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布达拉宫的月亮
17679000000002

第2章 丽江漫记

一、魂断丽江

知道丽江的名气并产生强烈旅行冲动,是因为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临终的几句话。这位傲慢的白种人大半生时间在丽江度过,意气风发,欢娱无比;回到美国后,却一直郁郁寡欢。临终前,洛克颇为遗憾地说,我这辈子有27年在中国的丽江,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我死之后,梦想能够葬身在那片青山绿水之中。

一个美国人,为什么在即将结束人生之旅时,念念不忘的竟是万里之外的异地他乡。丽江,到底是怎样让洛克魂牵梦绕?在飞往丽江的班机上,我做了一个算不上精致的背景整理。

洛克博士的身世够得上传奇。他出生在维也纳,少年时代自学汉语;青年时期,闯荡美国,竟然成为植物学家。阴差阳错来到中国,为美国农业部门采集了高原植物标本。这是一个生性爱冒险的家伙,在云南高原四处游荡,被这里奇异的风景和风土人情所迷恋,忘情于山水之间,结交了一大帮土司、军阀、茶马商、纳西朋友,拍摄了数万张照片,撰写了数量可观的游记。歪打正着,美国人疯狂地喜爱洛克的云南游记和丽江照片,比今天我们喜欢周杰伦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下,我们了解七八十年前的丽江,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这位植物学家的照片。丽江的公共场所也到处悬挂洛克拍摄的老照片。

我看过一些洛克以及与洛克前后来到云南的国外旅行家拍摄的老照片,老实说,心里多少有些匪夷所思。黑白照片之于彩色,解读的直观效果相对难度大了些。只能端摩着同时期美国读者的心理特征情感需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资本张开血盆大口吞噬人们的精神家园,工业化的快速进程迷失无数人的梦想。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摩登时代》形象地描述了美国的社会现实。高楼林立、厂房拔地而起,城市在扩张,乡村宁静被打破,污染、罪恶、欺骗、尔虞我诈、拜金主义横行,物质快速积累生活日益改善与信仰危机贫富拉大社会混乱道德沦丧,有如春风中飞舞令人恶心苍蝇。举凡如此,洛克们传递的令人心醉的农耕文明才唤醒人们久违的记忆,丽江宛如世外桃源般的风情才会深深打动人心。云南的高原、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纯净而明朗,令人惊悸震撼;边陲小城丽江,人们生活宁静安详,闲适知足,没有纷争、没有罪恶,相互包容、和平共处,温情脉脉地抚慰众多被金钱迷失的心灵。

久居城市的人们,心底埋藏一个愿望,那就是“去远方”。远方是寻找灵魂沉沦的唯一。丽江,无疑就是梦中的远方,接纳了众多在世俗欲望漩涡中挣扎得不到解脱的洛克们。

洛克喜爱七彩云南、喜爱丽江,一个叫詹姆斯·希尔顿的英国作家,更胜一筹。希尔顿读了洛克的大量游记,展开文学的伟大想象翅膀,以滇藏川交界地带的神秘地区为背景,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虚构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一群西方人阴差阳错地来到这里,感受奇异的文化和山水,巨大的差异,撞击原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最终有了不同人生选择。小说暗合西方猎奇冒险心理,在缓缓叙述中,对东方神秘的文化符号做了独特诠释。随着希尔顿的小说多次被拍成电影,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和香格里拉的名字在西方更是家喻户晓。无数探险家、旅游者、考古者、淘金者纷至沓来,香格里拉神秘东方最人的地方。

新加坡华侨巨商郭鹤年将他遍布全球的酒店集团命名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已经等同于世外桃源的同义词。前几年,云南中甸县做了一番论证,希尔顿小说中描写的自然风景与该区域文化和县域情景颇多相似,干脆更名为香格里拉。

在商业时代,香格里拉成为美丽神秘的象征,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丽江,这个边陲小城,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下,才成为云南高原最耀眼的明珠。

二、小桥流水人家

走在丽江古城的街道上。

坦率地说,这里的宁静已经不复存在。陆地跑的车辆,天上飞的飞机,把五湖四海的游客运载而来,古城简直快被塞满了。这一情景,几年前,我在遥远的非洲面对赞比亚的维多利亚瀑布和赞比西河的平静水面也强烈感受到。

听到我的感慨,同行的朋友笑道,西方人已把休闲作为人生目的之一。想来也是,连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都热闹起来,太空旅行都有巨商搭乘,何况边陲小城。只得硬着头皮在攒动的人流中慢行。

慢慢地,我的烦躁一层层被过滤。人流也非常安静,并不是街衢常见的喧哗。

彩石铺成的街巷,光亮水滑,凹凸不平,分明可辨千百年马蹄踩踏的印记。沿着随意弯曲的小巷,清冽的溪水缓缓流动,路到哪里水流到哪里,水草茂盛,游鱼溯水而上,模样可爱。傍水而建的纳西小院,远看透着浓郁的徽派风格,近了却又不像,分明杂糅白族、藏族兼具徽派的建筑特点。推开一扇虚掩的门扉,一丛葱翠的绿树或几枝红艳花朵从土墙斜伸出来,撒下一片绿荫和花香;走两步,眼前温情脉脉,院落宽敞朴素大方,石块铺就的地面,三两张石桌木椅随意散放,点心堆放、茶香弥漫。木质结构房舍,透着本色的芳香;两壁厢房大门敞开,陈列纳西族的装饰物件、神秘的东巴文字。正房宽敞的走廊,上下两层三开间,油漆亮汪汪的楼梯也照例被花草点缀。好一座休闲居家去处!我们不禁失声赞叹。

主人放下手中活计,浅浅地笑笑,算是招呼。“你是纳西人吗?”我好奇地问。纳西老人点点头,这种招呼估计数不清。“你的房间一天多少钱?”我又问。“平时120,旅游旺季150.”朴实的答话。说话时,有投宿的前来询问有无空房。纳西老人内疚地摇摇头,那神情像做错事的孩子。刹那间,我好像回到童年,久违的温暖竟然湿润了干涩的双眼。美国植物学家洛克肯定无数次这样感动过,不然他的小桥流水人家照片和文字,不会风靡纸迷金醉物欲横流的西方社会。

悄悄地退出,留给纳西老人一个感动的微笑;只是笑声也是轻轻的,生怕惊扰了庭院的宁静。

沿着窄窄的街巷,我们走在一条仿佛没有尽头的彩石小道。周边依水而建的庭院布满了茶舍。随意寻觅一家,坐下,要了一壶滚烫的普洱。阳光慵懒,斜斜地洒下,目光所及处标着《一米阳光》字样。不用说就知道,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一米阳光》就在这里拍摄。在丽江,浪漫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苍白的是文学迟滞再现。收回目光,我从茶舍藤条圆桌拣起一本书,肯定是哪位粗心的游客遗落或减轻负荷丢下的。只是几行字,我的眼睛就再也移动不了。茶马古道的故事,在丽江古城漫溢开来。我决计暂时离开古城,去寻找神秘的茶马古道。

三、茶马古道

出城约有数十里,耀眼阳光和黛青山峦拥抱着宽阔水面。

什邡海!纳西人鲜见大海,以为如此浩大水面足够算得上“海”的称谓。在海边,一群纳西汉子吆喝着骑云南矮马访茶马古道的营生。

我骑上一匹矮马,沿着泥泞乡间小道向山里走去。穿过密密的玉米地,走过枝头飘香的果园,与纳西汉子聊天。不知不觉来到茶马古道,大山中的崎岖小路。

这条路通向大山深处。只走了一小截,我心里已经开始发毛,一边是隐约可见的山涧,一边是爬满青藤蓬勃生长松柏的青山,隐人山中的小路,不知会有什么凶险在等待。纳西汉子笑了:“茶马古道远着呢,从普洱茶的产地西双版纳到拉萨,几千公里。”“为什么不用高头大马或是牦牛呢?”我不解地问。纳西汉子摇摇头:“矮马走山路好,其他的不行。”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兴起的“茶马互市”。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需要大量骡马,藏区、川滇边地则盛产良马;藏区牧民需要茶叶和内地布匹食盐。巨大的互补性茶马交易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和川滇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巴,在横断山地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形成了一条延续千年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进藏道路,一条是川藏线,一条就是我脚下的滇藏线,从西双版纳、思茅出发,经大理、丽江到拉萨,继续延伸到缅甸、印度。

成千上万的马帮走在古道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清晨,马蹄声打破千百年山村深谷的宁静,铃声震碎万重青山,马帮们上路了。进人雪山高寒缺氧的山路,马坠人悬崖,只好人来挑,人倒下来了,伙伴们来不及用家乡礼仪致哀,又被风雪裹挟前行。清朝一个姓焦的有心人,在《藏程纪略》中记录了茶马古道的艰难行程,“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接着,又感慨道,“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之所以有死亡恐惧,实乃严重缺氧的高原反应,氧气稀薄、气候多变。细读史书,此类描述比比皆是。

我在茶马古道遐想,感叹千年时空的漫长,体会马帮的辛苦,咀嚼古道蕴涵的伟大意义。这条商贾之旅,如同一条纽带,沟通民族之间交流,促进藏区发展。丽江古城到处可见草料场、马帮营之类地名建筑,作为古道驿站,这里演绎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或许只有纳西的东巴文字神秘记载。

四、神秘东巴文字

回到古城。我们避开喧闹,走进一处不显眼的庭院。吸引我的是门脸招牌的东巴文字。

如果不是东巴文字的别致魅力,老实说,这样的店铺委实太普通。沿街门房摆满了各类纸张,毛边纸的粗糙显示传统工艺的古老。进人院落,一株年迈的桂花树枝丫挂着从雪山砍伐来的树皮,不用说这便是造纸的浆料。厢房敞开,造纸的全套生产流水线供游人参观猎奇。厢房拐弯处,一位纳西老人端坐在窗前,头巾插戴花翎,一脸安详平静,极像一尊雕塑。好客的纳西妹子说,在纳西懂东巴文的人很少,备受尊重的文化大师屈指可数。眼前这位就是其中之一。纳西妹子取来毛边纸做的明信片,我们请老人写上文字,寄给遥远家乡亲人,带去纳西祝愿。纳西老人用蝇头小楷一丝不苟地写着,这些象形文字似乎是甲骨文,又似乎是微型画作。写好明信片,我们分别与老人合影纪念。

就这么离开东巴文字吗?心里似有不甘。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在纳西收集了大量东巴文字,在运回国内途中,被日本军舰击沉,数千册国之瑰宝葬身海底。纳西人朴实厚道,远方来客喜欢东巴文字,就尽情地拿吧。洛克对东巴文字酷爱,准备把后半生全部用于研究神秘的东巴文字。只是新中国成立后,身为美国人不受欢迎,闷闷不乐地回到美国了此残生。

那么,东巴文字到底有哪些神奇的功能?纳西文化的底蕴就隐藏在东巴文字之中。我们在临河的一个不知名的饭铺用餐,墙壁上认真地书写着东巴文和英语对照,我仔细地玩味,东巴文字的奇特在于殷墟甲骨文和远古象形文字的杂糅。洛克博士准备用后半生研究的文字,实在不是我一时半刻所能领悟的。只得举起相机拍照,带回欣赏。毕竟,古城还有更多秘密值得探寻。

五、古城神奇

多年前,丽江发生一场大地震。奇怪的是,新城变成废墟,古城毫发未损。

中外建筑学家纷至沓来,探求其中神奇,却惊讶地发现丽江古城的与众不同。在中国城市古建筑中,棋盘式城市结构中规中矩几成定式,丽江却没有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伦”中原建城复制影响,显然属于另类。

偌大城池非但没有森严城墙,街道布局简直是随心所欲。从城池中央的四方街开始,街道呈放射状,四通八达,所有的街巷目光所及皆消失在繁密的建筑群体之中。街巷也是随心所欲,完全没有了横平竖直,好比蚯蚓出行,弯曲自转。仔细琢磨,古城丽江的魅力恰恰在于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无序中遵循着严密的自然规则,随意处恪守天人合一的法则。朴中生智,拙中藏巧。河从城中过,水自家中流。古城街巷、广场牌坊、水系、桥梁折射纳西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楹联匾额、碑刻条石、庭院小品无不透着纳西审美情趣。

如果说丽江古城的美丽只是国人一家之辞,赞美显然具有局限。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们,可谓惯看世界城市春风秋月,这些洛克抑或希尔顿的后代们,对丽江古城的印象一语中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她融合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播。”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国外专家们点出了古城丽江的神奇。祈愿,后人们将丽江古城的神奇保持。

六、纳西妹子

陪同我们的纳西妹子年方二十,名叫阿翠。一见面,阿翠打趣道,纳西妹子招婿人赘,一眼就能看出谁值三十头牦牛,谁值二十头牦牛,谁值三头驴。同行的阿彬白净文雅,问自己值多少头牦牛。阿翠打量一下,说值三头驴。于是,一路上,我们改称阿彬“三头驴”。“三头驴”叹息,我自我感觉挺好,没想到在纳西妹子心中只值三头驴。

阿翠的热情简直要融化玉龙雪山。“三头驴”开着车,阿翠在旁边一刻不停地说,仿佛遇到失散多年的亲人。我打趣道,给我们讲讲你自己吧。“三头驴”还是未婚呢。阿翠认真地看看“三头驴”,不像。在确认我们不是开玩笑,阿翠自言自语道,纳西妹子不会走出大山,外面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走出的。

在去往玉龙雪山的高原路上,阿翠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阿翠的妈妈是摩梭人,摩梭人生活至今仍然带有原始的母系社会印记,实行走婚制度。阿翠的妈妈有两个女儿,同母异父。阿翠知道父亲是长大以后,父亲是纳西人,一个老实巴交的教师。童年时代,阿翠和母亲、姥姥、大姨、小姨,还有一大帮孩子生活在泸沽湖边上。摩梭女人天生能吃苦,从没有埋怨。初中毕业,为了照顾妹妹念书,阿翠考人学费低廉的旅游学校,做了导游,有了收人供奉妹妹读书。阿翠对父亲没有多少印象,按摩梭人的习俗,父亲晚上来,天没亮就要走。对子女,似乎父亲并不需要尽多少义务,生活的重担全部由摩梭女人承担。阿翠叹息道,娶了摩梭女人,一辈子真是享福。

“三头驴”哼起歌曲,“我愿放弃财产,跟她去放羊”。阿翠笑道:“鬼话!”阿翠快人快语,说起自己一段浪漫的插曲。有一次,她带一个江南旅游团队,几天下来,一个后生对阿翠有了好感。临分别时,托阿翠买了副铜镯,说是送给自己女朋友。客人上车了,阿翠挥手告别。后生突然从车窗探出头说:“阿翠,阿翠。”阿翠不知出了什么事,赶快走到车窗下面。后生红腾着脸:“给你。”说完,把一包东西塞到阿翠手上,阿翠打开一看,原来就是她带着后生转悠几个街巷选中的价值不菲的铜镯,抬眼再看,车子已经远去子。后生发来短信:

“等我,我愿意人赘做三年长工。”

“后来呢?”“三头驴”听人迷了,车速减缓。

“不是遇到‘三头驴’了嘛。”阿翠灿烂一笑。

七、丽江印象

去玉龙雪山途中,阿翠安排我们观赏张艺谋执导的大型演出《丽江印象》。石台石凳,蓝天白云。玉龙雪山的寒气,透着阴冷。演出在咚咚的声乐中拉开序幕,约有千人的队伍冲进场内。这些人身着各色服饰,满场转悠,让人眼花缭乱。“我是纳西人!”领头的男子朗声道,“我是白族!”“我是彝族!”“我是摩梭人!”

这批人放下锄头是演员,卸下妆就是农民。

颇具张氏风格的演出,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讲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少数民族的情感和劳动,爱恨和情仇;演绎纳西等民族的神奇文化,对高原的热爱,自然膜拜。

道具是生活场景寻常的板凳、桌子,表现的是纳西人热情好客款待朋友大碗喝酒的豪爽,“朋友来了,喝酒!”“朋友走了,喝酒!”酒在此处,赋予了真诚善良、爽直痛快的文化内涵。近千人手握马鞍进场,做扬鞭催马向前行进的姿势。无疑,这是展示茶马古道的历史沧桑。忽而坠鞍下马,艰难翻山越岭,与风霜雪雨怒号寒风搏斗;忽而,偶遇客栈草场,欢欣鼓舞,浪漫的情愫如同初春嫩芽勃发。

最让人动情的算是走婚场面。纳西汉子隐身于星光暗淡的夜晚,在村头高大的树影下,与心爱的摩梭女幽会。天光放亮,纳西汉子就要踏上茶马古道,生死两茫茫,多情的摩梭女送了一程又一程。我看过越剧熟知十八相送的故事,实地踏寻杭州西湖的断桥,凭吊古代爱情的哀婉动人。江南水乡的爱情无非是才子佳人,棒打鸾鸯散,控诉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纳西人的爱情故事,置放在人与自然的抗争背景之中,就多了雄浑悲壮、慷慨豪迈的气韵,令人回肠荡气。民族文化的融合,无疑增加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复合元素。

演出快结束了。仿佛背景般的玉龙雪山云雾渐渐散去,露出清幽幽的冷峻亮光。

我们又要赶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