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追梦
17535400000001

第1章 梦想在路灯闪烁的尽头——简评张儒学的长篇小说《追梦》

蒋作灿

作家张儒学连续出版了几部诗集与散文集之后,他的散文《泥土飘香》《腊月》等被选入《散文精选100篇》的多种选本,《枕月而眠》被选入学生读物《天下作品集》而成为全国几百所中学的考题。不久,其散文集《照亮我人生的那盏灯》作为中小学生读物进入了全国校园,这使得他声名鹊起,在文学圈内小有名气。

正当读者期盼着他的散文与诗歌新品问世之际,他却突然来了一个华丽的大转身,写起长篇小说来了,创作欲望与热情更加饱满,更加强烈,短短两年之间便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真把爱情当回事》与《偏西的太阳》。如今,第三部长篇小说《追梦》也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追梦》讲述了一个高考落第的农村青年,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成为一个县城里的诗人或作家,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的故事。现在青年励志发奋的小说很多,但以诗人或作家为自己的梦想而执着追寻的却是极少,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

长篇小说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青春之歌》,再到今天的《平凡的世界》,这些经典影响了许多青年人,有的甚至影响了一代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发人深省、拼搏向上,充满了正能量。尽管《追梦》在艺术上难于和这些经典作品匹敌,但同样可以启人哲思,催人奋进,因为它也是充满了正能量。《追梦》塑造了这样一个青年的形象:胸怀文学梦,命运却是那样多的不公,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坚定执着、勇往直前,终于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追梦》围绕着主人公文清为了追寻自己的文学梦,只身来到镇里而徐徐展开,故事的情节说不上惊险刺激,波澜壮阔,却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文清参与编辑的《科普开发》由于停办而失业,参与《大风文学报》的编辑工作,不久又被解聘,其间作过保安,当过工人,几起几落……最后,读完了电大,通过考试成了县文化馆的正式职工,在憧憬与向往中落下帷幕。

作者用诗歌的语言,散文的浪漫,雕琢着《追梦》的一字一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像一簇簇氤氲弥漫在字里行间,使小说的整体意境呈现出一种绰约之美。

在作者的笔下,以主人公文清为代表的一群生活在小县镇里的小人物们,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文清的执着,田菊花的虚荣,向燕的热情,谢兰的包容,李杰的惜才,组长的仗义……他们各自以自己不同的风姿,展现着自我,演绎着人生,追寻着梦想,憧憬着希望,最终汇聚成一条浪花奔涌的生活大江,一首气势磅礴的命运乐章。

《追梦》以主人公的拼搏为主线贯穿整个章节。在这主题与主线上始终依附着一种人间至爱——真情。这种真情在故事中既是朋友之间的友情、亲人之间的亲情、爱人之间的爱情,也是素无相识的普通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它是一种不求回报,甘于奉献的超越大爱。

整个故事始终弥漫在真情这种超越大爱的氛围里,是这部小说的特点之一。

例如:主人公文清在歌舞厅仗义保护小陈与歌舞厅老板争执。

尽管刘三娃与他有矛盾,曾经唆使人打了他,但是,当刘三娃被别人冤枉偷了汽油内燃机之时,他却毅然站出来为其作证。

李杰老师,一个爱才惜才、敬业正直的老编辑,是文清经历中的“贵人”,一直支持与鼓励文清的写作,多次解救文清于困境之中。

即使是因为爱虚荣、图享受而背叛了自己爱情的田菊花,后来也资助了4名贫困儿童的入学。

这种真爱的馨香在“进汽配厂”这一章节中最为浓烈。文清进汽配厂干的是重体力劳动,爱情的破碎,编辑工作的失去,是他最彷徨、最沮丧的日子。但以组长为首的工友们对他非常爱护,安排了“打平伙”,唱KTV等活动,文清因为不会唱歌而被组长“逼迫”朗诵了一首诗……工友们的真情温暖着文清,对他后来的突围与振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在当今社会中,确实有许多腐败,有许多阴暗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是阳光,是真善美,它们才是社会的主流,它们才是生活的主流。一部好作品,会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多一些真情的关爱、多一些真情的理解,可以使人温暖,可以使人振奋。正是因为如此,《追梦》将我们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真情展现给了读者,故事中大多数的人物都是善良快乐的形象,他们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即使有“刘三娃”、“检验”那样“有缺点”的人物,但他们也有真情所在,甚至包括背叛爱情的田菊花,同样有真情所在。否则就不会有后面刘三娃向文清的真诚道歉与田菊花资助贫困儿童入学的故事。

与作者的前两部小说相比,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更加凝重与娴熟,特别是更加注重了对次要人物的描写,短短的几百字,便勾描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以“小陈”这个流星式人物为例:

小陈是文清在得胜厂工作时同厂的职工,父亲早亡,与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与文清只有四次短暂的接触,前三次的描写极其简略,第一次小陈因为送母亲上医院而忘记戴厂牌使得二人相识;第二次文清被刘三娃唆使的人打了之后,小陈给文清以安慰;第三次在歌舞厅里共同回击老板的威逼利诱,这三次接触分别写出了小陈的三个特点:孝顺、善良、正直。重点是第四次的接触:文清找到喝得醉醺醺的小陈在几个男人的搀扶下走出歌舞厅之时,准备扶走小陈,遭到这几个男人的阻挠,小陈为了钱也不愿意跟他走,文清情急之下将自己刚领的工资给小陈,并气愤地扇了小陈一个耳光后转身离去。此时“小陈拿着钱,哭了一阵又笑,笑了一阵又哭。最后把钱扔得满地都是……东倒西歪走出歌舞厅的大门。然后,小陈对着大街上大声地喊了一声‘文清——’”。

仅仅400字的描写,把小陈的爱与恨,无奈与屈辱宣泄了出来,为了筹钱给母亲治病而不得不去当坐台小姐的少女形象跃然而出——而这个曾经是一个孝顺、善良、正直的少女。

区区几百字的描写,便将故事中一个流星式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说的结尾略略粗糙了些,以一句“一晃,三年就过去了”,就进入了尾声(最后一章),谢兰开起了服装店,文清拿到了电大文凭后通过考试成为县文化馆的正式职工,整个故事便结束了。这样的安排使读者感到有些突兀,如果中间作些铺垫,或对前途的憧憬作一些描写,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小说的结语颇耐人寻味。

故事的最后,文清与他的妻子谢兰一起在新房的小区内散步,文清问谢兰:在那路灯闪烁的尽头,映现着什么?谢兰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但文清深情地说他看见了:“我看见在那路灯闪烁的尽头,映现着我们的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当年怀着“做一个县城里的诗人或作家”梦想的农村少年文清,如今自己已经在城里安了家,又成了县文化馆的正式职工,“诗人或作家”的梦想正在向他招手,自己还要在这“路灯闪烁的尽头”生活下去,拼搏下去,回首往事,憧憬未来,浮想联翩……这样的结语可以使得读者在掩卷之余同样浮想联翩:

一个小人物的小梦想,是那样的平凡普通,微不足道,微小得仿佛如同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珠,广袤森林中的一株幼苗。然而,正是这无数充满梦想的小水珠,托起了中国梦这个汪洋大海,正是这无数充满梦想的小幼苗,挺起了中国梦这个广袤森林。

2015年3月20日

(蒋作灿,男,1951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讲师,作家、评论家,出版个人专著《三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