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斗智斗勇的中国战争
17598000000004

第4章 明金宁远之战

“我从25岁带兵作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什么单单一个宁远城却攻不下来呢?”后金杰出领袖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在宁远之战失败以后,向他的部将们这样问道。努尔哈赤对明朝进行过多次战争,每次都获得了胜利,可是宁远之战却以惨败告终。这是什么原因呢?

孙承宗出镇山海关

在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于公元1621年三月,又先后攻下沈阳、辽阳,占领辽河以东大小70多个城堡。努尔哈赤把都城迁到辽阳,并且继续大败明军,占领了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形成对山海关以内地区的威胁。广宁失守的消息传到都城北京,明政府一片慌乱。究竟是在山海关外抵抗后金还是退守关内?这两种主张,在大臣们中间议而不决。明熹宗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要他把辽东的危局挽救过来;还派了一个叫王在晋的去担任辽东经略,具体指挥那里的军事。王在晋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他在辽东不仅不敢出战,反而想借缩短战线为名,放弃关外大片土地,退守山海关。这个意见遭到他的部下袁崇焕的激烈反对。

袁崇焕为人慷慨,很有抱负,做事有胆量,有智谋。他非常关心军事,喜欢谈兵,常常和年老的退伍官兵在一起谈论边防的事情,向他们询问塞上的山川形势。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他在兵部当了一个低级的官员——兵部主事。不久,广宁陷落,朝廷慌乱。人们正在议论纷纷,袁崇焕一个人骑着马,单独到山海关内外察看了一番。回来以后,他向朝廷详细报告了山海关的形势,并且自告奋勇,要求朝廷给他兵马钱粮,前去辽东担任防守重任。这时候,朝廷一些大臣被努尔哈赤的铁骑吓破了胆,正无计可施,便决定派袁崇焕到关外去监军。

袁崇焕认为应当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坚守关外,以捍卫关内。他主张在举足轻重的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县)要塞,建立坚固的防线,阻止后金军南下。可是这一正确的意见,得不到主张消极防御的王在晋的支持。袁崇焕只得把他的意见,用书面报告给宰相叶尚高,并且指出王在晋消极防御的错误。叶尚高就让孙承宗亲自到山海关去察看形势,再作决定。

孙承宗来到山海关进行了调查、考察,对关外的情况有了具体的了解。他认为宁远靠山傍海,右翼的觉华岛(在今辽宁省兴城县东南面的海中,现在叫菊花岛)峙立海中,和它互成犄〔jī机〕角,确实是个险要的地方。如果在这两处修建坚固的堡垒,就可以控制入关的通道。于是,他决定让袁崇焕、阎鸣泰两人分别担任防守宁远城和觉华岛的重任。孙承宗自己驻守在山海关,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防务,把山海关建成一座比较坚固的关城。

接着,孙承宗又倾注全力经营宁远。他先后命祖大寿、袁崇焕等修筑宁远城。按照袁崇焕的规定,宁远城墙筑成三丈二尺高,二丈四尺宽,城上射箭用的女墙高六尺。宁远城筑成以后,配置了各种火器、炮石,包括当时威力比较强大的“西洋大炮”,还专门训练了炮手。宁远成了相当坚固的军事重镇。孙承宗又派遣军队驻守锦州、松山(今辽宁省锦县南)、杏山(在锦县西南)、右屯(在锦县东)、大凌河(在锦县东),小凌河(在锦县东南)等地,作为宁远的前卫。这样就筑成了一条以锦州、宁远为重点的锦宁防线,把东北防卫线向前推进了200多里。

高第不战自退

孙承宗和袁崇焕在辽东花了很大力气,苦心经营,才把岌岌〔jí及〕可危的局面开始扭转过来。人民信任他们,拥护他们,可是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却嫉妒他们,恼恨他们。魏忠贤先是用威胁利诱的手段,想把孙承宗拉到他们的小集团中去,可是孙承宗就是不买这个帐。魏忠贤见这一计不成,就唆使党羽上书给皇帝,说孙承宗的坏话。孙承宗在宦官们的打击下,被迫去职。

孙承宗被排挤下台,明熹宗又派高第去做辽东经略。高第是魏忠贤的党羽,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刚一上任就要把锦州、右屯等地的防御器械撤除,把守军全部赶进关里。袁崇焕坚决反对,他对高第说:“兵法有进无退。关外几个城堡已经收复,这些地方怎么能够轻易放弃呢?如果锦州、右屯一放弃,宁远和前屯(宁远西南)便要受到威胁,山海关也就失去屏障。现在只有选派得力将领去防守这些地方,不能再有别的考虑。”高第不但不听袁崇焕的忠告,还打算进一步放弃宁远和前屯两座城堡。袁崇焕坚决表示:“我的官职是宁远道,我要死就死在这里,决不离开宁远一步!”高第没有办法,只好让他率领一小部分明军留下。接着高第就匆忙的下令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等地的明军和守城器具,退入关内。这个撤退命令来得十分突然,事前缺乏周密的组织工作,因此在撤退途中,人马争先恐后,乱成一团,连平日屯积在各地的10多万石军粮也丢弃了。老百姓平白无故地遭受逃难流亡的痛苦,在路上死亡的很多,到处听到悲惨凄苦的哭声。百姓怨恨,军队更加没有斗志了。

努尔哈赤乘虚进攻

努尔哈赤听到明朝辽东前线换了主帅,又自动地撤了锦州、右屯一带的防务,真是满心高兴。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13万人,西渡辽河,直捣宁远。虽然宁远城中的守军只有10000多人,袁崇焕并没有被敌人的优势兵力所吓倒。他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等,集合城中全体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让城外的居民携带防守器具,全部迁入城内,然后放火烧掉城外所有民房,使敌人到来时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掩体。袁崇焕刺血为书,激励士气,并向他们下拜,表示抗敌的决心。将士们大受感动,都表示愿意同宁远城共存亡。袁崇焕还发出紧急公文给前屯和山海关的守将,让他们把逃跑到那里的官兵一律斩首,用以惩戒那些临阵脱逃的怕死鬼。袁崇焕采取了这一系列果断措施,全城军民都决心各守岗位,严阵以待,奋勇杀敌。

二十四日,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后金军对宁远城展开了激烈的攻城战。袁崇焕亲自指挥明军,张弓射箭,发射各种火器,狠狠打击后金军。战斗打得激烈的时候,城上的箭和炮石就像雨点一样地发射出去,后金军被打死打伤的很多。努尔哈赤亲自督战,企图凿城而入。顽强的后金士兵,头上顶着挡箭牌,冒着箭石火器,带着攻城器械,前队倒下,后队又跟了上来,谁也不敢后退。明军虽然个个奋勇,但是城中炮石火器毕竟有限,又不可能指望高第派兵来援。在这种形势下,袁崇焕认为明军利于速战速胜。他命令炮手们对准后金军密集的地方,开炮轰击。只见炮声响处,烟火腾空而起,后金军血肉横飞,一片一片地倒了下去。这时候天色渐渐昏黑,在硝烟弥漫中,后金军的进攻暂时被打退了。

宁远之战的胜利

第二天,努尔哈赤又组织了优势兵力,命令将士们个个身披铠甲,头顶盾牌,向明军再一次发起强大攻势。双方激战了一整天,后金军用尽了各种攻城办法,明军也竭尽全力来防守。后金军的箭矢像飞蝗般地越过城墙,大队人马随着跟了上来。明军将领们急不可待,都希望袁崇焕赶快下令发炮还击。袁崇焕却很沉着,向大家轻轻摇了摇手。后金军继续向前移动。袁崇焕在女墙上注视着,等敌军蜂拥到比较近的地方,他才大声命令:“开炮!”刹时间炮声震天,只见大批后金军又纷纷倒了下去。侥幸没有被打中的,慌忙回身逃命,你冲我撞,互相践踏,队伍大乱。努尔哈赤也在激战中受了重伤。

后金军已经溃散,努尔哈赤不可能继续组织攻城,只得下令退兵。袁崇焕乘势领兵杀出城去,一直追赶了30里,歼灭敌军10000多人,才得胜回城。努尔哈赤命令后金军的残兵败将,退到距离沈阳40里的瑷〔aì爱〕阳堡,才停了下来。他自己由于遭到惨败,心情忧愤,伤势加重,发病死去。宁远之战,便以明军胜利、后金军大败而告结束。

当宁远刚被包围的时候,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们认为这座城一定守不住,他们只求能够退保山海关。不料十几天以后,却传来了袁崇焕的捷报,满朝文武大臣们,简直做梦也没有想到,都高兴得像发了狂。

宁远之战,明朝军民是为保卫自己的乡土而战,是正义的战争。明将袁崇焕以大无畏的胆略,勇敢坚定的精神,反对主将的消极退让,主张积极抗战。在战争中,他坚决依靠和组织宁远城内外的广大军民,实行坚壁清野,同心协力,共保危城。因此在敌强我弱,众寡悬殊,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不仅保住了四面无援的孤城,而且打垮了后金军的进攻,歼灭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我国战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个辉煌战例。努尔哈赤勇敢善战,一向用兵谨慎,因此在战争中经常取得胜利。因为屡次获胜,也使他滋长了骄傲轻敌的思想,只看到自己兵力方面的优势,而看不到战争的非正义性质;只看到对方兵力薄弱的一面,而看不到对方将士英勇、军民同心的有利条件,因而遭到损兵折将,自己伤重身亡的惨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