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17630300000014

第14章 无法坚持的马拉松

刘备赶至徐州,只见孔融和另一路前来救援的人马因为害怕曹操的兵威,远远地在徐州城外驻扎。刘备与孔融会合后,凭借关张赵云之勇,杀散曹兵,抢开一条路,进入了徐州城中。

陶谦将孔融刘备迎到府衙,吩咐设宴款待。陶谦仔细打量了刘备一番,见刘备仪表气度不凡,内心暗喜,随即就做了一个让所有在场者大惊失色的举动。

陶谦吩咐糜竺取来徐州牧的牌印,当场就要交给刘备。

刘备吓了一跳,急忙问道:“德祖公,您这是何意?”

陶谦说:“方今天下扰乱,帝王懦弱,奸臣弄权。玄德公您是汉室宗亲,正应力扶社稷。老夫我已年过六旬,无德无能,朝夕不保。您是当世豪杰,正是管领徐州的最佳人选!我自会表奏天子,请您万勿推辞!”

刘备顿时惊呆了!

此时天下大乱,各路割据势力为了抢地盘正打得头破血流。刘备对此深有感触。比如袁绍和公孙瓒就已经多次交兵。而此次曹操血洗徐州,虽然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但未尝没有借机吞并徐州的打算。

虚假共识效应再一次影响了刘备的判断:人人都在抢地盘,你陶谦竟要无条件奉送?显然这是不可能的,陶谦一定是在演戏试探自己!

刘备急忙拜伏于地,以最卑微的姿态但却十分坚定地拒绝道:“刘备虽是汉朝苗裔,但功微德薄,现担任平原相之职,尤不称职。这次前来徐州相助,实出于大义。德祖公何出此言,莫非怀疑刘备有吞并之心吗?我若有此念,皇天不佑!”

陶谦却说:“玄德公,我是真心诚意要将这徐州让给您的。”刘备只是摇头,绝不相信陶谦会发自内心出让徐州,坚辞不受。

那么,陶谦为什么要主动出让徐州呢?这到底是真心,还是试探呢?

这可以说是整个三国中最大的一个谜团,没有之一。这件事之所以匪夷所思,是因为人类对于自身的意志力之谜的揭开还要在约莫两千年后。一旦我们洞透露人类的意志力秘密,这个谜团也就迎刃而解了。

陶谦这一怪诞行为的背后,深藏的正是他内心不易为外人觉察的意志力衰竭。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鲍迈斯特曾专门研究了人类的意志力极限。他设计了很多实验,让人们在实验室里努力用自己的意志拒绝美食诱惑、排除干扰、压制愤怒、把手浸入冰水中等等。最终,他发现,无论他给被试们布置什么样的任务,人们的意志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殆尽。鲍迈斯特由此得出结论,人类的意志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在某一项任务上持续投入过多,就会导致意志力衰竭。而一个意志力衰竭的人,必然走向放弃或放纵。

比如,很多刚刚参加马拉松赛跑的业余选手,很容易半途放弃。这往往不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绝对不能坚持,而只是他的意志力出了问题。唯有放弃,才是当时最快意的一种解脱。

陶谦已经六十出头,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他就像一个不得不带病上路的高龄马拉松选手,竭尽全力地去应对曹操的疯狂攻击。陶谦苦苦坚持,体力与心智双重透支,意志力日趋衰竭,如果再坚持下去,可能连命都没了。地盘再重要,也不如命重要。

所以,尽管在别人眼里,徐州是一块大肥肉,陶谦却认为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恨不得早日脱手。但是,陶谦对汉室忠心耿耿,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唯恐所托非人。这样的矛盾纠结又加剧了他的意志力衰竭。眼看油尽灯枯,如果刘备再不来,恐怕陶谦的这一场“马拉松”是再也坚持不下去了。所以,他才会乍一见到刘备,就恨不得立即将身上的重担移交给刘备。

那么,陶谦为什么要将徐州交给毫无交情的刘备呢?他的老朋友孔融不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

从陶谦所说的话语里,可以看出他选择刘备有两个理由。

第一,刘备是汉室宗亲,而徐州是汉室疆域。从身份上来说,刘备理应担负起管领徐州的责任(此时已经没有人会像当年的督邮那样质疑刘备这块汉室宗亲招牌的成色了)。

第二,刘备是当世英雄,从能力上来说,完全可以胜任管领徐州的重任。

但实际上,陶谦还有一个原因没有直接说出来。这就是刘备的千里赴援,彰显出了他的仁义品格。孔融是老朋友,出手援助是份内的事。刘备素无交情,仗义而来才更显难能可贵。正是这一点感动了陶谦,前述两点才会显得分外迷人。

不过,陶谦也知道,自己的举动太过惊世骇俗,很可能会引发整个徐州政坛的非议,从而阻扰刘备顺利接掌徐州。为此,陶谦不得不加大对刘备的“溢美”程度,提升刘备的整体形象,以便他配得上接管徐州。

但是,陶谦没有想到,他遇到最大的阻扰竟然来自于刘备本人。而他一直以为,刘备应该是雀跃笑纳自己的这一个“超级大礼包”的。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拒绝这个从天而降,砸到自己头上的大馅饼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孔融身上。

要知道,刘备本来是不想来蹚徐州的这趟浑水的。但是,孔融凭借自己的强悍口才,用“仁”和“义”这两条道德之绳,“绑架”了刘备,并且用“玄德公切勿失信”加以强化刺激。刘备不得不来,来了之后,也不得不按照“仁义”的标准行事。如果他坦然接受了徐州,那就等于在事实上宣告自己是为“利”而来的,从而与他刻意营求的“仁义”名声绝缘。

正因如此,不管陶谦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试探,刘备都是不会接受徐州的。

为了推脱开陶谦深不可测的“美意”,刘备只能逆着陶谦的腔调,着力贬低自己,弱化自己的形象,以达到拒绝的目的。

刘备此前一直自称“汉室宗亲”,也坦然接受了众人的公认。但是当陶谦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下也这样称呼他时,他却改称自己为“汉朝苗裔”。“汉室宗亲”和“汉朝苗裔”,在本义上并无太大的不同。但相对而言,“汉朝苗裔”却是一种疏离性表达,意在表明自己与汉室的关系并不那么亲近,从而也无须为受领汉室之土——徐州担责。这是为了否决自己在身份上的胜任性。

刘备还自我揭丑,说自己担任平原相都不怎么胜任,以此来反证自己并无足够的能力管领徐州。这是在能力胜任性上的自我否决。

随后,刘备还特别点明自己是为义而来的,并发誓赌咒说自己绝无觊觎之心。这显然是说给现场的裁判官——孔融听的。贫穷的人,往往比富有的人更重视名声。因为穷人除了名声之外,别无所有。一旦失去了名声,就真的无法生存了。刘备此刻的境遇也是如此,他并没有多少政治资本,如果被人视为不仁不义之徒,那就彻底失去了实现远大梦想的可能。

陶谦与刘备的推来让去,让孔融看不下去了。说实话,孔融也对陶谦的做法大惑不解。但他此行前来的目的,并不是来见证徐州移交的,而是要先行解决曹操围城的当务之急。孔融出言相劝,总算让这场“闹剧”暂时消停了下来,重新把目光投注到大敌曹操身上。

刘备想起行前和公孙瓒的谈话,希望尽量不要损耗自己的兵力。于是,他提出先给曹操写一封信,晓之以理,劝其退兵。刘备这样做,是自以为和曹操有点交情。当初联军伐董,关羽温酒斩华雄后,曹操曾暗中送来酒肉礼物,要和刘关张结交。刘备据此判断曹操多少会卖点面子给自己。

但现实是很冰冷的。不出公孙瓒当初所料,曹操看了刘备的信,脸色一变,破口大骂:“刘备算个什么东西,竟敢来劝我退兵?”正想翻脸将使者杀了,立即攻城,却见谋士郭嘉使了个眼色。

郭嘉凑到曹操耳边,说:“主公不如好言好语写封回信,麻痹刘备,然后趁机攻城,岂不更好?”

曹操听了,脸色又是一变,立时换上一副笑脸,对着使者说:“我是恨刘备和我这么好的交情,却不早来见我。既然有信在此,待我写一封回信给他。”

使者被蒙在鼓里,更加相信刘备和曹操确实交情不薄,否则绝不敢写信让他退兵。就在使者等待曹操写回信的时候,曹操得到了飞马快报。

原来,吕布趁着曹操远出,攻占了曹操的大本营兖州。对曹操来说,兖州比徐州重要多了。如今老巢有失,再在徐州恋战不去,就会两面受敌。曹操立即决定,退兵回师,夺回兖州。

曹操随即想到,既然事实上已经不能继续攻打徐州,不如卖一个顺水人情给刘备,让他记着这笔恩情,以图后报。这个念头一起,回信就很好写了。曹操不但同意了刘备的请求,还在信里将刘备大大地夸了一番。

使者拿了回信,回到徐州,报告了这个大喜讯。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所有的巧事都让刘备赶上了。刘备运气爆棚,轻轻松松就为徐州立了一大功。这也许是他颠沛沉浮的一生中最为幸运的时刻。

心理感悟:放弃和放纵有一个共同的父亲——心理疲劳。

意志力衰竭在某一项任务上投入过多的心智资源后,人类的意志力会走向衰竭而失去控制力。

疏离性表达通过一些不够亲密的词语,来表达内心与某一事物或人的疏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