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情绪影响孩子的一生
17555800000004

第4章 放下面子,给孩子实实在在的引导和帮助

如果父母是“面子控”,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考试成绩得了第一,脸上有面子;孩子考上了好高中,脸上有面子……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父母爱的是面子和能带来面子的东西,而不是爱孩子本人。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与父母产生感情隔阂,无论父母说的话多么正确都听不进去。父母要摆脱“面子控”,实实在在地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做足功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真正的“人生起跑线”是父母搭建的成长平台,而不是其他的外在事物。

孩子不是“招牌”,父母要就实避虚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只要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任何人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表达怎么样的想法,别人也不会感到奇怪,思想观念有了网络的出口,处处有绿灯,天涯海角都能找到知音。当“晒”的网络交流方式流行起来后,人们不仅可以“晒表情”“晒工资”“晒福利”“晒友情”还可以“晒孩子”,年轻父母孩子一出生,就把照片晒出来听着大家夸漂亮、乖巧、可爱,看朋友圈送来羡慕的目光,爸爸妈妈由衷地高兴。可能有人认为“晒孩子”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与分享。但实际上,这已经是拿孩子炫耀,以此来展示下一代这个“活招牌”的不同凡响。对于上了年纪的父母,如果孩子比较优秀,如孩子全年级成绩在前10名、考上名牌大学,或者是大学毕业以后成为出类拔萃的企业家、科学家,父母就不满足于在网上展示了,一定要出书立说,向世人昭示,讲述自己培养孩子的经历,还要一再地表明:“我的孩子非常普通,是我们的教育有方将他带向了成功之路。”这其实是一种深度的自夸,把孩子当成标榜自身人生价值的“活招牌”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自认为自己不如他人时,就要踩在梯子上做出高人一筹的样子,用把别人比下去的行为,证明自己的出色。父母如果对自身缺乏自信,就很容易要求孩子胜人一等,以此来平衡自己内心的这份不肯定。比如,有的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在他人面前展示才艺。当孩子受到在场者的夸奖时父母的心里乐开了花。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孩子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一是容易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因为很多称赞是不切实际的,是为了给家长面子而为之。二是给孩子传述了一个不正确的观念:人的价值建立在外在的能力以及他人的赞赏上,这就在孩子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陈亮是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孩子。有一天陈亮的爸爸带他到一个朋友家参加聚会,一位高中数学老师想考考小陈亮。陈亮的爸爸同意进行一次“现场考试”,但他要求这位数学老师不管陈亮解答得怎样,都不可以过分地表扬他。

这位数学老师给小陈亮出了5道初中数学题,每一道题他都用两种方法求出了结果。这位数学老师不由自主地开始赞扬小陈亮:“你才上初一,就能解这么难的题,简直是‘神童’。”陈亮的爸爸听他这么说,马上转移了话题,这位数学老师才想起了两人约定。但是他还想拿出更难的题来考一考小陈亮,出了一道高中的数学题:“这道题许多高中生都没做出来呢,你做不出来也没关系。”没过半小时,就听小陈亮高兴地喊道:“我做出来了。”这位数学老师说:“不可能吧?”说着就走了过去。但事实不得不让他赞不绝口地说:“真是天才。”陈亮的爸爸接过话茬说:“陈亮上初中后,数学老师发现他在课堂上极为活跃,经常在课后给他单独辅导,进步比较大,实在谈不上天才。”这位数学老师这才领会到陈亮爸爸真正的意图,点着头说:“是的,只要多下苦功夫,学习上就会进步快。亮亮,要继续努力呀。”

从故事中不能难看出,陈亮的父亲是个特别务实的人。正所谓学无止境,在孩子刚刚有一点小本领时就过分地夸奖,去进行炫耀,怎么能让他明白前面的路有多么漫长,路上有许多的佼佼者需要一个个去超越呢?父母希求他人夸“自家孩子好”,远不如冷静、认真地观察认识孩子的真实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即使自己的孩子真的不错,也不宜过分地自吹自擂,还应认真总结经验、严格要求,像陈亮的父亲那样让孩子学会见贤思齐,争取做到好上加好才是可取的。只有这样教育孩子,才能使他谦虚进步,真正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真就成了这种情况:刺猬说:“我儿子光”,黄鼠狼说:“我儿子香”,事实上彼此彼此,不分伯仲。

孩子应该得到父母的疼爱、关怀和鼓励,但是不能成为随意摆布、向他人炫耀的工具。身为父母,在孩子需要鼓励时,就应该给予自信;在孩子需要督促时,就应该给予及时的提醒;在孩子需要引导时,就应该指明方向。如果孩子的某项特长、某种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确实需进行检验,可以鼓励孩子去参加学校、社会团体主办的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巧手会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孩子在活动中取得了好成绩,会大大地激发他们发展兴趣爱好的热情;如果在活动中表现得不够出色,他们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以后会更加努力。这种做法是父母关注的重点,而动不动就把孩子的某项能力拿到网上晒,或者是要求孩子在亲朋好友面前表演,实在是不明智的行为,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

——洛克

摆脱“面子控”,关爱使孩子脱颖而出

只有高分才能读上好大学,只有读上好大学,将来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这样的“铁律”使每一位父母都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亲朋好友来了,通常都问这样的问题:“最近考试了没有?得了多少分?”“这次考试在班上排第几名呀?”成绩好的孩子倒觉得没什么;成绩差一点的孩子,本人连同父母都脸面全无。

有一位曾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母亲,几乎以强迫症的心态关注着女儿的成绩。平时女儿学习不错,总是令她这个母亲很骄傲,尤其听到“女随其母”的称赞更是喜不自胜。但是,女儿的中考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使这位母亲的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知道女儿的考分达不到本市省重点高中的分数后,这位母亲不仅训斥了女儿,自己也焦虑得整夜睡不着觉。在她看来,女儿考不上省重点高中,就意味着考不上北大清华,这让她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以前,每当有人问起孩子考试成绩时,她都有抑制不住的得意劲,回答得也十分喜气;如今碰到楼上楼下的邻居,人家问起来可怎么说呢?这件事使这位身为公务员的母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早出晚归”避免与邻居碰面,免得回答关于女儿分数的问话。

分数不仅折磨着孩子本人,也折磨着父母的神经。唯分是命的孩子很容易产生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厌学情绪越积越重,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另一个极端就是染上了“嗜考症”的心理疾病,跟网瘾、烟瘾的性质类似。染上嗜考症的孩子不考试就会觉得烦躁、空虚。甚至有人说“没有考试,我觉得活着没啥意思”,使分数成了人生唯一的追求。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唯分是命的父母,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时不只是觉得脸上无光、对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失望,还会在日常教育上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本着“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想法而为,使其失去了对孩子的指导和帮助,放任孩子后产生的结果更为严重。

事实上,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检测。分数只能代表孩子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而不能作为全面评价孩子的标准。父母不应只关注孩子最后的考试成绩,而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情况,比如孩子的兴趣所在,心理是否健康、学习能力的强弱等许多方面,只有综合评价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地为孩子的成才创造条件。

要充分了解孩子,有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因材施教,孩子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对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没有很好地掌握,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会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的还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或做出极端行为。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特殊的基因。身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长处和不足,挖掘孩子的潜能,无论是迟是早,只要刻苦学习,杰出的人才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的。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陶行知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来比去

当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时,有的父母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想用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孩子给自己孩子当标杆,激励自己孩子不断进取。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是错误的。给孩子找一个榜样,这种做法没错,但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来比去,尤其是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来比人家孩子的长处,并把对比的结果赤裸裸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会让他陷入极度的痛苦、自卑、委屈,他会感到窝火,甚至讨厌家长,进而失去自信心,严重者会做出极端行为。

父母都发自内心地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少有父母真正懂得爱的艺术——恰到好处地表达爱。更多的时候,父母把爱潜藏在自己的心底。他们眼睛里看到的全都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鼓励。世上没有那种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孩子,而是父母缺乏发现孩子优点的眼光。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无论学业是否拔尖,都希望自己在父母的心中是最棒的,能不断地得到父母的表扬和肯定。作为父母,要学会多鼓励表扬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发掘自己身上的优势。不要总说“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多聪明,你怎么那么笨”“你的学习成绩怎么就不如谁谁那么好”这类的打击话,这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影响一生的阴影。父母不应设立一个标杆,把孩子捆在上面进行比较,而是适当地进行表扬鼓励,多让孩子自己读一些名人传记类的书籍,他自己会变得更加上进的。

北京有一位记者,他在采访一位高中生时记录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从我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开完家长会后,比完了还要对我来一场批评教育。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好,就去找他们来当儿子好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变得优秀些,我也在努力,可我的改变他们为什么都看不到呢?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呢?他们自己在升职遇挫、工作不顺时都会用‘天生我材必有用’进行自我安慰,我也希望他们能明白我心里的想法:‘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拿我跟别人的孩子比来比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父母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此一来,孩子可能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如不开心、憎恨、惧怕、愤怒、忌妒等,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困扰下,他们会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

每个孩子都希望拥有成功的快乐,并因此增加继续努力的信心。多多鼓励孩子,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潜在力量。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让孩子明白自己现在的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缺点?跟前一个阶段比较有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退步了。如果父母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学习,最好先对自己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建议、引导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理会更容易接受。父母这样做以后,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开心,越来越自信。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陶行知

向孩子道歉,给他一份勇气面对自己

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有时会因情绪失控小题大做,有时也会因为不能完全了解事情的经过而错怪孩子。错怪孩子的事情发生后,父母心理会难过、懊恼,但是要想当面向孩子道歉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明明想说:“爸爸错了,对不起。”可是这句话在嘴边转了转还是咽了下去。事实上,父母在为自己的不理智行为向孩子及时道歉,这个过程能让孩子明白犯错误时,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并立刻改正错误。承认错误很难,但却是一件正确的事。父母敢于说“我错了,对不起”,这并不是在向孩子示弱,反而表明自己是一个敢于面对错误的强者。

父母向孩子道歉,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产生一种亲密感。这种亲密感是孩子深切的心理需求。在父母因为自己的情绪失控迁怒于孩子时,或者是因为不明就里错怪了孩子时,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要面对一脸委屈的孩子弯下腰来,说一句:“对不起,我不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你。”这时孩子脸上的肌肉放松了,他含着眼泪却绽放了笑容。这样一来,孩子就明白爸爸妈妈是疼爱自己的,自己也不是一个令爸爸妈妈头疼的坏孩子。

在美国定居的沙容婉养育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当三个孩子同时争论着一件事,或不约而同争抢着最后一块饼干时,她偶尔也会因心烦冲着他们大喊大叫,说出一些令孩子惊恐的话,但是与此同时,她又担心邻居们会不会听见。事后,沙容婉非常后悔自己当时粗暴言行,采用深呼吸的方法重新整理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向孩子们道歉。真心地向孩子们表明,她真的在乎他们的感受;同时,也在提醒自己,守护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比维护自己的面子更重要。明白这样的道理之后,沙容婉在管教孩子时,每逢觉悟到自己犯了“大错”,都及时向孩子们道歉,发自内心说一句“对不起”。

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父母学校”,在成年人生养孩子之前教会所有的教育方法,因此父母在管教孩子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也使许多父母在没有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时,沉浸于羞耻与自我怀疑中不能自拔。然而,道歉犹如一剂良方,能让父母将重心放在孩子的身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同时还会因行为上的过失得以挽救,带来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感到欣慰。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礼貌待人,但如果一味要求他们尊重自己,却不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就会在他们的心里播种下不认错、不讲礼貌的种子。所以父母要在需要道歉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歉意,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最终他们在做错事时也会主动道歉。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爱护和尊重,孩子在自己做错了一件事之后才会更愿意像父母那样去表达他们的歉意。

父母向孩子道歉时要讲究方法,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并且一定要告诉孩子,自己是因为什么才向他道歉的。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自己做了什么错事,说了什么错话。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父母为什么会道歉,也就收不到拉近关系、弄清事理的效果。

父母向孩子道歉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父母的态度不够诚恳,或者遮遮掩掩、轻描淡写,可能会引起孩子的误会。因为孩子会从父母的态度里看出是否真诚,是否愿意正视自己的错误,如果他们觉得妈妈只是敷衍了事,那这种道歉反而会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父母在道歉时要讲究原则,做错的事情要承认,没有做错的事情不能胡乱道歉。不能因为孩子的情绪波动就心生同情,就一味地给孩子道歉,也不能为了取悦孩子就没原则地进行自我批评,使道歉变了味,从而滋生了孩子胆大妄为的心理。

父母真诚的有原则的道歉,会让孩子深切地体会到: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要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在孩子的心里萌生这样的理念:在生活中不必扮演永不犯错的完人,而是要做一个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

——爱德华

用积极的心态帮助成绩不好的孩子

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里,自我价值感、自信心这些优良品质,都集中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为校园里的灰色人群,承受着比优秀学生更多的压力。不仅在集体中体现不了自我价值感,回到家里还要承受父母施加的压力,这使孩子的内心负债累累,学习成绩更难以改观。

其实,有许多科学家在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有的人还被断定为智力有问题,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对于这一点,父母并不是没有认识,不懂得成才、成功有许多复杂因素在内,但是,为什么还要给孩子增加更大的压力呢?很大程度是父母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觉得在人前没面子,抬不起头来。尤其是知识分子父母,他们把学习成绩看得比天还大,如果孩子不爱学习、考试分数低,他们几乎要急得发疯了,如果这时候还想让他们冷静下来,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和孩子谈学习问题,说比登天还难都不为过。但是,从客观上讲,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确实需要父母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找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果父母觉得自己也无能为力了,就不更不必死要面子,要以积极的心态向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有个读中学的女孩,觉得自己学不会学校开设的科目,于是经常逃课到网吧玩游戏,去电影院看电影。学校老师对女孩没有办法,劝其退学,尽管她已经被一所中学退过学了。女孩的妈妈觉得女儿太贪玩,不争气,一直责骂她,有时觉得责骂不解气还随手拿个什么东西打几下。在多方压力下,女孩变得越来越抑郁,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未来也不抱任何希望了。

女孩的妈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决定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心理医生发现造成女孩精神颓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妈妈的认知有偏差,她总是把成绩的作用无限放大,觉得女儿学习成绩不好,这辈子的一切都完了;二是女孩对自己的认知也存在偏差。她被母亲长期强调成绩的语言催眠后,自觉学习成绩不好人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自暴自弃。针对这两方面的原因,心理医生首先对女孩子的妈妈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她纠正了对学习成绩认识上的偏差,讲明了女儿厌学的因果关系——“因”是母女两人觉得她没法学好,“果”是女孩自暴自弃。妈妈很配合地接受了改变认知的心理暗示,开始用爱的语言与女儿沟通。此后,心理医生在妈妈的配合下对女孩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诱导。

第一个层次:诱导女孩讲出她心中的梦想。女孩描述了她未来成为护士的情景:穿着漂亮的护士服,为病人打针,安慰病人的家属。当女孩描述自己的梦想时,脸上露出满足、幸福的笑容。这第一步的诱导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个层次:诱导女孩自己觉得要成为护士需要考上护士学校。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避开上学辛苦的一面,让她想象在大学里读书的快乐情景,女孩再次露出了甜美幸福的笑容。

第三个层次:诱导女孩描述读医学院需要学习的内容。由于经过前两个层次的诱导和暗示,女孩对学习的看法已经改变,接下来心理医生开始帮她确认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之前的交流中,得知女孩最喜欢古文背诵,这时心理医生引导她与自己一起背诵她没学过的《阿房宫赋》。试背五遍之后,女孩把第一段背了下来,效果非常好。于是心理医生充分肯定了她的学习能力。在女孩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潜意识最为活跃的时期容易接受外界给出的指令,心理医生用专业技巧发出新的心理暗示:“你做得非常好,你醒来之后,你会发现其他所有的科目对你来说都像背诵这段古文一样简单,所有的科目都学得懂……”

经过为期3个月的心理治疗后,女孩与妈妈的关系融洽了,她不再逃学了,并开始努力学习文化课,4年后考上了大学。虽然最终没有读医学院,却一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不好,父母大可不必心灰意懒,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多想办法帮助孩子。首先,父母要接受孩子的现状,让孩子知道虽然学习不好父母也是爱他的。最忌明知成绩差,还总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总在成绩上逼迫孩子,这样除了给孩子增加更大的心理压力外,还会一步深似一步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次是多拿时间陪孩子,给孩子家庭的温暖和支持的同时,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当父母把有色眼镜摘掉,就会看见一个全新而充满活力的孩子。孩子可能打球好,可能画画好,可能热心公益……这些都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当父母注重培养孩子某个方面的特长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能够得以体现,内心也就不再负债累累了。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心理咨询机构,都能够很好地解决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只要父母不放弃、有信心,并舍得投资,相信改变孩子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这也是很容易就做得到的。

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较低,妨碍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行和达到较高的成就。

——里根

“被炫耀”时,不要迁怒于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喜欢拿孩子的长处进行炫耀,主要的动因是满足自己爱慕虚荣的心理需求,无形中把孩子当作可炫耀的招牌向他人展示。比如:“我的孩子钢琴考了十级”“我的孩子考试成绩全学年第一”等,如果孩子有了好成绩不炫耀仿佛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当然,“炫耀孩子”的现象不是现在才有的,“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等成语都说明盼孩子出人头地,并得到别人艳羡的习惯由来已久。

拿孩子进行炫耀给足了父母的面子,孩子也兴高采烈,但是却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和攀比心,使孩子变得孤芳自赏、好胜心切,经受不了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父母拿孩子进行炫耀时,滋长了孩子的虚荣心,也伤害了“被炫耀”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可以说是一言多害的行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当父母听到别人炫耀他们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确实不那么优秀时,心里会很不是滋味。这时候,不妨试着理解对方,他也许不是存心要让自己难堪,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要做到一笑置之,不为所动;如果对方的行为真的影响到了自己的心情,也要能够正视这种变化,缓和自己的心情,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排解掉负面情绪。

让人忍无可忍的是,有的父母在炫耀自己孩子的时候贬损别人的孩子,如果“被炫耀”的父母缺少定力,就会因为自己丢了面子而把怒气发泄到自己孩子身上。比如考试成绩得了第一的孩子妈妈,向考试成绩稍差的孩子妈妈进行了绘声绘色的一番炫耀,“被炫耀”的妈妈看自己的孩子就气不顺了,这时候再遇着自己的孩子在外面玩到天黑不回家,妈妈很可能跑出去拎着耳朵把他叫回来。如果这时候孩子进行反抗,妈妈就有可能大打出手了。因此,父母遇到“被炫耀”的情况时,一定要保持情绪淡定,不被别人的虚荣心煽动起自己的虚荣,迁怒于自己的孩子。

逗逗学跳芭蕾舞有一年多了,她具备一些基本功,但舞姿并不是很优美。这没关系,因为她喜欢跳舞,每次妈妈去接她回家,她都是一副笑容满面的样子,让妈妈也跟着高兴。

有一天,琳琳的妈妈在舞蹈班门口等孩子放学,和旁边逗逗的妈妈闲聊了起来。刚开始琳琳妈还是客客气气地说话,但是在两个孩子走到各自妈妈身边时,琳琳妈说话的语气就变了。她看了逗逗妈几眼,一脸不屑地说:“哎哟,就这身材还学跳芭蕾。逗逗妈,你女儿腿短身子长,你真觉得适合跳芭蕾吗?”然后转身看着自己的女儿说:“我家琳琳就不同了,下半身比上半身长,老师都说这样的身材天生就是跳芭蕾的料。”

琳琳妈这话一出口,逗逗妈的脸上立刻挂不住了。她马上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然后说:“从身材上看,琳琳很不错,但是为什么她每次下课都是愁眉苦脸的呢?我家逗逗身材上虽然没有优势,但她喜欢跳舞呀,每次跳完都是高高兴兴的,就冲这一点我就觉得非常合适了。”琳琳妈仿佛没有意识到逗逗妈会反驳,白了一眼逗逗妈,拉着自己的女儿走了。

在父母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被炫耀”时,父母本身不仅要保持定力,平稳情绪,还要想办法消除给自己孩子造成的不利影响。如果对方炫耀的是他的孩子成绩多么好,父母也不要生气,而是要平心静气地拿自己孩子现在的成绩与他过去的成绩比,如果进步了,就给予表扬,如果是退步了,就帮助找一找原因,是哪里没有弄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退步,不论是哪种原因都要给孩子以鼓励。上例中逗逗的妈妈就做得很好,向琳琳妈妈说明跳舞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快乐,在快乐中有所收获。她的话是说给琳琳的妈妈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女儿听的。逗逗觉得快乐是最重要的,就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学跳舞。逗逗的妈妈既反击了对方,也鼓励了自己的女儿,这可谓是一举两得。

懂得教育艺术的父母,就要随时回击来自外界的负面的影响,使孩子的正能量越聚越多,就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