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理想与梦想
18029200000002

第2章 历史的真相

梦飘忽不定所以无法承载完全想要描述的自身理想,所以梦想的编写者只能选择以现实实际情况为源泉开始作为梦想这类风筝之下的牵引导线,才能把握住善恶的尺度避免误人误己。

可是每当揭开那羞耻布的时候,如是以上以下数据的呈现总是那么难言启齿,当今世间者很难明白这是为什么,甚至有多者被蒙蔽,是啊这不是什么莫须有的自尊面子之类的虚无缥缈的字眼所能笼统盖意的现象,只是因为它们不应该存在如此简单,当然现实说明它们本就被制造出来了,所即使它们不应该存在可是现实它们却存在了,这也就是这个遮羞布存在的意义只为掩盖,当然遮羞布被揭开的时候毫无疑问迎来的将是对于遮掩者的善恶怀疑,毕竟无论如何善恶到头终有报那只是传说,实际的现象证明心是看不见的,除身处思维者别者是无法感受到其的思维,正因为如此交流成了必要的事情,而想要交流每者肯定的诚信是比不可少的,如何实现话语间每行每句都明确为肯定诚信,无意是避免以上以下事件发生关键。

如是梦想的编写者我所观得到答案只有明宣并执行毁灭掺杂一丝一点欺骗剥夺杀害发起者才能铸造起这永垂不朽的互相肯定的诚信社交。

可是现在呢?

梦想的编写者看向四周,摇了了摇头,怀拽着心中理想做自己所能做的…

“哒哒…”键盘与手指的碰撞声再度响起。

——理想与梦想的分割线——

“文献所谓:

对于杀害婴儿这一陋习,人们是不会太陌生的,直到近代甚至当代,杀婴的现象仍然在世界各地广泛地存在。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研究也表明,这种残忍的习俗几乎和人类本身同样古老。但是,关于人类杀婴的原因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多数研究过杀婴现象的学者认为,杀婴只是那些生活艰难、食不裹腹的原始人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举动,食物来源匮乏是导致原始人杀婴的主要原因。在历史的记载中,几乎所有的民族在发生大饥荒或者其他灾害时,都不同程度地有过杀婴的行为。非洲南部的布须曼人平时不仅把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畸形儿童杀死,而且会在缺乏食物、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父亲去世等情况下杀死或抛弃未成年的子女。澳大利亚土著在进行长途迁徙之前,也会杀害所有幼小的儿女,留下一二个较强的大孩子,以免在路途中挨饿。把残疾儿童视作累赘而杀害的风俗,甚至存在于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以色列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中。不少民族则有在养大第一、第二个孩子之前,杀死所有新生儿的习惯,这显然也是为了避免他们与哥哥、姐姐争夺食物。考古发掘还证实,远古时期的杀婴事件,不少与食人之风有关。在一个有着吃人习气的社会里,毫无防卫能力的婴儿当然是最大的受害者。这种杀害并且食用婴儿的陋习持续时间很久,直到近代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仍有杀掉幼儿给缺乏食物的哥哥、姐姐或其他长辈食用的记录。

另有不少学者指出,作为早期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着的一种风俗,杀婴实际上起着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在《人口问题》一书中,分析了有史以来各个时期的人口情况,认为杀婴显然是调节人口的主要手段之一。持这一观点的人特别强调,相对于男婴来说,杀婴者似乎更加偏爱杀害女婴,由此导致的女性人口下降直接造成了整个社会总人口的相对减少。其实,早在100多年前达尔文等学者曾注意到澳洲、南美以及印度等地当时还处于原始状态下的各民族女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远远低于同时代的欧洲。有人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的尸骨做了性别鉴定统计,发现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男女两性比例在2000年间从5:l下降到2。5:1,从公元前4000年至今的6000年间男女比例更向1:1发展。

在欧洲等地的人口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演变历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而女性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趋于上升,并达到两性比例的大体平衡,杀婴这一习俗也正是随之逐渐消失的。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杀婴的目的是控制人口的说法。

有些学者坚持认为,杀婴只是原始宗教的一种仪式,而缓解食物匮乏、控制社会人口等只是杀婴的后果而非其原因。他们指出,人类具有爱护婴幼儿的天性,即使是原始人也不例外,这从散布在全球各地的婴幼儿厚葬墓上可以窥见一斑。然而,早期人类却大多信仰天地鬼神与人能交互感应的原始宗教,把他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行为都归于天地鬼神的帮助和指导。因而,向上天大地献出自己最珍贵的礼物——婴儿,就不足为怪了。在原始宗教看来,这是使全部族能安居乐业、繁荣昌盛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被牺牲孩子的巨大荣耀,根本不存在轻视甚至厌弃孩子的意思。另外,原始宗教中根深蒂固的转世思想,往往使人们认为死去的孩子将来总能复生,而不会十分悲痛。至于杀婴者喜欢杀害女婴,很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女孩子更尊贵的反映,到了父系社会女性数量上升则与停止用女婴献祭有关。总之,为了控制人口或者因生活贫困而杀害婴儿,完全是人类社会晚近时期兴起的陋习,与原始人早期的初衷并不相符。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家对野生动物行为研究的深入,有人开始提出杀婴只是原始人类从他们的动物祖先那里沿袭来的某种兽性。根据大量的野外观察记录,人们已经十分肯定,杀婴的现象也普遍流行于多种鱼类、鸟类以及老鼠。狮子及至猴子与猩猩之中。生物学家们着重观察和研究了与人类最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猴子与猩猩的杀婴习惯。显然,其中大多数的杀婴实例都与繁衍生殖有关。如印度的一种原本十分温顺合群的食叶灰猴,在新的雄性猴王取代老猴王时,总会把尚未断奶的幼仔统统杀死。这样,新猴王就能与雌猴顺利地交配,生下自己的孩子,某种雄性大猩猩还会偷偷地杀害小猩猩,以便与被害者的母亲交配。至于另外许多例杀婴的记录是否因为食物的匮乏,还是由于受到人类及外界其它事物的干扰,专家们尚有争论。大多数人认为,杀婴在这里是有利于整个生物种群的进化的,它使优良的遗传特性能够保持并传播。人类最早或许就是因为得益于这一习性,才把它长期保留下来的。尽管在日后漫长的进化岁月里,人们将文化、宗教、经济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加入了杀婴之中,但其实质则仍旧与灵长类乃至更古老的动物祖先没有多大的区别。

——

文献所谓:

6000年前,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即两河流域,现在的伊拉克一带。那里的人民就懂得了把河水引到农田,在沙漠里栽培了许多作物。两河流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灌溉区。但6000年人类管理的最后结果,并没有把这里变成最肥沃的土地,相反地,历史悠久的灌溉实践却彻底破坏了土壤,至今没有复原。千百年的湿润和干燥反复,在地面留下一层又白又厚的外壳。两河流域这块哺育了古代文明、曾被誉为神话中伊甸园的地方,今天80%的耕地已盐渍化,其中1/3的土地无法耕作,成为不毛之地。

——

文献所谓:

病名:疟疾

病发地点: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

病史:早记载出现在4000年前

病亡:每年全球约有3亿宗病例发生,其中100万人死亡,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这里由于没有推行世界卫生组织清除疟疾所以情况最为严重。

病症状:有轻有重,典型症状是发烧、发冷、出汗、头痛和肌肉痛。疟疾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发抖,伴着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当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后,体温会迅速上升,会达40℃或更高,然后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症状。

病源:未知注:由蚊子和人类身体上的疟原虫微生物引起的。受感染的蚊子停留在人类皮肤上开始吸血时,疟原虫微生物就随着血液进入人体。一旦进入血液,就会在血红细胞内生长并最终摧毁红细胞。

病敌:未知注:目前以疟疾疫苗控制

另:

二十世纪末,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罹患疟疾的人在一亿以上,其中非洲有9600万例,而儿童与婴儿死于疟疾者多达100万例。中国每年发病人数约三百多万,主要疟区有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但恶性疟以海南、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最严重。

另:

疟疾malaria由原生动物疟原虫属)引起的复发性的严重原虫病,由按蚊属(参阅mosquitoes)的多种蚊虫叮咬传染人。从西元前5世纪起就为人所知,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接近沼泽的地方发生。直到20世纪初期确定了蚊虫和寄生虫在本病中所起的作用。20世纪晚期,年度发病例估计在25亿,其中200万人死亡。不同的疟原虫传播的疟疾在发病程度、死亡率和地区分布上不同。寄生虫有一个极复杂的生活史:其中一个步骤同红血球的生长同时进行。它们每间隔48或72小时分裂一次,造成4至10小时的痛苦。病人可能会战栗和感到寒冷,体温上升到406℃,并伴有严重的头疼,在体温降回正常时会大量出汗。病人常常会产生贫血、脾肿大和全身虚弱等症状。并发症可致命。在血液中寻找寄生虫可诊断疟疾。奎宁久被用来消退发热。合成药,如氯(chloroquine),可以杀死红血球中的寄生虫,但很多寄生虫现已有抗药性。携带有血红蛋白病基因对疟疾具有天然免疫力。疟疾的预防需要清除蚊虫的滋生地,并用杀虫剂或天敌补食、纱窗和纱网以及驱虫剂。

——

文献所谓:

英国古老而广漠的平原上,矗立着许多奇特的巨石建筑,它们默默地在风雨中经过了几千年,注视着人间的沧桑。这就是令人百思不解的古代巨石阵遗址。这些雄伟壮丽的神秘巨石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观光者和众多为之困惑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和天文学家。

比较著名的巨石阵遗址位于英格兰南部沙利斯伯里。石阵的主体是由一根根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岗和沟。沟是在天然的石灰土壤里挖出来的,挖出的土方正好作为土岗的材料。紧靠土岗的内侧由56个等距离的坑构成又一个圆圈,坑用灰土填满,里面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这些坑是由17世纪巨石阵的考察者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现在通常称之为“奥布里坑群”。坑群内圈竖着两排蓝沙岩石柱,现已残缺不全,有的只留下原来的痕迹。巨石阵最壮观的部分是石阵中心的沙岩圈。它是由30根石柱上面架着横梁,彼此之间用榫头、榫根相联,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这些石柱高4米、宽2米、厚1米,重达25吨。沙岩圈的内部是5组沙岩三石塔,排列成马蹄形,也称为拱门,两根巨大的石柱,每根重达50吨,另一根约10吨重的横梁嵌合在石柱顶上。这个巨石排列成的马蹄形位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马蹄形的开口正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东北侧有一条通道,在通道的中轴线上竖立着一块完整的沙岩巨石,高4。9米,重约35吨,被称为踵石。每年冬至和夏至从巨石阵的中心远望踵石,日出隐没在踵石的背后,增添了巨石阵的神秘色彩。

根据科学家实地考证,巨石阵最早是建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约公元前2800年,那时已建成了巨石阵的雏形——圆沟、土岗、巨大的踵石和“奥布里坑群”。公元前约2000年开始是巨石阵建筑的第二阶段、整个巨石阵基本形成。这个阶段的主要建筑是蓝沙岩石柱群和长长的通道。巨石阵的第三期建筑最为重要,约在公元前1500年,这时建成了沙石圈和拱门,巨石阵已全部完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雄伟壮丽的巨石阵遗址的全貌。需要指出的是:整个巨石阵的工程需要150万个人工,而整个建筑过程中,始终没有用轮载工具和牲畜的痕迹。

——

文献所谓:

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高约146。5米,塔基每边长232米,绕一周约1公里,塔身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重2。5吨,石块之间不用任何粘着物,而由石与石相互叠积而成,建造胡夫金字塔总共用了30年,建造时驱使10万人一批,每批服役3个月,轮流替换。

在埃及总计有70多座大小金字塔,绝大多数都建筑于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时期。

除此之外美洲亦有金字塔,密布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国,其中以墨西哥的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奇钦。伊察金字塔、乌斯玛尔金字塔、帕伦克金字塔和危地马拉的蒂卡尔金字塔、洪都拉斯的科潘金字塔最盛名天下。30多年前,巴西一飞行员在巴西南部丛林中也发现了三座金字塔。1979年美、法两国科学家在考察大西洋海底古建筑群时,在西半球百慕大三角海区的海底下又发现了一座金字塔。据科学测定,这座海底金字塔规模比胡夫金字塔还宏伟,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距海面100米,塔身有两个大洞,海水飞速穿过洞口,在海面上掀起一股汹涌澎湃的狂澜。在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约560公里处,矗立着一座十分壮观的太阳金字塔,是莫契人的建筑典范。它高达41米,占地5万平方米,用一亿多块砖坯砌成,整个工程费时达数十年之久。此外,锡潘的一座金字塔及其前面的高台约建于公元300年。高台长70米,高10米,共分三层。1988年7月,考古工作者就在这著名的锡潘高台底下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莫契文化时期的墓室,这就是遐迩闻名的锡潘古墓。

据研究,古墓约修建于公元300年,正值莫契文化发展时期。考古工作者从墓室中发掘出6具尸体,墓主约30岁,身高1。68米,属武士和祭司阶层。除此之外,还有多名殉葬者。在墓主上下和左右,有两个约20岁的女子,大概是主人的妻妾;另外,有两个约40岁的男子,其中一人是武士,另一人是主人的侍者。在侍者旁边葬有一条狗,可能是墓主的爱犬。在主人的斜上方,还葬有一个约20岁的男子,大概是卫士。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卫士没有双足,两个女子和两个男子中也各有一人缺一足。据推测,为了防止他们在殉葬时逃跑,所以在陪葬前将他们的脚砍掉。

在古墓中,还发掘出大量的陶器和金银铜器等陪葬品。其中有工艺精湛的贵金属工艺品,如“金头人”,其眼睛由珠宝和青石雕成;还有金杯,其装饰图案反映了古秘鲁的发达农业。此外,还有貌似美洲虎的猫科动物雕刻品,和比实物大两倍的金花生。在出土的1000多件陶器中,有壶、碗、坛子、酒杯等。许多陶器上饰有精美的图案和人物形象,如:身披铠甲武士、裸体战俘,以及各种动植物和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