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包装时代
17678900000001

第1章 自序

从2009年的开篇之作《包装时代》算起,到2016年的《包装时代+》,弹指间已悄然七载,如梭时光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显得如此仓促与飘忽。

遥想当年,我并没有将它写成系列的念头与计划,在《小说月刊》2009年第10期发表了《包装时代》后,意犹未尽,似乎还有故事要继续讲下去,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后包装时代》和《泛包装时代》。当时,《小说月刊》的首席编辑何光占先生可能觉得这种写法有点意思,不仅采用了,还特地打电话问我能不能继续写下去。我说能。无疑,这样的一个电话,对于这个系列创作、对于作者本人都是莫大的鼓励。后来,《伪包装时代》《零包装时代》《准包装时代》等也陆续在《小说月刊》发表。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诚然,这个时代正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创作的素材。起初,这样的创作让我感到既轻松又愉悦,每一次创作似乎都是一次让人惊奇的发现之旅。后来,大概是写了《非包装时代》等十来篇后,我开始不断地反思这样的系列创作之意义所在。那时,我以为《非包装时代》应该是收官之作了。这种符号化倾向的应景创作,好几次让我对这个系列心生厌烦,但又好几次让我重新萌生继续写下去的冲动。创作断断续续、毫无计划可言,这断不是系列创作应有的心境。

应该说,就作品的发表而言,这是一个比较讨好的选题。这个系列的篇什见诸报刊后,多次被转载或收人各种年选。其中,《零包装时代》被南昌市2013年高二语文试卷作为阅读理解题。它越过辛辣的讽刺,走向了平和的叩问。我为出题老师的发现与归纳感到由衷赞叹,同时也为应试教育下莘莘学子的勤勉深表钦佩与怜惜。我实在想象不出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中阅读如此轻松的文字然后又绞尽脑汁去回答几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这倒让我想起一句并不十分恰当的比喻:制谜的是徒弟,猜谜的才是师傅。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答题的是老师,出题的才是学生?再换一个角度,是不是还可以这么说,作者是学生,出题者才是老师!

我在《后包装时代》中写道:“我在6000点时买的股票,现在跌到了3000点,我又找谁赔?”这本是2009年的闲笔,想不到在2015年,股市再次风起云涌。时间真是最好的镜子。在这短短的七年中,我们见证了大师论、雷曼兄弟事件、裸体纤夫、“共和国脊梁”、女主播绯闻、蒙娜丽莎家具、富二代、朝阳区群众、北京饭局、互联网创业等太多具有时代烙印的关键词,这些曾经鲜活的人与事,在时代的浪潮中,终将成为过眼云烟。对于作者而言,这些应景之作,无论是有感而发也好,一笔带过的蛛丝马迹也罢,过期作废是其最好的归宿。因此,如果你看不懂,或者看不出某些含意,甚至有些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索然无味,对不起,这是最好的结果!

2015年扬州炒饭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事件以及前前后后未曾消停的某某某故里事件,让我重新翻出几篇关于城市的系列文章,这时,我才体会到原来文字是有“生命力”的,这是文字之幸,还是时代之哀?

戏外常常比戏里更加曲折离奇,所谓的想象力在现实面前也会有苍白无力的时候。生活高于文学,真正的“突破”并非来自文字,而是源于这个时代。纵然这个时代有太多困惑与厌烦,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文字是最好的记忆,文字也是最好的纪念。是时候好好整理一下文字了。我曾在《零包装时代》最后一句写道:开始,就是结束。此刻,我想说的是,结束,也许是最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