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凰栖梧天下
18177800000031

第31章 明清之战(1)

黑衣人把我带到京城的一所小房子里,只见耳边突然响起一阵熟悉的声音。

“澜儿,醒醒,澜儿”

“你是…洪大哥”

“嗯,你醒来就好,裴兄弟你下手也没个轻重”

“诶,情况危急,不得不…”

“好了,好了”

“洪大哥,我这是在哪里呀,你们怎么会在这里”

“澜儿,你为何连跟我打个招呼的机会都没有就离开了,你知不知道,这样我很难过,你知不知道自己这次在盛京投奔了怎样的一个人”

“知道”

“澜儿,你知道吗?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汗位,次年(1627)改元天聪。袁崇焕没有乘危进袭沈阳,相反却亲自派部将傅有爵率三十多人到沈阳吊唁努尔哈赤,并祝贺皇太极登基。无疑,袁崇焕认识到这场战争打下去,要消灭后金是不可能的,他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即使不行,也能附带了解对方的虚实。皇太极为人精明,善于判断形势。他知道后金不可能在短期内战胜明军,不如暂时议和,以便积聚兵力。于是他对袁崇焕的来使十分热情,给予盛情款待。事后,皇太极多次表现出愿意议和的意向。天聪三年(1629),就是他即位的第四年,甚至表示要奉大明为正朔,去掉;天聪年号,要求明王朝为他铸后金国印,把后金作为明朝的附属国。然而,不管后金议和是否有诚意,明廷以****自居,不肯同未来的部属议和。熹宗一再下诏给袁崇焕;款事不可轻议。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抽调精锐部队,渡过辽河,直抵锦州。那时候,明军做了充分准备,而且将领内部比较协调,统一由袁崇焕指挥。这一年五月,后金军包围了锦州城。明军采取固守的办法,不与之正面交锋。而且在听到后金军到来之前,就已经把城外粮食运到城里,使后金在供给上发生困难。皇太极在锦州攻了十多天,未能破城;就撤锦州之围转攻宁远。袁崇焕坐镇宁远,皇太极多次想引诱明军出城。袁崇焕下令固守阵地,等后金军逼到城下,明军便开始射击,后金军伤亡惨重。皇太极只好撤军回沈阳。这就是明清战争史上明朝的宁锦大捷。袁崇焕总结此战取胜原因是人人敢死,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骠悍。但是,魏忠贤却把宁锦大捷的功劳归到自己名下,反诬告袁崇焕不救锦州,主张议和。熹宗下诏准其回籍调理。这样的朝廷,政治如此腐败,不亡国实在是天理难容。袁崇焕离职之后,对宁锦防线又有人提出非议,甚至要求锦州撤防。这时正逢熹宗去世,堂兄弟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皇帝。

崇祯帝比较好学勤政,严于律己,即位后很想挽回明朝的败势,有所作为。他一上任,就逮捕大宦官魏忠贤及其党羽,并召回袁崇焕,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令他仍然坐镇宁远。但是,崇祯二年(1629),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BJ袁崇焕星夜入援。皇太极实行反间计,假说袁同后金有密约。崇祯帝不分青红皂白,残酷处死袁崇焕,重又起用孙承宗接任袁崇焕的职务。孙承宗基本上承袭了袁崇焕防守为主的战略方针,并在大凌河筑城,由祖大寿率兵防守。皇太极乘大凌河城修筑未善之时,从沈阳发兵,分两路进军大凌河城,把明军牢牢围困在城里。这次围困,历时三个月,皇太极对大凌河城守军还进行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争取祖大寿献城投降。祖大寿突围不成,城中又严重缺粮,只好献城投降,并答应和他的儿子一起以败退明军进入锦州作内应。实际上,那时候祖大寿并不想投降后金。他在宁远有个很大的家族,权势显赫,家业富足。为了保住权势和家业,他当然不能轻易降后金。离开了后金营地的第二天,祖大寿父子以败将名义逃回锦州。皇太极政治上很精明,他估计到祖大寿无非求脱身之计,未必真心归降。果然,祖大寿一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