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推进到1983年10月,彭阳县诞生了,从此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彭阳县24万回汉人民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播种希望,走过了艰难的20个春秋,创造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积累了丰富的“彭阳经验”。
一
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彭阳的各项建设事业之所以能战胜困难,取得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导,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上级党政组织的关怀,得益于全县人民负重拼搏和苦干实干,更得益于一条符合彭阳实际的、循序渐进的战略发展思路。
建县初按照中央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方针和3年停止破坏、5年解决温饱、10年、20年改变面貌的目标,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县委、政府立足县情,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区域特点,科学决策,于1984年提出了六种、七养、十加工的战略构想,经过几年实践总结,又于1988年进行补充完善,提出了“三个五”的经济发展战略。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县委、政府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在1992年底召开的县委三届二次全委会上确定了全县经济发展的“百字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全县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努力,创造了彭阳精神和彭阳经验,在彭阳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党的十五大以后,县委、政府围绕如何弘扬彭阳精神,找差距、理思路、定措施、促发展,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于1998年底,在县委四届四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今后工作应实现的五个突破和两个提高。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2001年春,第五任县委书记叶旭,第六任县长胡瑞峰带领县委、政府一班人,立足历届县委、政府的工作基础,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工作思路,在县委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上提出了实施六大战略、突出五个重点、强化三个建设、实现一个目标的“六五三一”基本工作思路。六大战略是实施开发带动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生态建设战略、城镇化辐射战略、科技兴县战略和持续发展战略。五个重点是以农田、水利、生态、道路和城镇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林果、畜牧、烟叶、药材、菌草、蔬菜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化;以建材、化工、矿泉饮料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非公有制经济;以商贸流通、饮食服务和劳务输出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以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工农业实用新技术为重点的技术成果引进推广和人才队伍培养。三个建设是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一个目标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稳定解决群众温饱,部分农户进入小康。不久,又制定了“生态立县、特色富县、科技兴县、工业强县、依法治县”的20字建县方针。把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浓缩在这20个字上;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在主攻特色型种植业、致富型畜牧业、生态型林草业、增值型加工业、增收型劳务业、带动型流通业上;把工作重点由过去只重视基础建设,就温饱抓农业,转移到抓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突出发展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的路子上来。从此彭阳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据统计,2002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0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2.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023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3元,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比建县初增长了几十倍。1998年底,如期实现了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
二
彭阳20年是农业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全县人民苦干实干、改变山河面貌的20年。农田建设以消灭坡耕地、再造吃饭田为口号,抓住三西建设专项资金和4071项目,以及以工代赈资金机遇,坚持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实现两个稳定解决的基础,围绕到20世纪末,实现全县人均三亩标准示范田的目标,采取长年修与突击会战相结合,人修与机修相结合的办法,先后购进推土机140台投入农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的要求,高标准测设、高质量施工、严格验收,涌现出了一批像黑窖滩、寨子湾等以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和姚岔流域万亩农田样板工程。1993年以来,全县平均每年人机修高标准农田以6万亩的速度增加。目前,累计新修高标准基本农田90.9万亩,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均3亩标准农田的目标。
水利水保工作坚持新老并重,大小结合,山川兼顾,灌溉、水保、人畜引水相结合的原则,新建了槐沟、周庄、白岭水库,加固维修了常沟、柴沟等水库,新建固定扬水站19座,初步形成了防洪灌溉、水保等多功能水利体系,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全县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夯实了基础。到2002年底,共建成中小型水库32座,打机井123眼,打土圆井和水窖5.28万眼,使灌溉面积由建县初的2.8万亩增加到现在的7.88万亩。建成了草庙等48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19个乡镇的8.3万人和10万头牲畜羊只的饮水困难,治理小流域78条133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2.7%,使长年侵蚀模数由建县初7700吨/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5600吨/平方公里。
电力事业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采取国家投资、群众集资投劳相结合的办法,共建成35千伏变电所5座,架设高压线路864公里,低压线路2532.7公里,配变412台,分别于1989年、1995年实现了乡乡通电和村村通电工程。到目前,通电自然村达1002个,通电率达92%。
公路建设紧紧抓住党和国家以工代赈的有利机遇,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等级公路由建县初的314公里发展到现在的589公里,其中滓油路265公里,沙砾路377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2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达1232.7公里,接通了断头路,打通了闭塞区,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有便道,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火车站为窗口,横穿东西,纵贯南北,辐射乡、村、队的公路网络。
城镇建设以增强综合功能和集聚效应为目标,加大了县城改造力度,提升了县城品位,提高了城镇化水平,提升了生态园林的特色。近两年,筹措资金1.3亿多元,实施了2.9公里的兴彭大道的改造工程,供排水、供热工程和5.4万平方米的海巴住宅小区工程以及栖凤山和县城街道为主的绿化美化工程。争取200万元项目资金,启动了古城镇、王洼镇等集镇建设;筹集3200万元新建了商贸中心、工业园区、三产业园区和农民住宅区,使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
彭阳20年是县域经济得到综合开发的20年,尤其是林果、畜牧、烟叶、菌草、蔬菜等特色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林业建设按照山顶沙棘、柠条、山桃戴帽,山顶“两杏”缠腰,房前屋后广种核桃、花椒,杨柳椿槐进沟下滩上路道,河谷川道规模发展苹果梨桃,土石山区封造结合、针阔混交的多树种、多功能的生态经济型林业新格局、新思路。完成了挂马沟17万亩针叶林基地建设,实现了红茹河流域10万亩农田和50条700公里县乡村道路的林网化。目前,全县森林累计面积达到146万亩,林木覆盖率也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现在的15.6%。果品生产坚持生态、经济、市场效益并重的原则,先后在红茹河流域和北部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发展以“两杏”为主的经济林39.6万亩。使全县果品年产量达到1400万公斤,总收入超过1300万元,林果业受益农户达到80%。同时,建成以加工果品为龙头的生产厂家2个,产品远销区内外10多个大中城市。
畜牧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在红茹河流域重点发展养牛、养猪,北部山区突出牛羊、小家禽。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沟口韩寺为中心的生猪育肥基地,古城高庄为中心的秸秆养牛和绒山羊生产基地,崾岘陡坡瘦肉仔猪生产基地。交岔、罗洼等肉羊繁育基地。累计发展示范户16240户。到去年底,全县畜牧总产值达到930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3%,人均牧业收入263元,同1983年相比增长15倍、11%和14%。
烤烟生产走以“公司+农户”的模式。1988年试种成功以后,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形成了以红茹河流域中下游为中心,向北部山区辐射的生产区域。到2002年累计种植烤烟8.5万亩,农民收入3000万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为县财政增收近千万元。并于1994年投资138万元,建成年生产近10万吨的烟叶复烤车间,使烟叶实现了增值增效。
药材生产在彭阳县历史悠久,建县后这一优势产业得以发展,目前部分农户靠种药材摆脱了贫困,有的已走向富裕。
以蘑菇生产为主的菌草产业自引进技术开发以来,已显示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初步形成彭阳县一项新型的特色产业。目前,已发展面积23万平方米,成为宁夏菌草生产规模最大的县。
蔬菜种植坚持品种、花样和季节供应并重,重点抓了城镇郊区的温棚、小拱棚、地膜种植和山塬区大路菜生产,种植面积总产量分别比建县初增长了十几倍。其中红河辣椒、孟塬的黄花菜已形成规模,并且打出了品牌。
四
彭阳20年,是地方工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的20年,经过20年的摸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了工业经济,使全县工业生产能力由单一的原煤生产、小农机制造和简单的农机修理,发展到煤炭开采、粮油加工、果品加工、石料加工、矿泉水开发、机械制造、化工生产、建筑材料、印花、纺织等20多个门类。特别是近几年,新一届县委、政府坚持“以农带工,以工促农、农工结合”的方针,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技术改造、争取新上项目,有效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以搞活流通促三产,在完成国有商业流通企业改革的基础上,对城关粮油市场,草庙、王洼、古城、新集五个重点骨干市场,小园子、麻子沟圈两个边贸市场等23个乡村集镇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加快了商贸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活跃了市场,搞活了流通,使第三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2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达到2亿元,被评为全区经贸先进县。
五
彭阳20年,是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20年。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为关键,以农村和国有企业为重点,先后开展了农村后进党支部整顿、机关作风纪律整顿、党员双学和县级“三讲”教育、乡镇、部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等工作,全面加强了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增加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党员干部的素质明显好转。目前,全县156个农村党支部,基本达到“五个好”的142个,占86.8%,19个乡镇党委基本达到“六个好”的17个,占90%,80%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县属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实现了“四有”“三个好”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四有新人”、树立新风、弘扬正气、净化社会环境为目标,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软件硬抓,虚功实做。目前,全县共涌现出区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村20个,县级105个,“五好家庭”269户,十星级文明户2120户,同时加强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文化阵地建设。一个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风尚在全县形成。
原载2003年9月24日《宁夏日报》第8版,
获2003年度宁夏新闻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