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17611700000015

第15章 大师级的智慧

让司马懿为之热血沸腾、顶礼膜拜的首先是贾诩的生存智慧。

贾诩年轻的时候,在路上碰到叛乱的氐族人,同行的几十人都一起被抓获了。贾诩对氐族人说:“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孙,家里有的是钱,你们不要伤害我,我家里一定会出一大笔钱赎我回去的。”

太尉段颎曾经长期担任边防将帅,威震西陲,这些氐族人一向十分畏惧段颎。贾诩这么一说,氐族人非但没有伤害他,反而和他订立了盟誓,恭恭敬敬地送他走了。而和贾诩一同被抓的那几十人都遇害了。

贾诩其实不是段颎的外孙,这不过是他在危难之际的救急之策罢了。那么,贾诩为什么能够凭借这一句谎言而平安脱身呢?

生死关头,为了自保,说几句谎言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谎言人人会说,但绝不是每一句谎言都能出奇致胜的。贾诩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对人性心情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

首先,他立即就想到了太尉段颎,而没有攀附其他的高官重臣。显然,段颎这个威震西陲的名字能够立即生发“启动效应”,而让氐族人产生畏惧心理。

但仅仅让氐族人产生畏惧心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畏惧之心如果缺乏解决之道,往往会导致狗急跳墙。氐族人出于对招致段颎疯狂报复的畏惧,极有可能将贾诩杀人灭口,毁尸灭迹。

所以,贾诩随即跟上的一句又制造了一个新的“启动效应”——我们家愿意出大价钱赎票。这句话是为了安抚氐族人不至于因为害怕而立即撕票。

另外,贾诩为自己捏造的“外孙”身份也十分妥帖,既不与段颎过分近,也不与段颎过分远,消弭了所有可能导致谎言被拆穿的漏洞。如果说自己是段颎的孙子就太近了,因为贾诩姓贾,而段颎姓段,有可能会被同行的他人无意中揭破,氐族人也比较容易从其他渠道进行核实。而说自己是段颎的外孙,即是段颎女儿的儿子,与段颎的亲缘关系也足够近,但又不容易稽查核对。因为当时不甚重视女性,故而段颎女儿的情况很难为外人知晓。

贾诩的这一段有惊无险的经历,折射出的是他极为高妙的生存智慧。后来,贾诩正是凭借着这一智慧,在乱世中历事董卓、李傕、段煨、张绣、曹操等五主而平安无事。这可能是三国中绝无仅有的第一人。

对于苦苦寻求自保的司马懿来说,贾诩无异于凛然生威的智慧天神。

更令人乍舌的是,尽管贾诩屡屡转换门庭,但每一位主公都从未怀疑过他的忠诚,个个对他十分敬重,甚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贾诩也从未让他的主公们失望,凡出谋划策,所言必中。

比如,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所杀后,王允要清算董卓余党。当时,董卓的部属李傕、郭汜等人被吓破了胆,都想扔下自己的兵马,赶快逃亡。贾诩阻止他们,说:“我听说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所有的凉州人斩尽杀绝,如果诸位抛弃属众独自逃亡,外面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你们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就可以控制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采纳了贾诩的计策,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果然一举攻克。李傕等纵兵掳掠,杀死官吏百姓万余人,司徒王允被满门被杀。一时间,整个朝政被李傕掌控。

从道义而言,贾诩这是在助纣为虐了。这也确实让贾诩日后饱受非议。但是,仅从对形势人心的判断,贾诩的计谋确实应验如神。

再如,贾诩为张绣效力时,曹操南征张绣,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随后不久,袁绍想趁虚袭取许都,曹操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出兵马,切断曹军退路,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再度撤退。张绣不甘失败,要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他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果然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曹军再撤退,张绣不敢再追了,贾诩却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

张绣不敢相信,说:“前面我没听你的话,追击已经惨败过一次,怎么还要追呢?”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现在赶快去追,准能获胜。”

张绣见贾诩说得坚决,收聚兵马,再行追击,果然将曹军后部击溃。

张绣见贾诩料事如神,忙向他请教其中缘故。贾诩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将军您虽然擅长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刚撤退时,曹操一定会考虑到防范追兵,所以曹操会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一定抵不过曹操亲自督战的后军。所以我知道将军您必然失败。曹操之所以急急退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败您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您用败兵也能取胜。”

贾诩的这一番分析彻底征服了张绣。张绣从此对贾诩言听计从。

此后,袁绍派人招降张绣。当时袁绍是实力最强的割据势力。张绣巴不得能和袁绍联合。但是,贾诩没有和张绣商量,当着张绣的面强硬回绝了袁绍的使者。张绣大惑不解,询问贾诩为什么要这么做。

贾诩说:“将军如果要投降,不如投降曹操。”

张绣大惊,曹操是他的死对头,就算自己真的要投降,他也不会接受。但贾诩却说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而且他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最关键的是,贾诩判断曹操凭借“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一定能够后来居上。

张绣早已对贾诩的判断力深信不疑,这一次贾诩提议投降曹操,虽然在意料之外,但张绣还是听从了他的建议。

曹操果然不计前嫌,欢然接纳了张绣的投降,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为妻,以彻底打消张绣的疑虑。

贾诩在说服张绣降曹的同时,也凭借自己的眼光与智慧征服了曹操。曹操亲自接见贾诩,握着他的手说:“使我的信誉扬于天下的人,就是文和你啊!”曹操当即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后来又迁升冀州牧。

可见,贾诩的生存智慧不但是上上之选,他的自彰智慧也是远迈他人。这两大智慧,正是司马懿当下最为稀缺的心灵养料。

司马懿在遭到曹操“得陇望蜀”的讥讽打击后,一度心灰意冷,陷入了不知所措的迷茫之中,既不想也不敢再对曹操进言了。但是,贾诩这一次积数十年之功力所说的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仿似清风轻抚山岗,明月柔照大江,散去了司马懿心头的浓重阴云。

司马懿心扉洞明,突然看清了自己的心理误区,也体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沉默不可能是金,自己绝无可能通过沉默来改变曹操对自己的不良印象。贾诩的沉默不过是故作姿态,以为后面的话语铺陈作势。要想自保,进而自彰,必须开口进言。其关键就在于“怎么说”和“说什么”。

在这方面,贾诩已经提供了诸多能够击中曹操的心灵软肋而收致奇效的好例子。司马懿由此平添了无比的信心,并开始如饥似渴地了解、学习大宗师贾诩的生存智慧与说服之道。

就在司马懿对于征服曹操重拾信心之际,曹丕与曹植之间的竞争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曹操被贾诩劝阻之后,再一次把目光对准了外部尚未征服的对手。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以魏王兼大汉丞相的尊贵身份对于孙权发起了进攻。

这一次,担任邺城留守的依然是曹植,而曹丕再一次跟随出征。

这是曹植第三次担任邺城留守了。在有过两次历练后,曹植已经驾轻就熟,应对自如了。而更关键的是,曹操的这一安排极具象征意义,这预示着曹植在太子之争中的节节获胜,虽然曹丕一方接连挽救了几个赛点,但曹植还是无限逼近了冲线的一刻。

从性格来说,曹植比曹丕更为放纵不羁,更具文人墨客的浮游情怀。曹植为了这太子之争,强自压抑心性,已经忍了很久了。眼见即将克成大功,曹植的心态不免轻纵起来。

但是,曹植却不知道“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在人生的争途上,都因为成功在望而提前欢庆,最后倒在了终点线上。

才情四溢的曹植,到底能不能幸免于这一悲剧性的诅咒呢?

心理感悟:有些方向,注定要在迷失之后才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