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司马
17611700000010

第10章 残酷的竞争开始了

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司马懿陪着曹丕镇守后方,没有随同出征,这倒让他轻巧避过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荆州刘表在曹操大兵压境之际病死。继位的儿子刘琮被曹操吓破了胆,望风而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得了荆州,自然更是志骄意狂。但得意忘形的曹操很快遭了报应,在赤壁被孙刘联军用火攻打得大败,差一点连老命都丢在长江之畔。这一次惨败,标志着曹操开始从人生的巅峰滑落。

曹操狼狈逃回邺城后,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前,他一路向前猛冲,渴望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业。但赤壁之战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突然警醒,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了。曹操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情怀生发出了“人生几何,譬如朝露”的无限感慨。在这样的心理推动下,曹操起意要在邺城兴建一座铜雀台。

人生易老,功业易逝。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大人物,往往喜欢兴建雄伟壮阔的建筑物来宣示自己的功业,并希望能籍由建筑物的耐久性而永垂不朽。这就是物化成功的冲动。

曹操并不是第一个有物化冲动的大人物。在曹操之前,夏桀的灵台、商纣的鹿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秦始皇的琅邪台、汉武帝的柏梁台、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云台,都是这种物化冲动的产物。

两年之后,铜雀台落成。曹操大喜,召集众臣与诸子,在台上大摆宴席。司马懿作为曹丕的亲随,也参与了这次盛会。

畅饮一番后,曹操突然雅兴大发,让儿子们以“铜雀台”为题各写一篇《铜雀台赋》。

曹操的儿子们,除了曹彰以勇武著称,不善诗赋外,其他几个或多或少都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天赋而才气斐然。这其中,又以曹丕和曹植最为出色。

在这一次命题作文大赛中,自然是才思敏捷的曹植率先交卷。但曹操一直等到几个儿子都交卷了,才先展开曹丕的赋作来看。

曹丕的《登台赋》是这样写的:

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园,登铜雀台,命余兄弟并作。其词曰: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曹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一篇赋文,构思精巧,言简意赅,用词华丽,写景如生,确实可算是佳作。曹操看了之后,点头赞许。

但是,当曹操再翻开曹植的命题作文后,曹丕立即就相形见绌了。曹植的《登台赋》是这样写的:

从明后而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曹植的想象力与遣词造句远比曹丕更为瑰丽出奇。而更重要的是,曹植的立意也明显高于曹丕。曹丕之作,通览全篇,不过写景而已。而曹植不但写景,而且高度颂扬了父亲曹操所开创的伟大功业,将曹操捧成了就连两春秋时期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也难以望其项背(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除了称颂之外,曹植还奉上了最衷心的祝愿,希望父亲曹操可以万寿无疆,永享贵尊(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如果你是作为主考官的曹操,在曹丕和曹植这两个儿子之间,你会觉得谁写得更好?又会是谁最能赢得你的认可?

答案不言自明!

曹丕曹植兄弟间的这一场“铜雀台文斗”与发生在神秀与慧可间的禅宗衣钵之争颇为类似。

中土禅宗始自达摩初祖,一直传到了五祖弘忍。弘忍要传衣钵的时候,他的首选是座下的大弟子神秀。神秀追随弘忍多年,修为颇深,但弘忍认为他距离彻悟的境界还是差了一点。于是,弘忍让神秀写一首偈子,如果能让他满意,就把衣钵传给他。

神秀深思熟虑之后,在墙上写下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几句话。五祖弘忍座下众弟子纷纷叫好。此时的惠能刚刚来投奔弘忍。他出身南蛮,还是个不识字的文盲,根本没有人看好他。惠能听人念了神秀的这首偈子后,忍不住也想写一首偈子。可是,他不会写字,只好央求别人在墙上写下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几句话。

弘忍得知后,明白惠能已经明心见性,禅悟的境界远远超过了神秀,于是决定将衣钵传给“偈子大赛”的获胜者——惠能。

惠能靠着胜出一筹的偈子而得到了弘忍的真传,成为禅宗六祖。而在“铜雀台文斗”中胜出一筹的曹植自然也赢得了曹操的欢心。从此之后,曹操选择接班人的天平开始向曹植倾斜。

曹丕身为长子的优势被曹植的绝世才华弯道超车,瞬间落了下风。这造成了曹丕极大的挫败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比试或争斗中获胜的一方,往往会觉得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而落败的一方,则倾向于认为事情并未完结,从而更为深刻地记住了自己的失败。这就是“失败深化记忆”。

曹植对自己在“铜雀台文斗”中大出风头,不过是一笑而过。而曹丕却牢牢地记住了这不堪的一幕,对曹植产生了忌刻的心理。这对一母同胞的好兄弟日后的残忍争斗也在这一刻埋下了伏笔。

曹丕的失势,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虽然不甚显眼,但随侍在旁的司马懿还是敏锐地觉察到了曹丕强颜欢笑背后的落寞。这对司马懿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司马懿应召出仕已经三年了,但始终没有得到曹操的认可与重用。这几年来,他唯一的成果就是取得了曹丕的信任。他也只能将自己出人头地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曹丕的身上。如果曹丕最终在争嫡之战中落败,失去了接班人的地位,司马懿恐怕也将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余生了。

司马懿虽然已经磨练出了坚忍的品性,但每个人都是活在希望中的,如果未来的希望荡然无存,再坚忍的人也会陷入无助和彷徨之中。不过,好在曹操并未一锤定音,做出最终的选择,曹丕也许还有挽回的可能。

在这样的情势下,作为曹丕一党的司马懿,很容易就会生发极力襄助曹丕夺得继承权的想法。因为,帮助曹丕上位,就是在帮助自己。但是,此后不久,曹操公开发布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却让司马懿噤若寒蝉,彻底断了耗费心力介入曹丕曹植夺嫡之争的念头。

曹植的绝美华赋广为传播后,曹操虽然心神俱醉,但很快清醒过来。曹植的颂赞虽然让他浑身舒坦,但也引发或者加深了他人对于曹操逆篡之心的担忧。孙刘联盟在赤壁击败曹操后,继续大造舆论,说曹操即将谋权篡位。曹操此时身居丞相之职,封爵是武平县侯,虽有代汉而立的野心,但毕竟兹事体大,在深思熟虑、安排停当之前,绝不可无端泄漏。所以,曹操故意借着退还汉献帝封赐给自己的三个县封邑的由头,发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以作弥补掩饰。

曹操写道:“……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曹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最早的想法不过是能够官拜征西将军,封万户侯,死的时候,墓碑上能够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了。后来,我竟然平定了天下,身居丞相之位,作为人臣,已经到了富贵的极点了,早就超过我的期望了。现在有人说我有不逊之志,真是让我耿耿于怀!国家要是没有我,还真不知道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曹操这是在作自我辩护,但让司马懿惕然心惊的却是紧随其后的一段话:“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曹操的意思是说,如果要我放弃我的部属兵马,以武平侯的身份回到我自己的封地,实在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我实在担心一旦放弃兵权就会为人所害。我必须为子孙考虑,又考虑到一旦我遭了惨祸,国家就会倾危,所以我不羡慕虚名而让自己处于实祸之中。

曹操这是继续为自己拥兵自重做辩护,以示自己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并无篡逆之心。但这段话却让司马懿豁然开悟,想明白了一个迷惑已久的大问题。

司马懿到底从中看到了什么,又看懂了什么呢?

……

心理感悟:人生最大的失败是对失败念念不忘。

物化冲动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大人物,往往喜欢兴建雄伟壮阔的建筑物来宣示自己的功业,并希望籍由建筑物的耐久性而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