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年也是那么讨厌学习
什么是成熟?有人说,所谓的成熟,其实就是自己开始慢慢地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模样。哪有人愿意生下来就被学业成绩所束缚,我们当年也是一样,当年的我们也和你们现在一样讨厌学习。然而,矛盾却又可笑的是自己当年都那么的不喜欢学习,如今当了父母之后却不得不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你们努力学习上。也许有朝一日当你们成为了父母,身份的转化很有可能也会逼迫你们又会成为现在的我们。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要告诉你,我们当年也是不喜欢学习,甚至是讨厌学习。
当我们与你们这般大时,我们也是同样对自己的父母有着数不清的怨言,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父母对我们能够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尊重,我们也希望他们不要总是盯着我们的学习成绩。然而,等我们自己真正当上了父母后,却仿佛忘记了当初对父母的万般期待,患上“失忆症”的我们明明也曾如此的讨厌学习,如今却还是想尽办法逼着你们去喜欢学习。孩子请你理解我们父母,理解这个时候矛盾的我们。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父母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孩子转变为父母,身份的转变使得思维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换句话说,处于不同角色就会拥有不同的心态,理想化的处事方式是不现实的。我们的父母当年也会如同今天的我们一样,也是会向当初的我们施加压力:“我当年啊,就是因为自己学习不好,所以只能是现在的样子,没什么大的成就,工作上也不顺心”等。当然,也会有些学习成绩优秀的父母向孩子意气风发地回忆当年,但这毕竟是少数。
学习和青春并不矛盾。学习也是青春的一部分。哪能人人都是第一名,只要是成绩排名存在,总会有学习排名靠后的学生存在。所以,并不是人人都能得第一。努力考第一,努力拿奖学金是激励你们学习的动力,却不是唯一理由。
父母总是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总是给你们灌输各种各样的思想,比如不学习没出路啊。为了你们的学习,上各种课外补习班也是正常现象,不过你们现在报班的范围要大得多,比如奥数竞赛班、兴趣爱好班、课程强化班等等。处于这种被压迫状态下的你们肯定也是痛苦的,总觉得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太多,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总是觉得自己的父母永远不知道如何来体谅自己,永远都在学习上要求那么严格,总是用爱的名义要求你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进入青春叛逆期的你们开始顶撞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开始学会旷课逃学,开始不做作业。有些人更是过分,开始组织帮派打群架,这些都是很危险的暴力行为。试想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如果其中有人携带危险刀具,后果不堪设想。悲剧,在校园里屡见不鲜,叛逆反而成了你们资本,成了好多人无名的优越感。于是,有些人为了抵触学习开始走上这样的歧途,实在是令人痛心。
但是,当你们真正地离开校园时,最后悔的事情莫过于在学校期间没有好好学习,白白辜负了大好时光。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出来混的人迟早是要还的,当年自己不好好读书,就会导致以后的自己疯了似的拼命读书。这样的以后和将来是不是很悲惨?是的,书到用时方恨少,自己年轻时不珍惜,将来需要的时候就会格外地后悔。尤其是当你看到自己的同窗的成就,他们的生活让你无比羡慕,你开始自我反省,却发现对自己当初学习的不努力是如此后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你们的出生一直到你们长大成人,十几年的漫长时光里都是父母陪伴着你们一起走过。父母无疑是影响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你们的身上同时也能折射出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子。所以,当年那么讨厌学习的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极有可能会跟当初的自己一样厌恶学习,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小时候,我们也曾跟你们一样迷茫,一样对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讨厌学习,却对父母如此那般强迫自己的行为表示怀疑,正如现在的你们怀疑我们、进而怀疑我们对你们的爱。孩子,以后你就会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我们爱你,也相信成为父母后的你们能感同身受。到时候你们也会对自己的孩子感叹:当年我也是那么的讨厌学习。
学历还是有用的
孩子,你总是向我们抱怨,嫌父母思想太保守,总是把能顺利考上好大学作为孩子教育成功的重要参照。可是,要是你将来面临的社会真如你想的那样,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总会有用武之地的话,我们也愿意你能够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经常学习到深夜。
但是,社会有着你所不了解的残酷,你以为天公会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是这样被发现的人才其实只是少数。你向往韩寒式的成功,在你的理解之中,你觉得即使自己高中毕不了业,也依然可以成为向韩寒一样成功的人。你可能会用名牌大学大学生毕业之后卖猪肉的案例来反驳我们的大学教育理念。可是,韩寒这样的案例其实仅仅是个例,顶着名校毕业生光环的大学生选择卖猪肉为生也是极少数。谁也不能否认,如今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背景和教育体制之下,学历依然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作为成功的一块敲门砖。
讲到这里,你可能就会不服气了,我可以给你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已经工作几年的大型外企销售员想要跳槽到别家公司去,因为他不甘心仅仅在原来的公司里永远做一名普通的销售员。恰逢该外企的竞争对手招聘销售经理,他就信心满满地去了。他确实是有竞争力和优势的,不仅有着多年同行业的销售经验,而且对产品有着独特的见解,而他本人也是仪表堂堂、气质出众,更难得的是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
他前去应聘的公司询问相关情况,但却因为本次招聘要求的学历至少是本科,专科毕业的他连面试机会都没有获得,更不存在被录用的可能。你看,学历其实还是有用的,如果他能够达到本科毕业的最低线,其他方面的条件如此优秀的一个人,恐怕是能够很容易被录取的。正是因为学历不够资格,连HR的面都见不到,再优秀岂不是空谈?
孩子,你会发现在我们身边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尤其是到了大学生毕业的招聘季。你也会知道这个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人才数量逐渐增多,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导致许多用人单位转而开始设置各种门槛。
本科以上学历几乎已经开始成为许多公司的最低门槛,更有很多公司开始打出限“985、211”毕业生的要求,更有甚者会在招聘时出现“学历查三代”的情况。所谓的“学历查三代”就是指许多公司在对外招聘的时候不仅会限制你的最高学历是名校毕业,他们甚至会打出“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的要求。是的,这就是如今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与学历有关的问题。不要惊讶,你以后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实际现状,甚至比这些还要更加严重。
你可能会觉得所谓的学历其实不就是一张纸质证明,这又代表不了你的真实能力和水平,没有学历不代表没有能力。但这些用人单位为什么就偏偏看重这些不能起到什么实际作用的证书呢?其实,用人单位肯定也会知道学历不等同于能力,但是在无法仅凭面试表现就证明你能力的今天,学历就起到了很好的筛选作用。不是说任何一个本科生都会比专科生的实际能力强,但是我们会认为本科生学历阶层的整体水平会高于专科生。同理,研究生和博士生也是亦然。
一份相同的工作,本科生群体中超过80%的人能够轻松胜任,一半的专科学历群体能够胜任,而高中毕业生群体大约只有30%左右的人能够胜任。很明显,学历越高的群体胜任的轻松度越高。试想一下你就是公司的招聘人员,你会放弃相对比较靠谱的本科生,而去选择胜任风险极高的高中毕业生吗?所以,存在即合理,这个社会之所以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重视学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你可能又会说并不是能考上好的大学就是成功,你觉得父母对成功的定义未免太过于狭隘。可是连铜牌都拿不到的人又凭什么让别人相信你能拿到金牌呢?你连生活中花大量时间用来学习的功课都不能做好,又能做好其他什么事情?是的,我们对于成功的标准或许在你看来真的是太过于死板,可是这也是因为我们对这个社会了解的多了,比你知道哪种成功是更容易取得的,谁愿意拿自己孩子的前途,挑战风险极高的类似韩寒的那种成功?
但是,也正如你所认识的那样,学历并不是一切。很多年之前,耶鲁大学校庆邀请了“甲骨文”总裁埃里森,他曾经在面对全校师生时这样调侃过自己的母校:“身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无论是谁以为自己是成功者,其实在我看来你们这些人毫无疑问全都是失败者……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压根儿就没有踏入过大学一步;世界第四富,也就是我被耶鲁大学中途除名;我们所熟知的戴尔,也仅仅只接受过一年的大学教育。而比尔·盖茨的同学斯蒂夫·鲍尔默之所以会逊色于盖茨,也是因为他是在读了一年的研究生之后才恋恋不舍地退学。但是,在座的各位名校生也不要太沮丧,社会还是需要你们的,你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学习,最终能够赢得为我们这些人(退学者、未读大学者、被大学开除者)打工的机会。”是的,有学历不能代表拥有一切。
但是,每个人都不应该妄自菲薄,“这些人”在社会上是少数派,他们的天赋不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大部分人还是要选择受人雇佣。由此可见,文凭不能决定一切,却是起到了敲门砖的重要作用。每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是煞费心思,不知道你现在或者长大之后能不能理解我们的那份苦心。
关注分数,是为了关注未来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你们常常对身边的人抱怨教育考试制度的存在。每次被父母或者其他人问到考试分数的时候,总是显得格外的不耐烦。于是,本来好好的关心在你们眼里就被曲解成了我们家长的“唯分数论”和“分数至上”。没错,父母或许是有些过于关注你们的成绩和分数。我们之所以如此的关注你们的分数,其实更多的是想要关注你的未来。人云:“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知道你们在考试中最常考的都是些基础知识,如果你们的基础都打不好,又怎么能掌握好更深奥的知识呢?而分数恰恰是一个人基础打得好不好的最直观反映。
美好的未来往往都没有捷径可以到达,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分数和成绩的积累往往更能反映出你一点一滴的进步。如今的教育制度或许在你们的眼里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仅靠成绩单上的分数不能单纯地反映出你们的实际能力。那么,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怎样去选拔人才才能真正地做到公平?暂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通过统一的考试,根据分数来进行划分。教育改革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过程,放眼未来,社会评价你的能力还是主要借助于分数这把标尺,换句话来说目前所出现的以分取人、唯分择校的情况暂时还是不会有所改变。
不可否认,现有机制下我们家长是最关心分数的人群。但是,我们的格外关注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你以后肯定会面临着高考这道人生中的大门槛,而高考中的分数则决定了你将会上什么类型的学校。你的分数决定你上的学校类型是“985”还是“211”,是普通本科还是专科。而学校的类型又极有可能很大程度上与你们未来的工作机会和工作方式密切相关,工作又决定了未来你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所以说,分数关系着你的未来。
只有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那些人才能够升入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学校往往有着更加优良的教育资源。麦可思曾经对中国的高考分数做过调查研究,他们通过数据分析认为:高考分数越高的学生,未来的就业薪水则会越高。这项调查研究也从侧面验证了分数反映未来。
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过于关注你的分数,过于重视你的成绩是有道理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成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生活幸福?除此之外,分数也是衡量你们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因为分数很大程度上与你们目前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方式是否科学等方面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关注分数本身是有原因的。
或许我们在平时的交流中会忽视自己的用语问题,把分数总是挂在口头上,凡事都要唠叨几句。于是,你开始厌烦了我们问你:“快考试了吧?一定要好好复习呀,这次争取考XX分,要是考好了就有奖励。考不好的话,什么都甭想了……”这确实也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的言语往往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不仅不能激励你们进步,反而可能会给你们施加压力。更何况现在的你们,心理还是非常脆弱的,这也就在无形中给你们的心理造成了伤害。不知不觉中你们就开始厌烦了我们的唠叨,开始厌恶学习、讨厌考试,这与我们的初衷都是相违背的。
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关心你的分数?第一,我们关心的不仅仅只是这个分数,而是关心分数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学习能力水平。如果考试能够正常发挥出你们的原有水平,那么所得到的考试分数也能够反映出前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学习成绩的提高和高分的获得,不是一次考试就能考出来的,而是在于你们平时的学习积累。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分数自然就会高,由此看出,分数背后学习能力的提升才是我们关心的实质。
第二,我们不仅仅只是像你们以为的那样,只看到一个表面的分数,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上次分数与这次分数之间的对比。成绩退步了,必然有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希望能够和你一起分析原因,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如果分数提升了,我们更是欣慰,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再接再厉。
第三,分数能够反映出你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分数是衡量现阶段得你们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你们学习能力最为直观的反映。分数都无法提高,学习能力又怎么能提高?通俗来讲,学习能力强的那些人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人在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们现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通过考试分数,你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分数背后反映的就是你们某种程度上的能力,能力背后则更多地反映出你们的未来。关心孩子分数的家长,也一定是合格的父母。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尚不完善,功利化的教育风气一时难以改变,这不止是我们家长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学校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你们当然不是考试的机器,但是如今的教育体制却离不开考试;所以,我们才会如此地关注反映考试成绩好坏的分数,因为我们更想透过分数来关注你们的成长,分数不仅仅只是数字,关注分数也不只是因为我们家长功利,我们其实更想通过你的分数来认识你的能力,通过关心你的分数来关心你的未来。
分数不是你唯一的标签
每年的七月份是一年中最炙热的季节,尤其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也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一年一度最受父母和老师关注的高考成绩就会出来了。这个时候,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仅高考学生的家长,家里有学生的父母往往都会关注这个时候的高考分数线,再加上很多的媒体也会对高考分数进行大幅度的渲染,有些媒体开始热炒“状元”。于是,深受不良社会现状的影响,很多人开始在高分与好学生之间画上等号,而这个时候对于那些考试发挥欠佳,分数不高的学生来说是难熬的,这个时候的分数好像成为了学生这辈子命运的主宰。
你可能会觉得父母过于“唯分数论”,但是其实不然,在父母的眼里,分数并不是你唯一的标签。如今的社会毫无疑问是丰富多彩的,通往成功的道路自然也是千条万条,学习成绩是这个时候的你们最重要标签,却不是唯一的标签。这也就是说那些现在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并不一定将来会成才,而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会一事无成。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能力和品质,而非分数。
一千个人的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我们中国把分数标签牢牢贴在好学生身上不同,西方国家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要更加地全面。尤其是在欧洲国家,欧洲的教育工作者更喜欢根据孩子的特质把各种各样的标签贴在孩子的身上。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喜欢启发孩子自己喜欢什么工作,自己能够做什么类型的工作。这样,在未来进行工作方向选择时,这些孩子的工作选择往往会更适合自己。
与欧洲的教育理念相同,很多的美国父母也不会把标准化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他们的普遍认识是“分数说明不了什么”,并且在美国的学校里,那些成绩好分数高的孩子并不像在我们中国那样是深受欢迎的孩子,美国的教育往往更喜欢那些全面发展的孩子。
分数不是你们唯一的标签,所以你们也不要因为一时得了高分就沾沾自喜,更不要因为低分就萎靡不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只要是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心尽力的人就是人才。古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位不分高低贵贱,任何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岗位做得好也是人才。对于我们父母而言,学习好、分数高不是绝对要完成的人生目标,相反,如果过于看重这些虚无缥缈的分数反而会掩盖你们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只有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是你们成功的重要保证。考试分数只是对某一个阶段成绩的标准化反应,固此,我们更希望你们能够多方位立体化发展。
那些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考试分数不高长大之后有着突出成就的人当然是数不胜数,韩寒作为年轻人的偶像自然不必说,奥运冠军刘翔也是如此。小时候的刘翔在学习上其实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但长大后的他照样能为祖国争光。也许你将来并不能考上我们期望你能进入的名牌大学,但是说不定你却可以成功地创业,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或许你以后并不能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只能成为一名普通的白领或者是普通的技术人员,但是只要你肯努力,社会上就一定会有你的位置。
你们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不断地丰富自我的社会实践经验,更要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知识,为此,我们希望你们能够多去实践,多到处走走,到处看看。既要行万里路,又要读万卷书,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还要学会注意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你要知道,分数其实并不是我们父母判断你们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生道路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景等待你们去体验。父母对你们的欣赏是发自内心的,并且能够看到那些连你们自己都未必能够发现的闪光点。如果你能有个光鲜的分数,作为父母我们当然会高兴。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你们的身上却不止有分数这一项唯一的标签。
一个人的进步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这个进步当然不会都体现在分数和成绩上。除了学习,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领域等待你们去接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兴趣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如果你们向应试教育妥协,成为只看重学习成绩的孩子,势必会影响你们的全面发展。
“唯分数”这把尺子作为衡量学业的标准或许会在学校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然而,当你们真正跨入社会之后会发现,这把标尺很有可能会立马失去应有的作用。那些会考试、能拿高分的学生,当高分数的荣誉光环褪去之后,也不得不用更多的品质和能力来面对残酷的竞争现实。甚至有些人会发现自己除了成绩之外一无所有,现实落差更容易击垮的是那些“唯分数论”者。
无论什么时候,分数也只能被当作是考察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它也永远只能被当作一种手段。任何时候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地证明你是否学到了什么,也不能衡量你到底掌握了多少的知识,更无法去论证你的品格和能力到底如何。所以,分数并不是衡量你的唯一标准,也不是你身上的唯一标签。你们的品德修养,你们的善良爱心,你们的性情天赋,你们的爱好与性格都可以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
兴趣是你最好的老师
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把兴趣比作炸弹,他认为:“兴趣能把一个人的精力集中到一点,这个时候兴趣的力量好比炸弹,可以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事实上炸药的威力归根结底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兴趣对我们的影响力却是不可估量的。法布尔本人就因为自己对昆虫的强烈兴趣,能够一连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盯着昆虫观察。
兴趣是你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就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姚明是我们家喻户晓的篮球明星,他与篮球的故事可谓是兴趣发展成职业的最佳例子。姚明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并没有刻意要求他把职业篮球运动员当作自己将来一生的事业,他们只是希望年幼的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同每个传统的中国父母一样,他们更希望儿子走的是一条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的人生道路。但是姚明却发现自己是真的喜欢篮球,在兴趣的驱动之下,姚明也最终成为了专业的篮球运动员。
我们通常所指的兴趣一般是指能够对我们的个人发展产生积极的和带有明显倾向性、选择性的良好态度的情绪。我们每个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观察,并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探索。比如说,如果你喜欢足球,才会关注各项足球比赛,更会对足球明星如数家珍。如果你对美术有兴趣,那么你就会对各种各样的画展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愿意收藏、模仿不同风格类型的绘画作品。
当然,我们所说的兴趣并不是说仅仅对事物表面关注这么简单,真正的兴趣是能够让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的。我们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学习之余有一些其他的爱好,比如说音乐、绘画、舞蹈等。便根据你们一时的兴趣,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剥夺了你们周末的休息时间,你们难免会抱怨,觉得自己时间太过于紧张;但是在我们父母的观念里,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希望你们在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真正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那么,兴趣有什么作用呢?首先,从长远来看,兴趣能够为你们的人生、为你们的未来奠定基础。就比如说现阶段的你们,如果在学校学科中对数学感兴趣,那么这就能够激励你们学习数学知识,更能够建立起数学思维模式。其次,兴趣能够集中现阶段你的大部分精力。这就像工作一样,如果你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就会觉得工作时间度日如年,也很难在职场上有所建树。最后,兴趣能让你们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所以,适当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成就自己的未来。
怎样培养兴趣?首先,需要的是你要对某件积极的事情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并且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接触它。连好奇心都没有,那么兴趣就更谈不上了,好奇是兴趣的开端。其次,要让自己的爱好或者兴趣保持下去,要让自己不断地去接触、熟悉它,渐渐地让自己的兴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仅仅是在想起来的时候才去做那不叫兴趣,真正的兴趣应该是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除此之外,深入的研究也能够对培养我们的兴趣有所帮助,只有真正地去了解了,才能够有更全面的认识。正如不要惧怕困难,要有深入研究探索的勇气。
面包旅行的创始人彭韬曾经讲述过自己的创业历程,他曾经从事过旅游业,还从事过与电子有关的工作。大学时期出于兴趣爱好选修了计算机专业课程,后来业余闲暇时候就帮人编程。周围一起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朋友也是同样,大都是出于兴趣爱好的选择。兴趣是你们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做得很好。只有真正地去发现去寻找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才能发现自己的爱好。
学业上亦是如此,学习是最好的兴趣。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你的学习效率才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对某一学科或者对学习都提不起兴趣,那么即使是花费再多的时间恐怕也是事倍功半。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上不可能存在着全才,你不可能对学校开设的所以学科感兴趣。但是,一旦有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就一定要多学多看,通过学习兴趣获得学习乐趣,这样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如果你的学习成绩是在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外在压力下取得的,那么这样的成绩即使是再好,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学习上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处于被动局面的你们这个状态下的学习也是不快乐的,这样的你们也是谈不上快乐的,这也不是任何一个人希望看到的学习状态。如果你们因为外界重压被迫去求知这就剥夺了学习的快乐,苦学更容易让你们产生厌学情绪。
科学家早就通过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他现在所从事的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度提高,如果在这个时候进行学习或者工作就可以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以上;相反,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者学习丝毫提不起任何的兴趣,那么,相对应地,他的积极性必然就会很低,才能也只能发挥20%左右。所以,找到学习中的乐趣之后再去学习,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情愿、愁眉苦脸地学习了。
兴趣是你们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某件事有着热爱,有着执着,就会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时候你们的智力也会被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和提高。在学习上来说,对某一学科的浓厚兴趣能使你们的知识储备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是会充满热情。所以,兴趣是你最好的老师。有时候,兴趣甚至不仅仅只是你最好的老师,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正是因为有了兴趣和爱好,学习才能够产生内在的动力,让你们能够走向成功。
拥有一技之长,方能立足社会
任何人都要有一技之长,也就是专长,只有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如今高等教育开始逐渐地普及,但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却越来越成为常态。甚至有很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在毕业之后选择重新回学校就读,回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竞争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拥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当然,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强,无法与社会发展现状相匹配是出现的最大问题。多年的学校教育下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并不能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多少实用型的人才。于是,很多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回首的时候,却恍然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更缺乏立足社会的根本。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方能立足于社会。
当然,随着精英教育模式向普通教育的转变,我们的社会现状也与以前大不相同。如今的高学历已经不再是成功的绝对保证,相反,学历不太高却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容易快速立足于社会,闯出属于自己的天空。曾经有一项调查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都更倾向于雇佣那些有着专业技术的人才,这个比例大约会占到百分之六十几。而薪资调查水平也表明,技术所带来的薪资红利要远远高于学历带来的,并且高技术人才更能够受到公司和企业的赏识,职业发展要更有利。
那么,什么样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一技之长呢?一般来讲,那些比较实实在在的小范围内不会被替代的能力或者技术都可以被称为一技之长。当然,有些一技之长的学习成本确实是很高,比如说医生,一般要经过多年医学专业的系统学习才行,计算机软件和程序的研发、外国语言的学习等都属于高成本技术的范围,这些行业往往适合那些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才,并不会适合所有人都去学习。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一技之长都隶属于高精尖行业。高精尖行业是一技之长,但是普通行业掌握的好了也能被称得上是一技之长。不要小瞧任何一个普通的岗位,因为很多普通的职业也是需要专门技术的,比如说烹饪、理发等手艺活。只要是人,都要吃饱肚子,厨师这个行业就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有些厨师可能会选择到五星级酒店去掌勺,而有些人却又选择靠经营路边摊谋生。但是,不论是在哪里当厨师,他们都照样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曾经有一则故事简单直白地充分说明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有一位普通的母亲,因为唯一的女儿定居了美国,所以,早已步入中年的她也想要移民美国,于是她就到美国的移民局去申请绿卡。但是,周围的人却告诉她,你要做好漫长等待的准备,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申请了很多年。她却自信满满地告诉这些人,自己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了。果然,不到三个月,她就成功地申请到了绿卡。周围的人很好奇,就询问她:“明明你比我年龄还要大,财产也不如我多,语言交流程度也不如我,甚至申请的时间都比我晚,移民局为什么偏偏这么快就让你通过了呢?”
这位母亲笑眯眯地为大家解开了疑惑,她说因为我申报时填写了自己的“技术特长”。众人仍是不解,最终才知道她的技术特长原来就是我们传统的剪纸艺术,这个结果实在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原来,移民官在看了她的申请表之后,有询问过她这项特长,这位母亲更是现场给移民官展示了自己的剪纸手艺。栩栩如生的动物让移民官们大吃一惊,她的申请自然更是顺利通过。你看,这就是一技之长!它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技术的重要性短期内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姑且不论拥有一技之长后能够对国家作出多大的贡献,你只需要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身边,那些有一技特长的人是不是生活得都很快乐。为什么会快乐?因为但凡是那些能够对某些技能十分精通的人,也一定能从中获得乐趣。孔子都曾经说做人要“依于仁,游于艺”。当然,你要明白的是,孔子所说的艺并不是我们惯常所理解的艺术,而是技术、技艺。
从侧面来看,只有技术和特长才能让你在自己的工作中赢得别人的尊重,要想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胜,就要有看家本领。要不然,人家老板凭什么给你加薪,凭什么给你升职?职场中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只能永远地平庸下去,毫无疑问,平庸的人是在竞争中不占据优势,因为他们的可替代性太强。
人贵有一技之长,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通过自己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自己的特长,这当然是每个个体都希望看到的积极现象。不具备一技之长的人,是最容易被职场和社会淘汰出局的人。不管你从事的是哪个行业,你只要有了一技之长,最起码你就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如果你掌握的一技之长又恰好是这个社会所欠缺的,那么恭喜你,你无疑就成了社会竞争的佼佼者,因为你被代替的可能性比较小。
你可以不会高深的金融业,也可以不懂要求经验较多的管理业,你可以不擅长文学,你也可以不精通任何一门外语,甚至于你可以对新兴的电子行业和互联网的认知一片空白,甚至于你也不会什么烹饪和修理。但是,你不能什么都不会,你必须要有能够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这一技之长不用多么的复杂和高深,只要你能够胜任你的工作,你就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