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这山这水这人
17509100000030

第30章 杨树坡作证

引子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有的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他人;有的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有的人为获取幸福而不惜侵扰他人。而在席卷全国的绿色启蒙运动中,在宁夏六盘山区的黄土高坡上,却有着这样一个人,一个把自己交给自然、交给绿色的人。他就是彭阳县刘塬乡河沟村农民、共产党员李志远———一位严重伤残而又勇于正视自然的人。

大山记录了他的历史!

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你拄着拐杖,领着我沿着杨树坡艰难地行走,看你刚修好的带子田、鱼鳞坑和你刚植下的树苗,谈你的理想和今后的打算,临走时,你激动地说:“五年后,你再来看看。”

一晃五年了,我第二次来到这里时果然变了。这个曾经以只有两棵大杨树而得名的杨树坡,如今已有三坡两壕被你装点得一片绿荫,成为你英雄业绩的凭证。

李志远曾和众多的人一样,有过强健的身躯。那时,他曾有过无数的梦,他崇拜体育健将,想当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因此,在学校时,许多体育比赛项目的第一名都有他的名字。然而,贫穷未能使他如愿以偿,他过早地涉入社会,走向坎坷的人生。

1980年隆冬的一天,李志远正在帮助乡邻挖窑洞,突然,“轰隆”一声,塌陷的崖面一下掩埋了他。人们闻讯赶来,七手八脚把他从土中扒出来,送到离家25公里路的王洼卫生院。经过抢救,他的命保住了,但左小腿粉碎性骨折,右大腿严重骨折,先后7次手术,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塌方打断了李志远的腿,也打破了他诸多的梦想。

这年他才26岁。

他住了360天医院,流了360天的泪。12口之家,奶奶高龄,需要人养活,母亲患有心脏病,经常卧床不起,家中姊妹8个,老大已分居多年,他排行老二,最小的妹妹才5岁。为了治好李志远的腿,父亲把家里能变钱的东西全卖了,贷款、借款欠了三四千元。

李志远绝望了,他把心一横,让家里人抬回去,躺在一孔小窑洞里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1981年4月,李志远的父亲在放羊途中不慎掉下悬崖,从此也长期卧床不起。

李志远原来的对象,也宣告和他断绝关系。

想到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想到这个残破的家,想到自己残废的身体,他哭了。

两个年头过去了,李志远躺在床上不能动弹。

但最使他痛苦的莫过于奶奶天天替他接大小便。他真觉得活着是个累赘,快30岁的大小伙子了,往后这日子该咋过,难道就这样下去吗?

弟弟见他寂寞难熬,为他买了台收音机,他一边听,一边思索着未来。

1983年春,收音机里传来了中央关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使李志远想了许多许多……一代又一代地滥垦、滥伐、滥牧,使这里的天然林木荡然无存。人们既缺食物,又缺燃料,肚子喂不饱,只得再向土地逼索,使这里的水土流失日益加重。这里每人每年只打二三百斤粮食,却相当于每人每年造成30多吨的泥沙流失。没有燃料就去铲草皮,即使挖一平方米的草皮,也只能得五两草根,这便是黄土高原的不幸,更是历史的不幸。

他还想到了张海迪,一位高截位瘫痪者,竟然能够顽强地生存,刻苦自学,名扬天下,激励世人,自己为什么不能闯出一条路?

有一天,他坐在院前望着远处的几棵绿树寻思。这么大的山,却只长了那么几棵树,绿色太少了,自己现在不能干其他活计,何不试着植树造林呢?他作了一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决定。

连续几天,他让弟弟把他背到院旁的山坡上,观察地形、思虑着植树的事儿。

1983年的春天,对李志远来说,是个转折的年头。他向家人、向全村的父老乡亲正式宣布———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这一石破天惊的举动,把个千号人的河沟村闹了个沸沸扬扬。

人们怎能相信,一个折腿人,一个连大小便都要靠别人帮助的人,还能造林?

当李志远决定要干一番事业后,他在床板上再也坐不住了。每天,他让弟弟把他抱到院子里,把收音机挂到脖子上,伸直左腿,用左手抬起右腿,用右手撑住地面往前挪。有时两手撑在身后,把两条腿拖在地上往后倒。就这样,他学会了用手走路。

一天清晨,李志远乘家里人下地劳动,就把铁锨、镢头、树苗用绳子捆在一起,将绳子的另一头系在腰上,艰难地移动着双手,慢慢向前挪去。一双手支撑起沉重的身躯,拖着长长的树苗,拖着长长的工具,拖着他自己……“就是滚进了沟里,也比呆在家里强!”他嘀咕着。

来到院旁山坡边,然后依着斜坡坐稳,伸直两条腿,用镢头侧着身子挖,左边挖得够不着了,又挖右边,然后趴下,将挖下的土块垒高了,再垫上土,土垫高了,再垒土块,带子田就这样一块块地垒了起来。

回家时,腿朝坡下伸直,背朝坡上,坐着往上退。日复一日,一面山坡从上治到了下。一条条带子田、一道道坎子,给他坐着行走造成了困难。于是,让家里人送吃送喝坚持全天干,有时干得筋疲力尽,就靠在山坡上睡一觉,晚上回家时,实在退不上去了,就把三弟和四弟喊来抬。

有天傍晚,他坐着绕道从另一面山坡往上退,到了半山腰,忽然感觉一阵眩晕,眼前一黑,两手一松,从山坡上滚了下去,幸好被土坎挡住,要不就滚下了深沟。乡亲们把他背回家,母亲心疼地责怪他不要再这样任性,可到了第二天,李志远又拖着摔伤的右腿,拖上工具溜下了山坡。

仅有的几棵树苗栽完后,他又让弟弟卖掉鸡蛋,从王洼苗圃买回300多株杨树苗,自己一棵棵精心地栽植,新生活的征途就这样艰难地开始了。

这年,他虽栽的树不多,却修了近10亩带子田。

成功的尝试证明了他并没有彻底报废,然而,他明白,这次成功也将意味着自己在这里要修出上百条梯田,移动几千方土,挖上成千上万个鱼鳞坑,以及700米山路无数次曲折的往返。

1985年春,李志远的腿伤基本痊愈,在别人搀扶下,他学会了用拐杖走路。到了秋天,正当这片小树林绿意盎然,再现生机时,他却因拄着拐杖挖鱼鳞坑,不小心从山坡上滚了下去。第二次住进医院,做了第8次手术。

在医院里,一位经验丰富的骨科大夫望着他的腿犯愁了。因为李志远在修地时,把以前插在骨头中的髓内针闪折了,腿长弯了。唯一的手术办法就是用凿子、铁锤把骨头接茬打断,重新用钢板在骨头外面固定。

要做这样一次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李志远咬牙挺住了,他没有哼一声。手术大夫和在场的人被李志远的毅力惊呆了,他们从内心深处佩服这位山里汉子的钢铁意志。

在医院的三个多月里,大夫不止一次地叮咛李志远:“这次手术很勉强,要说成功,得等骨头茬子长住了,把固定骨头的钢板拿掉才能成功。所以,以后绝对不能干重体力活了。”

你讲到这里流泪了,你说这年是你不幸的一年。人住院不久,父亲就病故了,他老人家走完了艰辛的一生,临终前你没有见他最后一面,没有为他老人家守灵送葬,这在山里人看来是极大的不孝。

可是,冷清了多少年的河沟村,这年却热闹起来了,那是因为你的缘故。

这年,你已经植了4000多株树,绿化面积近20亩。你的事迹上了《中国青年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你“绿化祖国青年突击手”的称号。你获得了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

这年7月1日,你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6年4月,李志远为四弟成了婚,又出嫁了二妹。

第二年春天,李志远拄着拐杖走路比过去稳当多了,这更使他充满信心和希望。于是,他找到乡村领导,又承包了杨树坡左右两边60亩荒山。说来也怪,仅这一举,招来了个别人的嫉妒,有人告李志远乱开荒山种田、破坏植被等等,他们把刚学到的、还一知半解的新名词作为送给李志远的“礼帽”甩进了县、乡政府的大院。

嫉妒这玩意儿,有时真能给人带来要命的麻烦。然而,李志远这次却因祸得福。县上派畜牧科、草原站的领导和乡政府领导查看后,不但没有说李志远的错,反而鼓励他继续干下去。1989年春,县林业科送去4000多株杨树苗,县草原站送去30斤沙打旺草籽。10月份,县残疾人联合会又给他送去1000元钱,让他在乡街道办一个福利维修部。

世上本来没有平坦的道路,对于李志远更无捷径可循,虽说有志者事竟成,但成功却要顽强的进取和不懈的努力,这道理他虽然还没有深刻地体验过,但他却正在具体勤奋地实践着。

———在山区的小集市上,他放下双拐,坐在来去匆匆的行人脚下拣杏核、桃核,有人还以为他是个乞丐或者穷疯了,投来不屑的一瞥……———在那片孕育着青春与生命的林地里,人们经常看见有双拐杖在穿行,不论春夏秋冬,这块地里都有拐杖的痕迹。

他已记不清自己曾走过多少路,也数不清自己挖过多少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都是这样不停地劳作,在这块被自然魔力和人为践踏弄得支离破碎的土地上,用爱心去播种绿色,用黄土去创造生命。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今年你已经36岁了。这些年你精心设计的治山蓝图,在你漫山遍野的脚印里,一步步变成绿色的现实。我每次到来,都看到这片绿色在扩大和延伸。

记得我第一次到河沟村时,头顶烈日在山上转了一个多钟头,连个歇荫的地方都找不到,飞鸟罕至,尘土飞扬。如今,山林成荫、果树成片,漫步山中,但闻树上鸟鸣啁啾,林中空气湿润凉爽。从山下看去,整个山坡像是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一些林业工作者对我说,你在山上建立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高密度的立体生态系统,还有林、牧、农相结合和短、中、长效益相结合的综合的梯形经济结构,是一条科学治山的道路,是提高林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这次来,你显得那么高兴,因为你的成绩被肯定———一个残疾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验证。

在大型电视系列片《绿色长城》中,描写你的事迹与介绍你的治山经验的电视报告文学《绿色的奉献》,在东北、华北、西北十三省(市)播放。

你屈指算了一下,70多亩林地里,有杨、柳、沙柳、榆、杏、山桃、苹果、梨、核桃、枣、海红、李子、桃、花椒等23种树,还有沙打旺、草木樨、紫花苜蓿、红豆草等饲草。在你家门前,光沙打旺就垛了高高一个草码子,牲畜过冬有了保障,猪饲料也不发愁。几年来,你共植树3.6万多株,其中杏树就有5500多株。1988年你卖了500根把子椽,收入2500元;去年到今年,杏子收入200多元;还有1.6万多株杨树,10年后可收入两三万元;5年后,经济林每年至少也将收入500多元。

你还告诉我,现在你家剩下9口人了,四弟和四弟媳妇是家里两个主要劳力,五弟去年县上联系到青海搞副业,每月挣200来元,三妹今年15岁了,已在初中就读。家里如今吃穿不用发愁,老人们的养老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你还动员四弟让媳妇在生够胎次后采取了节育措施,你说,是为了这个家,更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家。

去年到今年,你还拄着拐杖修农田,地埂比谁都打得高、修得直,地比谁都整得平,任务比谁都完成得多。就拿1990年来说,你家只有2.7亩的任务,你却完成了3.5亩。县委副书记马志雄下乡检查工作时,发现了你这惊人的壮举,他要求乡上组织村队干部和群众去参观你的杰作,学习你可歌可泣的顽强精神。

采访结束了,临别时,李志远又告诉我一个喜讯:他在刘塬乡的街面上盖了两间房,准备补鞋和搞修理。我明白他又要迎接新的挑战了,拖着他的拐杖,带着他的梦,带着黄土高坡的希望。

原载1991年宁夏《共产党人》第5期。

(1995年9月,获新华社《农村大世界》杂志社、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农村宣传研究会、中国农村信息社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三等奖,并被《中华大地之光》一书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