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最优雅的民国女子:她们,不曾输给时光
17570400000004

第4章 吕碧城:一颦一笑御天下

绛帷独拥人争羡

1904年,吕碧城独自一人踏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这列火车载着她驶向了文坛的巅峰,也驶向了女权运动的巅峰,为她打开了一扇门,在泛黄色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吕碧城可谓生而为人杰,她自幼便显现出过人的才华与胆识。然而上天有意捉弄,或因为天将降大任与她,故先苦其心志吧。

吕碧城生于书香世家,直到十二岁父亲去世前,她的生活都是平静而优越的。然而随着父亲的去世,一切坎坷不顺接踵而至。

吕家门下无儿,族人便借此倍加欺凌无依无靠的母女,强取豪夺,霸占了吕家所有家产,并挟持了吕碧城的母亲。

当时的吕碧城,正身处京城,她听闻此事,立刻写信给父亲生前的朋友和学生写信求助,在各方人士的帮助下,这起暴乱事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母亲平安。

年仅十二岁的她,正是其他女孩子还在闺中玩耍,不知世事的年纪,而吕碧城,却能凭一己之力,呼风唤雨,救母亲于危难。

果敢、智慧,这仿佛是她与生俱来的品质,她自幼便是如此,面对一切,毫无畏惧,反而迎头冲上去,撑起全家的脊梁。然而吕碧城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却在这个阶段给她带来了不幸。在吕碧城九岁时,便由家人牵线,与汪氏订婚。然而她的救母行动,汪家看在眼里,却是讶异,随之退避三舍。常人看来,一个姑娘家,尚且年幼,却有这番心思,这番魄力,她的所作所为,实在超于常人,怕是日后娶进门,根本降不住的。

于是吕碧城遭到了残酷的退婚,在当时的观念中,退婚便是奇耻大辱,于是母女二人,便去往塘沽,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这番波折,也许正是不幸中的万幸,吕碧城的才能与胆识,一并被激发出来。若是她顺从家人的安排,嫁个寻常人,定是另一番人生了。

后来,西学东渐,天津兴办女子学堂,这触动了吕碧城躁动的心,憧憬着进入女子学堂。然而这一愿望,却遭到了舅父的阻拦,希望她像平常女孩子一样,安稳地成长、成家。

吕碧城无愧为一代奇女子,她不顾阻拦,临时决定动身,连行李都没有收拾,便只身一人跳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

正是这份胆识,令吕碧城打开了心窗,结识了各界有才之士,成为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新星。

历史总是被少数人操纵着的,他们敢于突破,不墨守成规,在寻常人眼中,他们的追求,是令人无法理解的,而正是这种不被理解,开创了社会的新思路,产生了推动世界的力量。

这类人凤毛麟角,而吕碧城便是这类历史洪流的掌控者中尤为突出的一位女子。

别人家的姑娘,或许在这个年纪从未迈出大门,而她已经开始走向自由开化的远方。

当时的吕碧城,勇敢却莽撞,她孤身远行,却未想过下一步要如何去走。而正是这时,命运之手推了她一把,让她遇到一位好心的老板娘,暂时在天津收留了她,给了她继续走下去的希望。

她是勇敢和智慧的结合体,在困境中,她总会想出办法,发现一条光明的路。她也从不惧怕发出请求,她的直率,令她得到了广泛的帮助与支持。

她不似寻常大家闺秀的矜持,她敢于开口,接纳援助,并在援助中爆发出自己的力量来。

本是闺中小姐的她,巾帼不让须眉,怀着一颗叛逆之心,开拓出一条女性崛起之路。

她初到天津,还未等安稳,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她的追寻之路。她给舅父同僚的妇人方太太写了信,说巧不巧,这封情真意切的求助长信恰巧被当时的《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这一眼,便是劈面惊艳,被吕碧城的文笔和才华深深抓住了心,当即决定,聘用吕碧城为《大公报》编辑。

小小的一封信,成了吕碧城人生重大的转折,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

自此,吕碧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编辑,《大公报》成为了她宣扬女权的阵地,她开始掀起一场重大的革命,将文字的炮火,燃烧遍神州大地。

她清澈的眼眸,看尽世间不平和沧桑;她纤细的双手,点燃自由平等的火苗。

她不愧为民国第一奇女子,几乎无所不能。她不似一些才女,一身才华却潦倒一生。她是整个女权运动中的掌舵人,以纤细美丽的身躯,拉起风帆,呼风唤雨,扬帆远航。

她成就了一个时代,是时间齿轮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颦一笑,都成为时代的印记。

如此女子,美艳不可方物,令人忍不住细细端详。身为女子,本应是受到呵护的,但她却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成为所有女性的力量之源。

智慧、勇气和她的高尚情操,支撑起她的信念,成为清末民初女性的一把保护伞,将几千年的观念,渐渐颠覆起来。

她是文人,是诗人,却又有着战士般的战斗方式。以《大公报》为根据地,吕碧城不断发表呼吁妇女解放的文章,源源不断地传递并扩大着自己的声音,并在这个过程中,广交朋友,结识了大批妇女解放运动的核心人物,秋瑾便是其中的一位。

吕碧城是以文字为武器的女侠,她的方式,不是滋润人心,细水长流,而是直接的,似是拍案叫板,直接将女权主张展示于人前。

她的笔下,便是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当年慈禧故去,国家恐慌,吕碧城顶风而上,发表一篇《百字令》:“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屏蔽边疆,京垓金弊,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鹅。”她单刀直入,不拐弯抹角,直插国家的腐败心脏,将危机中的人心拉了回来。

身处清末民初风雨飘摇的年代,她想的不是明哲保身,而是将自己置于风雨之中,身系国家危难,在大浪中擎住风帆。

吕碧城奔走呼喊,摒弃“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理念陋习,用时代的笔,为陈旧思想粉刷上新的色彩。

豪迈如她,如此作风之下,却不是个粗犷的女子。吕碧城相貌美若莲花,明亮的双眸,洁白无瑕的脸庞,匀称的身材,令人止不住心生怜爱,却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她没有依仗自己的出色外表,成为一只无用的漂亮花瓶,是吕碧城的难能可贵之处。生一幅漂亮的皮囊,又是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这样出身的女子,大多静待闺中,做做针线活,等着上门提亲,嫁个好人家,走完平淡无奇的一生。

然而吕碧城,她的美丽外表,不是丛林中漫步的孔雀,而是翱翔天际的金色凤凰,她的文化成就,高到足以掩盖她美貌的光芒。吕碧城活跃于京城的社交场所内,与各界名人谈笑自如,她的不凡气质,令所有人不禁啧啧赞叹。

内廷秘史缪珊如作诗赞美吕碧城:“飞将词坛冠众英,天生宿慧启文明。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她在谈笑间胸怀天下,在国家危难之时,她挺身而出,奔走呼号,努力唤醒沉睡的人们的心志,令时代清醒。她是一名执笔者,也是一名伟大的领袖。谁说领袖只能是男人,谁说只有站上政坛才算是领袖,吕碧城是当之无愧的妇女领袖,她是开拓黑暗的第一缕光,女性在封建社会摸索徘徊几千年,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黑暗之路,是吕碧城第一个拨开迷雾,重见阳光。

吕碧城是民族的眼睛,要改变妇女地位,首先要改变国家意识形态,让国人的眼光首先发生改变。

她不仅引领了妇女运动,她也是中华民族社会形态转变的一把钥匙。吕碧城在哥伦毕亚大学求学四年,将自己变成祖国的眼睛,代替国人看到美国的社会变迁,用文字化作强有力的声音,让国人看到世界的变化,让自己的声音,成为强国的力量。

吕碧城不仅走出深闺,走向国家,成了万众瞩目,她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了引导国家变迁的中坚力量。

这是怎样的胆识和勇气,成就了这样的吕碧城。才女已不足以评价她的一生,她是个极致的奇女子,她的故事,胜过世间一切传奇。吕碧城后又旅居欧美七年,用自己漂泊的生活,换得一部部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字,为沉睡中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窗。她是文人,但她不爱风花雪月,丝竹喑哑,她以笔为刀枪,字字插入时代的心脏。“她”一双红酥手,奋力推动着历史的船,驶向光明彼岸。

个性独立的“剩女”

吕碧城倾国的容貌,盖世的才华,如此人上人的女子,却终身未婚。细数起来,当下能配得上如此奇女子的男子,少之又少。

吕碧城的身份,以今天的标准评价,可以算得上是女金领。她不仅才华出众,她与其他才女有所不同,可谓是全才,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凡的成就。

她与袁世凯是旧交,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时,吕碧城应邀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后来又任职过参政。

这在女子中是独一无二的,才女们大都在艺术方面见长,而吕碧城,一只脚踏入政治的门槛,站在了呼风唤雨,直指天下的边缘。

她有着耗之不尽的无穷力量,有着独到的人生见解。她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想要在政治场上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政治抱负。

吕碧城仿佛手中始终握有一柄刻刀,她总能适时地,将自己雕琢成适应时代的样子。所以,在风雨飘摇中,乱世之下,她虽然始终奔波于妇女运动的中心,付出着自己的革命力量,但作为一名文人,一位革命者,她却是个不可多得的有钱人,她的吸金功夫,不亚于她的才华。

吕碧城到达上海后,与外商合作,进行贸易往来,仅两三年,便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一方富豪,积攒下大量的资本。

也许,上天对于每一个,并不是公平的,它似乎给了吕碧城太多的优待,令她生来注定留名青史。

吕碧城的成就,也许放在男人身上,都是难以想象,难以达到的。她在人世间的六十一年,做了太多的事,仿佛耗去了几个轮回的人生。

正因为吕碧城超出常人的优秀,她的眼光自然很高,寻常男人,她定是看不上的。

吕碧城曾说:“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诗写得不错,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东不成、西不就,有失机缘。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了。”

这也许是她内心真实所想,也许是为了应对众多质疑的借口。但这一番话,道出了她看人的眼光,确是十分挑剔的。

吕碧城凭借出众的相貌才学,获得了众多优秀男士的青睐,追求者也不在少数,但她却没有选择任何一人,终身未婚。

她的伯乐英敛之,对她极有好感,而吕碧城的态度却是模模糊糊,结果却不了了之。

或许她对婚姻的排斥,出于童年的内心阴影。吕碧城因她的能力锋芒毕露而被退婚,当时正处清朝末期,封建社会的尾巴上,大都还有着封建思想,被退婚之事,是莫大的耻辱。这件事在吕碧城的内心,留下了不深不浅的疤痕,也许她曾想向婚姻迈出一步,但却被这段往事生生阻挡。

她优秀,她强大,但不代表她刀枪不入,她也有她自己的软肋和脆弱,这样的吕碧城,才美丽、真实,是个完整女子。

她将自己曾经承受的痛苦,化为推动他人前进的力量。她所推崇的女权,希望妇女独立自主,让自己变得强大,自己给自己理想的生活,而不依靠男人。

她的这种指导思想,或许多半源自被退婚的黑色历史。但她不悲戚,不消沉,反而从中品味出人生的道理,让自己生长出坚硬的外壳,足够强大,不被婚姻所伤。

年轻的吕碧城,少年得志,是高傲的,在很多人眼中,她孤高难以接近,不把人放在眼里。她的身上,还是有着些许女孩子的仓促和任性,她急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便言语犀利,一针见血。这样个性张扬的吕碧城,承受了太多的非议。严复曾评价她说,吕碧城是个柔婉服善的女子,她说话时,从来都只会自我剖析,不会语言攻击他人、笑人短处。她是强势的,无愧为铁娘子。她一生疲于奔波,涉猎广泛,文采、绘画样样不输。她曾两度周游世界,将中国女子的足迹遍布全球。她的每一步都是为二万万中国女性迈出,将自己所见的风土人情,编织成诗词,播撒人间。

便是这般强悍的女子,内心也是柔软的。她加入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并身体力行,断荤做出榜样。她为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做宣传演讲,希望能呼吁到更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珍爱每一个生命。

吕碧城的人生,精准得如同棋谱中的每一步棋,在我们今天看来,每一步都走得分毫不差。

在文学上,她的文言文造诣无人能及,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可见其诗词高度。她拒绝白话文写作,但曾有人评价说,吕碧城若改白话文,水准定超过同期任何一位女作家。在思想上,她积极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推行女权主义,并创办女学。她是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思想的批判者,是民国二万万女性的拯救者。在政治上,她是第一位出任总统府要职的女性,对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抱负,无女子能出其右。

吕碧城便是这样一个传奇,无论提及哪一行,她都是站在顶端人之一。

她是开拓者,也是引领者,她曾为邓颖超等杰出女性授课教学,担当起导师的角色,为新时期女性点燃明灯,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了。

吕碧城曾说:要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将来尽各自的力量。她身先士卒,做出表率,一次又一次突破传统,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在国家危难之际,她率先伸出援手,发起女子赈灾会,帮助洪水侵蚀的地区。

试问古来女子能有几人,出色的能力之下,还有一颗如此心怀天下的善心?

谁说美貌无法与智慧并存?谁说温婉无法与霸气并存?吕碧城的身上,几乎可以集合所有的赞美之词。

在眼波流转间,吕碧城的一生,伴随着辉煌和耀眼,成长至顶峰。

女学的传奇

1904年9月,吕碧城筹办的北洋女子工学正式在天津成立,吕碧城本人出任女子学校的总教习。

这一创举,在当时,一夜之间轰动全国,吕碧城多年宣扬的女子解放言论,终于以一所女子学校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眼前。校舍简易的楼房,如千斤巨鼎,压在封建礼教的头上,击碎了传统的迂腐思想,在中国的这方水土上,以新思想为地基,建筑起宏伟的平等大厦。

她的与众不同之处之一,便是身体力行地救国救民,不只是写一些呐喊的文章诗句。国民之中,不乏目不识丁的平民,只凭借文字,是无法拯救所有人的。

所以她决定,从根源上抓起,让二万万被封建礼教束缚,无法读书深造的中国女性,走入学校,为自己披上知识的盔甲,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生命有一双手,左右推搡着人的一生。辉煌如吕碧城,也曾经坎坷过,命运的一只手,给了她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童年,遭受丧父和退婚之痛,将她推到泥潭中,深陷其中,仓皇四顾,不知归途。而另一只手,拉了她一把,童年遭受的种种不幸,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种推动力,透过自己受的伤,她看到的人世沧桑,人心惟危,女人始终生活在不公平之中,备受欺凌。

幼小的她看到,男人可以在生意场笑傲群雄,在政治中指点江山,在军事上运筹帷幄,而女人,只能闭门家中,相夫教子,每天面对同一堵墙,自言自语着同样的话语。

幼小的她看到,当家中作为顶梁柱的父亲不在,整个家便倒塌,失去了主心骨,只能任人欺凌,所有的一切都被抢夺殆尽,只因为家中没有男丁,女人的人生飘若云烟。幼小的她看到,当她挺起胸膛,成为家中的脊梁,为救母全力奋战的时候,她一个女子爆发出的力量,并没有令人敬佩,而是招人畏惧。

幼小的她看到,女人的一生,活着便是为了“婚姻”二字,被退婚,在世人眼中,几乎是失去了活着的尊严,人生竟然能够因为这一纸婚约而跌宕起伏。

幼小的她看到,当她想要探寻女学,至亲的舅父发了脾气,训斥她,毫不犹豫地坚决反对她的求学愿望,原来女子的一生,就应该在深闺中,悄然度过,这个世界的样子,至死无法看到。

幼时的经历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一次次的挫折和不顺,给了她几个响亮的耳光。

但挫折并没有击倒她,吕碧城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站得更高更挺拔。

既然传统礼教说男人可以掌控世界掌控国家,而女人只能在家服侍丈夫,那她便走出家门,杀出重围,成为《大公报》的编辑,继而是总统府的要员。

既然传统礼教说婚姻决定女人的一生,那她便终身不嫁,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既然传统礼教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人,便不必获得什么学识,那她便成为无人企及的才女,创办自己的学校。

纵观吕碧城的一生,前后呼应着,赌气似的,将封建礼教曾束缚过她的,束缚着中国女性的,全部打碎。

但她始终是冷静的,从不赌气,冷静地面对事态变化,进退自如。

她是在坎坷中成长起来的,多番的阻挡,反而锻造出她跨越阻挡的性格和动力。

与寻常女子相比,她成熟得太早了。诸多的不平之事她遭受过,看在眼中,并无抱怨,并无消沉,她没有悲悲戚戚地接受自己的人生,从此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一生庸庸碌碌,嫁人,生子,侍奉整个家。她没有。

她反而从诸多迫害和坎坷中,一次次地蜕变、成长。她的眼睛,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痛苦,而是整个社会的楼台已经腐朽,她观察到社会的蛀虫,注意到造成中国女性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一步一步,登上楼台顶端,将蛀虫一个个消灭掉。

她是唯一的吕碧城,但她也是二万万中国女性中平凡的一员,她与她们有着同样的思想,同样的欲望,以及同样的挣扎。她明白大众的悲苦,所以她将旧思想一个个击破,不留余地,不留情面。她始终记得当年舅父反对她探寻女学时的语气和表情,以及当时她心中的失落和无奈。吕碧城知道,中国数万女性,不是不争,而是争而无果,她知道她们都身处挣扎的绝望之中,想要获得知识,却终究是一生的白丁。

北洋女子公学是一把利刃,也是一扇希望之门。它劈开封建的枷锁,拯救出许多枷锁之中受苦受难的人,将她们从深陷的泥潭中拉出来,重新看到阳光。它为刚刚睁开眼的中国女性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道阻路长,这条路是坎坷的,但它是充满希望的,是新时代的开始。

当时,北洋女子公学沿用了傅增湘的教学方针:学术兼顾新旧,分为文理两科,训练要求严格。后又增设了示范科,成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

学校的校舍,不张扬,也不简陋,吕碧城在天津河北三马路租用了一所民宅,这便是最初的学校全貌。

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正式宣布招生,首批招生并不多,仅四十六人,后又陆续招收部分学生入学。当时学生学习的课程属于简易科,学时为一年半。

学校创办伊始,一切都不完善,学科也较为单调,很多课程,都是吕碧城亲自授课。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吕碧城几乎凭自己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学校。

吕碧城从学校创办开始,将七年多的精力都投入了办学教学中。这些年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逐步成长,招生逐渐扩大,也设立了四年制的完全科,成为一所完善而正规的女子学校。这一切,都与吕碧城的努力息息相关,她功不可没。

一个女子,做出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七年间,吕碧城由教习,升至校长,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在教育行业任职如此之高的女子。无数的“第一”,为她戴上了无数个勋章。而她并不满足,依然前进着。这便是吕碧城的救国之道,她从不断在公共刊物发表女性解放文章开始,一步步前进,从未停歇,她不满足于用文字作为医好中国女性的良药,她需要更加直接和先进的方式,让中国的女性站起来,获得平等。

这是救人,也是救国。在这期间,吕碧城与秋瑾交情甚好,巧合的是,秋瑾也曾用过“碧城”作为自己名号。缘分将两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同推进女学运动。

吕碧城从来都是无所畏惧的,她始终大方地出入男性主宰的社交场所,谈笑风生,她言辞激烈地抨击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字字珠玑。

后来秋瑾遇害,吕碧城悲痛万分,她与秋瑾可谓是相见恨晚的知音,两人联手,携手共进,便能创造更大的力量。

吕碧城不顾个人安危,写成了《革命女侠秋瑾传》,以悼念秋瑾,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然而这篇文章在各大国外报纸的发表,给吕碧城带来了诸多的危难。

她并不在乎自己的安危,在她的眼中,革命友谊胜于一切。在吕碧城将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推向顶峰之后,正逢“中华民国”成立,吕碧城又看到了新的革命目标——参与政治,改变社会。

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改为河北女子师范学校,吕碧城再次离职,进入总统府。

她是个在任何地方都伸展得开双臂的奇才,并且不畏艰难,为了女性地位,她便做了一切尝试。

今天平等的环境,都浸染着吕碧城的心血吧。人生是一段阶梯,起伏不定,有长有短,吕碧城的人生阶梯,从未有尽头,一直延伸着,让她一路走下去。她一个人先站起来,然后用自己的声音,呼唤所有中国女性站起来,最后,带动整个民族站起来。当她完成这一切以后,豁然开脱,她需要完成的世间事已经完成,人生到达极致,便需要参禅顿悟。于是她皈依佛门,她没有婚姻的牵绊,也已完成毕生事业,于是一切皆空,心如明镜。从叱咤风云的女侠,到佛家的曼智,吕碧城,完成了人生最圆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