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好看的正史:春秋霸事笔记
185500000076

第十章,霸业的衰亡 (1)

第十章,霸业的衰亡

到底泄密者是谁?

远征回国之后,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摆在了众人眼前——远征为什么会被楚国知道?或者说泄密者是谁?

有保守派就说了:“可能是楚国的密探发现了我们远征的目的。”激进派就反驳:“什么密探,就是有奸细、**、间谍,让我抓到,非把他剁着肉沫不可!”中立派在其中调和:“说不定是某个人不小心走漏了风声。”

不管是密探,或者奸细、或者“某个人”,总是经过一个人传到楚王的耳朵里的,当时的争论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后来的历史学家都同时指向了一个人——坚貂。

冯梦龙先生在《东周列国志》中认为是齐国在攻打蔡国时,公元前656年,坚貂把消息泄漏给了蔡穆公,然后,蔡穆公跑去告诉楚成王。

当时坚貂是做先锋对蔡国进行突袭,在城墙上,蔡穆公一看是老熟人,曾经伏侍过自己的妹妹蔡姬(也就是那个倒霉被赶回来的女人),于是,就连夜送了一车金帛去,原本是想让坚貂别打那么猛,都是混饭吃的,慢慢来。坚貂看见银子就嘴快,把诸侯用攻打蔡国做幌子,实际是攻打楚国的军事机密告诉了蔡穆公,让他赶快逃跑,过几天大部队就要来了。蔡穆公就带着家眷跑到了楚国,把消息告诉楚成王,造成了齐**事机密的泄漏。

这个说服很贴近,推测的现实性也很强,但是,司马迁先生在《史记》中的记载间接地反对了这样的猜测,其中这样记载:“齐桓公怒,伐蔡,蔡溃,遂虏穆侯”。就是说当时攻打蔡国就把蔡穆公给俘虏了,蔡穆公也就不可能带家眷跑到楚国报信。

而在《左传》中左丘明先生推断的时间是公元前658年,比冯梦龙先生的推断早两年,鲁僖公二年传中记载:“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多鱼是个地名。

当时,齐国已经和江、黄两国秘密会晤,远征楚国的军事机密应该已经商定,所以,在时间上并没有问题。但是,关于坚貂怎么泄漏军事机密?泄漏给谁?都没有详细说明,导致我们无法进行推敲。左丘明先生的记载有可能是参照当时鲁国政府部门探听到的消息记录下来的资料上考证过来的,与事件发生的时间也不过一百多年,可靠性是比较强的,与《史记》的见解也没有冲突。

那么,既然鲁国方面探听到有这样明确的消息是坚貂泄漏的军事机密,那么齐国方面也必然有所耳闻,可是,为什么没有动静呢?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没有十足的证据,就连泄漏给谁都不清楚,也不可能去问楚成王是谁泄漏给你的。二、齐桓公的庇护,坚貂是齐桓公身边的大红人,没有人敢轻易惹他,从后来,他借齐桓公生病控制宫中与外界的联络,也没有大臣反抗,导致齐桓公孤死于宫中。由此可知,这个太监的权势有多大,已经类似于清朝的李连英。

后来的史学家这样说:貂于此始擅贵宠,漏泄桓公军事,为齐乱张本。

小人当道,乱始作。坚貂泄漏军事机密不仅毁了管仲精心策划数年的远征,也把齐国的霸业推上了衰亡的道路。这不由让人想到还一直跪在杭州西子湖畔边岳庙里的秦桧,岳飞苦苦撕杀,对抗外敌,就要“直捣黄龙”的时候,被这个人的谗言导致退兵,功亏于溃。

所以,管仲曾经认真地告诉齐桓公:“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到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有道理啊!千古的霸业就毁在此人手终结。

而在公元前655年,人们还在讨论泄密者是谁,而对于管仲,情况却远远不止泄迷那么简单,远征的失措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影响,他要面对走下坡的齐国霸业,如何去维持,俗语说:“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多少英雄打下天下却没有守住,像项羽、李自成等等。

虽然奋进再也没有希望,努力再也不可能创造出更大的辉煌,付出的再也得不到以前那样多的回报,是否还愿意坚持、坚守?

接下去,这些就是一个伟大人物的答案。

齐国霸业衰亡的症状——郑国的叛逃和楚国反扑

虽然我们考察历史的时候,基本上是依据真实性比较高的史料记载,但是,对于一些野史,它们所提高的内容也是具有一定推理性,是我们在真实性较高的史料中无法得到的一些信息。

就像在齐国远征回到中原之后,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左传》记载:“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

为什么会与周王室的太子盟会呢?

在《东周列国志》中做了一个很巧妙的假设,描述齐国大夫隰朋(隰音同席)带着齐国征讨楚国得胜的消息去向周王室报告,发现周王室其中的一个祸患——周惠王想要把一直以来的太子郑废掉,立目前宠爱的儿子叔带。于是,隰朋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齐桓公。对于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管仲和齐桓公当然不会放过了,况且当年没有在“五大夫作乱”事件中巴结和控制周王室是霸业的一大遗憾,现在只要帮助周太子郑当上周王,周王室自然听命于齐国。于是,借口想看看周王朝的储君为名,在首止这个地方举行盟会,帮太子郑“定位”。这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推断。

另外,在《史记》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记载:“襄王母早死,后母曰惠后。惠后生叔带,有宠于惠王,襄王畏之”。襄王就是当时的太子郑。也就是说襄王因为惠王特别宠爱叔带,怕叔带抢了他太子的位置。从而,我们可以有另一个推断:太子郑因为害怕丢失太子的位置,于是,秘密请求齐桓公帮助,并且有某些允诺。

其中《左传》中有一点是明确的:“会于首止,会王大子郑,谋宁周也”。维护周王室的安宁,所以,会盟太子郑的原故无外乎这两个推断。

但是,对于太子郑的身世倒有一点小小的争议,《史记》中说:“襄王母早死,后母曰惠后,惠后生叔带”。也就是说太子郑不是惠后所生,与叔带不是同母所生。可是,《左传》鲁僖公二十四年传中记载:“书曰‘天王出居于郑’,辟母弟之难也”。说的是叔带在公元前636年造反,周襄王出逃,明确地说是躲避“母弟”作乱,“母弟”就是指同母所生的弟弟。这样看来,不是《史记》错误,就是《左传》错误。但根据叔带第一次作乱,周襄王能够原谅他,可见极有可能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否则周襄王没有那么大的包容心,也就是说《史记》在这点上是记载错误的。所以,真实性再高的史料也有错误的地方。

见异思迁

言归正传,周王室畏于齐国的威望,只好答应让太子郑前往首止这个地方会盟诸侯(首止是卫国地名),但是,这种拥戴太子郑的行为造成了周惠王的不满和怨恨,包括他宠爱的惠后陈妫和儿子叔带的“抗议”,于是,也不知道是谁给周惠王出了一个阴招,年老糊涂的周惠王派周公宰孔去跟郑文公说:“天王希望辅助你去随从楚国,或者帮助晋国,保你富贵安宁。”(原文“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郑文公得到周惠王的这样一道旨意,欣喜若狂,再加上申侯这样的人在一边怂恿,就根本听不进去忠言。《左传》鲁僖公五年传记载:“郑伯喜於王命,而惧其不朝於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孔叔,郑大夫。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弗德,逃其师而归”。

周惠王的挑拨非常成功,郑文公见利逃义,犯了他父亲郑厉公的**病,大概父子有遗传。从深层来看,郑文公之所以不听忠言而逃盟的原因:其一,齐国在伐楚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没有挫伤楚国的实力,楚国依然在威胁这他这个中原的门户,所以,他对齐国失去了信心。其二,高额的利益和虚荣心,郑文公得到周惠王的旨意就幻想着能恢复郑国先君原本在周王室那里的地位——上卿,可以说就是周王室的权臣。其三,也就是周惠王的挑拨对象为什么会选择郑文公的原因,郑国国君向来是“见异思迁”,父子皆有这样的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