妹刻骨不忘,来日粉身碎骨也要报答。”

“行了,妹妹,你就不必多礼了。我虽然不信宋人,可是现在对大辽来说也还不能开战,他们施缓兵之计,我又何尝不想缓兵。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幺妹应声答道。

燕燕放开她的手,目光幽幽地冷冷说道:“不。战机其实对我们有利,现在正是宋人后方最薄弱的时候。但是家贼不除何以为战!那几个挑头主战的王爷不是什么好东西。要是有人趁着开战谋反作乱,和宋人作战无论胜败都是败了。你懂吗?”

幺妹悚然道:“娘娘说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