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为了更好地出发
17598300000004

第4章 总论篇(2)

——建设经济发达的新大同。其标志是: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绿色低碳新能源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多元产业支撑格局基本形成。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全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21亿元,平均增长17%;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330.3亿元和131.6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力争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跨入全省前列。

——建设文化繁荣的新大同。其标志是: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历史名城文化内涵充分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传承,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成为支撑转型跨越的大产业。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力争打造出在全国乃至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大同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城市文明的灵魂和引领发展的动力。

——建设城市优美的新大同。其标志是:以建设生态强市为目标,城市公共设施和载体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全面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县域城镇建设特色突出,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快。力争把大同建设成为现代气息与古都魅力相融合、园林景观与精美建筑相映衬、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最具特色魅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

——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大同。其标志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政府行政效率大幅提高,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环境创新取得明显成效。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外向度提升到新的水平。

——建设幸福和谐的新大同。其标志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者大幅减少,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力争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389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年均增长15.1%。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创业活力明显提升,社会管理全面加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发展。

加速转型跨越 提升发展质量

【背景】

转型发展是当前北湖面临的重大课题。受金融危机、矿山整顿整合、省市财政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等诸多压力和困难,这几年成为北湖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几年。如何破除瓶颈,切实解决矿山资源经济的依赖性,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真正改变原来的粗放增长方式,必须要加快转型力度,真正做到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效益。

【探索与实践】

近三年,北湖区坚持以发展为大、实干为先、创业为重,抢抓郴州“两城”建设的大好机遇,找准发展定位,调整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举措,确保了经济持续高位增长、社会和谐稳定,转型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在全市率先摆脱了对矿业经济的依赖,全区经济质量和总量大幅提升。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6亿元、4.9万元、102亿元和10076元,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首位,成为全省十个发展县域经济先进县(市、区)之一。

一是推进矿山大整合,有效破解发展瓶颈。矿山资源是北湖的优势资源,同时也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瓶颈。几年来,北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规范矿产资源开发作为突破口,把延伸矿业产业链条、做强矿业精深加工作为关键点,大力推进矿山整顿整合工作,确保矿业经济实现提质升级。引进中国五矿对新田岭矿区进行资源整合,把原14家开采企业整合为一个开发主体,组建了湖南新田岭钨业公司。引进云南锡业对芙蓉矿区进行资源整合,快速推进云锡郴州采选、精深加工项目。举全区之力开展鲁塘矿区停产整顿整合,成功引进中国建材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近12亿元收购矿山企业,矿区所有矿井全部移交。矿山大整合有效根治了多年来矿难频发、无序开采、粗放增长的发展顽症,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资源整合的“北湖模式”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投资80多亿元,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6个,完成城区龙女温泉路、文星路中段等13条次干道建设和火车站道口路等118条背街小巷改造。武广新区月形路、松山路、兴城路、月中路、青泉路基本拉通,西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了骆仙西路、骆仙北路、骆仙南路建设,寒溪河、骆仙路边坡治理稳步推进。全力开展“交通大会战”,投入约9亿元完成16.5公里的郴州大道北湖段扩改建任务,完成武广高铁客运专线、夏蓉高速、107国道绕城线建设加快推进。在全市率先完成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两大工程,实现了区与乡、乡与乡之间道路的全面互通。

三是推进项目大攻坚,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上大项目,促大投资,不断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几年来,全区实施了云锡、铁海联运、天泰烟叶复烤厂搬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总量一直位居全市前列。其中2012年实施重点项目111个,总投资416.1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0.26亿元。同时,全力搭建了以区交投公司为主的投融资平台建设,将各类国有资产打捆整合,努力提升了区级融资能力。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产业承接来势喜人,自主举办、承办了深圳承接产业转移招商会、“2011湖南郴州(湛江)现代服务招商会”。累计新批外资项目69个,实际利用外资2.92亿美元,到位内资81.29亿元。外贸进出口、加工贸易总量和增幅位居全市首位。

四是推进产业大转型,不断优化发展结构。坚持以“一区三中心”建设为总揽,按照“优一、壮二、强三”的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城市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占95%以上,第三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全区三大产业结构从五年前的5.4:51.3:43.3优化为3.7:37.6:58.7。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总量不断增大,规模优势不断扩张,工业项目不断夯实。2012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95亿元,规模工业中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8家,税收过千万企业增至7家,培育了宇腾有色、华新水泥、仰天湖风电场、云锡深加工、隐晶质石墨加工、华安电机等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标志性企业。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裕湘”面业商标成为中国名牌,“一筐百福”、“云里雾鲤”、“野给力”等农业品牌相继涌现。大力引导生态休闲农庄发展,围绕市中心布局的生态休闲农庄圈已初现雏形。第三产业繁荣旺盛。实施了小埠生态园、龙女景区提质改造、骆仙生态城等项目建设,小埠生态园评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龙女景区被评为全国4A级景区。郴州公路口岸、湖南省供粤港澳及出口家产品集中验放场、郴州槐树下铁路物流中心暨铁海联运三大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现代服务业“10个10”(即10个专业市场(含城市商业综合体)、10个规模楼盘、10个休闲农庄(生态休闲园)、10个城市公园(游园)、10个直销净菜店、10个新兴金融网点、10个物流项目、10个示范农家超市、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10个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全面启动,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光大、交通、浦发、华夏、华融湘江等股份制银行先后入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年排名全市第一。

五是推进城乡大统筹,切实改善城乡面貌。在“两城”建设的大背景下,把工作重心由城乡并重转移到城市建设、经营和管理上来,不断深化建设“一区三中心”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推进“以城带乡”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日益改善。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实施“南延西扩北提、西扩优先”战略,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郴城西区、武广新区、下湄桥片区、石盖塘镇和湘南国际物流园区等区域建设,城市面积大幅度扩张,近郊乡镇融城步伐加快。城镇规划一体化稳步推进,完成华塘等5个乡镇总体规划和龙女景区、郴城西区控制性详规。以石盖塘镇、鲁塘镇、华塘镇、保和镇等重点城镇为骨干的新型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管理全面提质。投入1400万元搭建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大力实施“绿城攻坚”工程,种植各类乔灌木87.3万余株,完成21个城市游园(小公园)建设。新建垃圾站19座、公厕16座,改造或利用社会公厕对外开放50余座。推进“点亮郴州”行动,安装太阳能路灯768盏,维修路灯1200盏,打造了郴州大道、南岭大道独特夜景景观。大力推进“三创”、“限摩规电”、“点亮北湖”、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查违拆违等工作。进一步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环卫保洁和城管执法重心下移,实现城区主次干道、主要背街小巷24小时保洁,机械化作业率达80%。取缔北湖市场周边等12个马路市场,对23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提质改造。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以郴州大道新农村建设示范带为龙头,带动全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成功打造了以华塘镇小埠村为代表的“五朵金花”品牌。完成郴州大道“两型”示范带建设和华塘镇塔水村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保和镇张家坪村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点规划编制。大力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垃圾池165个,配备垃圾桶(池)3000多个,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六是推进民生大改善,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坚持做到惠民优先,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近7成财力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事业,每年超额完成为民办实事和民生100工程任务,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人口计生工作连续八年保持国优,“北湖之夏”音乐周连续举办至第八届,五年共获得专利授权359项。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湘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启动新田岭矿区重金属污染治理、鲁水河流域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和芙蓉矿区遗留含砷废渣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实施西南山区封山育林工作,全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至2011年底,全区各项社会保险总参保46.5万人次。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全覆盖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扩容提质了18所城区学校,城区近两年新增学位16200个,在全省率先实行免费接送农村学生上学,合格学校创建率居全市第一。全区农村义务教育费、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农村五保对象在区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部免除。60岁以上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7所中心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改造农村危房3300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大力推进和谐平安北湖建设,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了城区治安防控全覆盖。深入开展“大下访”、打黑除恶、打非治违、应急管理等工作,车辆双超率控制在0.25%以内,全区安全形势总体好转,公众满意度逐年提升。

【思考与分析】

通过几年的努力奋进,北湖区逐步探索出了转型发展的基本经验。在今后五年,北湖区必须坚持城市优势、放大城市优势、扩张城市优势,紧紧围绕郴州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这条主线,抢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点建设两大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开展“交通大建设、产业大转型、城市大提质、作风大整顿”四大活动,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努力把北湖建设成湘粤赣省际区域首善之区,最大的商贸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和国际化休闲旅游度假中心。

(一)统筹推进“一核三区三城”建设,构筑多极发展体系。加速新型城市化进程,重点推进核心城区大提质,加速武广新区、郴城西区、经开区三大区块建设,打造北湖商贸城、龙女温泉城和南岭生态城三大主体功能区,完善城市功能,做大城市规模,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增强辐射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