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跨越之路
17480300000004

第4章 富有宁夏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2002年6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在银川召开。这次大会是宁夏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大会产生的自治区第九届党委领导集体以更加宽阔的眼界、更加开放的胸襟重新审视区情,把加快发展确定为宁夏各项工作的主题。大会跳出宁夏看宁夏,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第一次把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确定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使我们挣脱了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意识的羁绊,描绘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掀开了宁夏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一、波澜壮阔的岁月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使宁夏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经济总量有了较大提升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结构明显优化,效益显著提升。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9亿元,与2002年相比,年均递增12%。财政总收入由44.4亿元增加到144.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6.5亿元增加到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6%和24.8%。财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了由“吃饭型”向“建设型”的转变。2007年工业增加值380亿元,比2002年增长2.15倍,年均增长1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0亿元,比2002年增长6.6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4%提高到2007年的5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具规模,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扩大、效益明显,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突破口。现代服务业正在崛起,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2亿元,增长1.1倍。金融、物流和旅游业正在成为宁夏经济新的增长亮点。

(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立起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学校布局得到优化,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两基”攻坚提前一年实现,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得以加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加快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建设创新型宁夏,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1.4%和93.5%,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得到丰富。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90%;实施药品招标“三统一”,招标药品价格下降40%左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下降到10‰以下。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实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和湿地保护,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由8.4%提高到9.8%,成为全国第一个“人逼沙退”的省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治沙示范区(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十五”期间,在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以两位数递增的情况下,废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大幅下降,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环境质量逐年改善。黄河干流宁夏段水体质量由“九五”末的五类、劣五类提升到三类,综合污染指数下降30%左右。2005年,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九五”末下降21.0%,年均递减3.5%,国家重点考核城市银川、石嘴山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占总天数的比重分别达到88.2%和75.1%,比“九五”末分别提高24.2和26.1个百分点。

(三)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中,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108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80元,与2002年比,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0.7%。五年间,城镇新增就业24.9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3次调高最低工资标准,4次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市低保标准。44万城乡特困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全面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农村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就业援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485万平方米,采煤沉陷区和资源枯竭矿区困难职工迁居工程进展顺利。塞上农民新居、危窑危房改造加快实施,13.3万农户住上新房。农村31.2万人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就业培训和转移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劳务输出开始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2007年输出劳务76万人次,创收36亿元,相当于地方一般财政收入的45%。生态移民工作深入开展,绝对贫困人口由29.7万减少到5万左右。

(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9亿元,建成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能力办的大事。宁东羊场湾煤矿、灵武电厂等现代化矿井和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相继建成,2007年煤炭产能和电力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000万吨、800万千瓦“。三纵六横”骨干路网形成,京藏、银青、银福高速公路宁夏段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实现了所有县(市、区)1小时内上高速公路、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实现了户户通电和村村通电话。太中银铁路、固原六盘山机场和中卫香山机场开工建设,银川河东机场改扩建如期完成。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并网发电,扶贫扬黄灌溉一期、河西总排干上段等工程投入使用。以银川为中心、地级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和绿化面积扩大一倍以上,全区城市化率由2001年33.3%提高到2007年的45%,位居西部第三。银川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辐射带动力日益增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相发展,12个市县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亿元,3个县级市进入西部百强。

二、殚精竭虑谋划科学发展大计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后,自治区党委新一届领导集体抓住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一项一项专题研究,一件一件具体落实,形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

(一)现代农业打开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但农业基础薄弱、效益偏低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一直是宁夏亟待破解的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大会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畜牧水产业比重、农产品加工业比重,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着力培育优势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突出发展畜牧业,加强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把乳品、清真牛羊肉、枸杞、葡萄、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广泛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快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2年11月,自治区党委九届三次全委会就落实第九次党代会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决策进行了具体部署。

针对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2003年12月,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全委会提出根据灌区、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在引黄灌区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扶持牛奶、枸杞、清真牛羊肉、葡萄酒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南部山区加大退耕还林(草)力度,实施10万贫困户养羊工程,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在中部干旱带实施围栏封育,搞好干旱半干旱草原建设,促进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协调发展。

2006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并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十个方面对宁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一是通过加大粮食直补力度,完善生态建设补偿制度,建立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形成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长效机制。二是通过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水平、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是通过稳定粮食生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是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加强农村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通过贯彻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建立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推进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六是通过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七是通过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统筹推进粮食、林业、农林牧场、兽医、供销等各项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八是通过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九是通过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实施农民新居工程、开展村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是通过加强领导,综合考核、分类指导,抓好试点、健全机制,形成合力,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10月,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把农业结构调“优”。要求围绕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加快银川、吴忠奶牛产业带、灌区清真牛羊肉产业带、沿河生态高效淡水鱼产业带、盐灵同海滩羊产业带和环六盘山草畜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进枸杞、马铃薯、硒砂瓜、葡萄、长红枣、中药材和优质水稻、小麦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007年6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在总结前5年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奋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尊重农民意愿两大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动员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四个方面作了具体部署。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无论在工作指导、产业布局上,还是在政策措施上都有许多重大创新和突破:首次提出按川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分类指导的思路,使工作措施更加贴近实际;首次提出并规划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带,把引导产业聚集和突出产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特色和规模结合的新思路;首次提出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工程,并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使现代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另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及征地、林权、水权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农村建设的视野从单一抓生产扩展到抓农村市场体系、金融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标准体系建设,扩展到抓农村社会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工业强区迈出坚实步伐

新中国成立前,宁夏基本没有现代工业。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在中央的关怀和兄弟省区支援下,宁夏工业化开始起步,并依托煤炭资源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宁夏工业在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危机,主要是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以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产品为主,受资源环境制约大,市场竞争力弱。

针对这一状况,2002年6月,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奋斗目标。同年11月,自治区党委九届三次全会对加快工业发展提出四条指导性意见。一是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千方百计增加技改投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高起点、高标准的技术改造,努力把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防治污染,减少浪费,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综合效益。四是坚持市场引导、项目带动、政策推动,整合工业经济资源,努力办好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业上规模上水平。

2003年2月,自治区召开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第九次党代会和九届三次全委会精神,对加快我区工业化进程作出具体部署。会议提出,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石化、煤炭、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医药、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普遍进行一轮较高水平的技术改造,大幅提升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千方百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中精力抓好煤炭间接液化,钽、铌、铍和镁铝合金等新材料,走机电一体化之路,发展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具有带动作用的先导产业。加大整合力度,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改制和改造等多种形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强扶持,做大做强能源、重化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医药、造纸、羊绒、奶制品等优势骨干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思想,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打造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从整体上提升宁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组织得力人员和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储备一批新项目、好项目。

2003年7月,自治区政府召开第11次常务工作会议,研究通过了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与建设纲要》。按照规划,到2020年,将形成煤炭生产能力1.3亿吨/年,电力装机容量2650万千瓦,年产煤炭间接液化产品1000万吨,年产煤基二甲醚200万吨和煤制甲醇170万吨。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作为“1号工程”,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进程。

2007年6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在总结前五年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重申,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依托宁夏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二是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三是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会议要求,又好又快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大型煤矿、重点电厂和煤化工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搞好深加工,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使其成为宁夏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抓工业的力度前所未有。在工作指导上,旗帜鲜明地把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为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首次把“工业强区”提到了总体战略的高度,彻底冲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桎梏,为宁夏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在工作部署上一环扣一环进行安排,一件接一件抓好落实,扎扎实实向前推进。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一是抓技术改造,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普遍进行一轮技术改造,在五六年时间里使能源、化工、冶金等传统高载能产业的工艺技术水平、能耗物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抓科技创新,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上有所作为,数控机床、钽铌铍冶炼与加工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抓大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了宁东(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和新材料基地,整合各类工业园区,引导产业聚集,形成了重点突破、整体跟进的发展态势。四是抓大企业培育,通过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青铜峡铝厂、美利纸业等骨干企业在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上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启元药业在盐酸四环素、红霉素等单项品种上博得了“单项冠军”的桂冠。五是抓项目落实,层层抓项目、层层抓落实,把各项发展决策具体落实到项目上。六是抓产业配套,以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上下游企业集中发展,工业园区出现了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势头。七是抓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循环经济得到发展,单位GDP能耗、物耗指标逐年下降。

(三)城市化战略不断充实完善

宁夏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长期以来乡村社会居于主体地位。落后地区要不要加快城市化步伐?如何加快城市化步伐?在宁夏是争论已久的话题。进入新世纪,宁夏的决策层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越是落后地区,越要加快城市化步伐,越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2002年9月,自治区党委九届二次全会专题研究有关城市化的问题。会议提出,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紧密结合,按照适度超前、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梯度推进的方针,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集中力量把银川市做大做强做美,积极发展地区性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县城,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开创城市化发展的新局面。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区基本形成“一核三级”、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良、风格突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宁夏特色的城市体系。会议对推进城市化进程作出具体部署:一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加快城市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根据我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等条件,大力调整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二是着眼长远发展,科学制定规划。城市化规划要讲求科学性、讲求系统性,适度超前;讲求协调性,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讲求权威性,突出规划的核心作用。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功能。本着高效和节约的原则,按照适度超前和分步实施的方针推进,着重抓好道路、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和污染治理工作。四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城市发展机制。五是加快体制转换,加强城市管理。在城市管理上,要重点实现从突击性管理向经常性管理转变,提高管理的长期效果;从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从制约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实现管理重心由上向下的转变。六是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根据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新形势,自治区党委审时度势,在九届十二次全会上初步提出了建设沿黄城市群的战略构想。经过酝酿,九届十四次全委会正式提出,要把以银川为中心,以石嘴山、吴忠、中卫的市区和灵武、贺兰、永宁、平罗、青铜峡、中宁等县市为基础的沿黄城市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快发展,努力构筑起沿黄河、沿“包兰”和“太中银”铁路的工业走廊和产业发展带,引领我区经济快速发展。

根据自治区党委指示,2006年12月,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自治区发改委、建设厅组织召开了加快沿黄城市带发展理论研讨会,从区域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条件、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与定位、发展模式选择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为我区沿黄城市带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这次研讨会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实际上成为自治区加快沿黄城市带发展的动员会。

2007年6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重申了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的战略决策。

为了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快发展沿黄城市带的战略决策,2008年1月,王正伟主席在向自治区十届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作了专门部署,要求沿黄城市带建设力求做到“六个一体化”,即:规划编制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市政服务一体化,通过这种“同城化”的持续推进,使宁夏沿黄城市带成为“呼—包—银—兰”经济带的重要一极。

过去几年,宁夏不仅在思想上解决了欠发达地区要不要推进城市化,如何推进城市化的问题,而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化发展思路,首次提出实施“大银川”战略,即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把银川的发展腹地拓展到宁夏全境及周边毗邻地区。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了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这是宁夏区域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意义重大的突破。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带领下,经过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树立起“小省也能干大事”的雄心壮志,形成了正气、创业、和谐的良好氛围,干成了许多过去不敢想、不敢干的大事,书写了不甘落后、不甘贫穷的英雄诗篇,彻底破除了“小富即安”等保守落后的观念,积累了支撑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为宁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回顾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历程,追寻六百万回汉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创新局的足迹,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启迪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奋斗创新中凝聚宁夏特色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回汉各族群众,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于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宁夏区情的认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中央精神和宁夏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宁夏实际,具有宁夏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以思想大解放引领科学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的解放程度与开放程度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路径,也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展质量。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打不开新的视野,就制定不出超前的战略,就拿不出新的发展措施,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发展思路的每一次丰富与完善,都是思想进一步解放的结果;而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是对自我的超越。解放思想是贯穿宁夏大发展始终的一条红线。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坚持以思想大解放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先后在全区开展了几次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大讨论,通过思想解放拓宽思路,凝聚共识,振奋人心,鼓足干劲,促进发展。

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前夕,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深入农村、厂矿、学校,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体察民意,掌握实情,重新审视区情,为第九次党代会作出科学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2002年4月,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区开展“学、查、改”活动,拉开了宁夏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序幕。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先进,查不足,改作风”,冲破宁夏广大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保守思想和陈旧观念,进一步转换发展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思想视野。在“学、查、改”活动中,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对照检查,查找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查找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与紧迫感。通过“学、查、改”活动,全区上下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对于欠发达的宁夏来说,“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没发展更困难”,加快发展是第一位的,加快发展是解决宁夏所有问题的基础。

针对我区存在的行政效率不高,个别单位行风不正等问题,2002年8月,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区开展一场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这次活动围绕如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宁夏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建立了行风评议制度。通过讨论,各地各部门就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并针对行风评议中查摆出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通过讨论,批评了少数干部面对困难畏难发愁、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纠正了部分干部认为宁夏基础差、底子薄,区位上无优势,发展无出路的错误认识;向全体干部提出了要千方百计为人民干事创业的要求,在全区干部群众中树立起“小省区也能办大事”的雄心壮志。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面对中央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自治区党委立足于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在进一步深化对区情、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要“跳出宁夏看宁夏,站在全国看宁夏”。即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上明确宁夏的发展定位,在与发达地区的对比中查找宁夏的发展差距,从而寻求宁夏的发展方向,开拓宁夏新的发展空间“。跳出宁夏看宁夏,站在全国看宁夏”,在使宁夏人看到差距、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把宁夏人推到了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宽广的眼界、更恢弘的气魄谋划科学发展。近年宁夏党委政府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无不体现了“跳出宁夏”、“站在全国”的大气魄。比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建设“大银川”,加快沿黄城市带发展,其出发点不仅是要办好银川的事,而且要通过银川的率先发展带动全宁夏的发展;银川发展的腹地也不再局限于本身的行政区域,而是扩展到宁夏全境,扩展到周边毗邻的陕甘蒙地区。举全区之力又好又快地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既是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跳出宁夏”、“站在全国”,也使宁夏争取到了中央更多的政策扶持。

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不搞无谓的争论,是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在解放思想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在银川城市主要道路建设中,在恢复宁夏平原生态湿地等工作中,都曾遇到过这样那样的的议论。有人质疑,仅有几十万人口的银川市有没有必要修建“八车道”?在干旱少雨的大西北有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水资源用在生态景观建设上?面对各种不解和议论,自治区党委采取了不争论,顶着压力抓紧时间把事情做好,最后让实践说话的态度。几年过去了,昔日饱受争议的“八车道”已成为银川市的一大亮点,不仅没有浪费,有的地段还出现了塞车现象;昔日脏乱的排水沟被改造成了风光旖旎的爱伊河,昔日的盐碱滩、臭水坑变成了波光浩渺的星海湖。回首往事,人们在由衷赞佩决策者的远见卓识的同时,也悟出一个道理:看准了的事,就要抓住机遇紧张快干,干出成效。不让空泛的议论浪费时间,耽误发展;不让无谓的争论搅黄事业,搅散人心。不争论,实质上就是让实践说话,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经过几轮思想解放热潮的洗礼,使宁夏广大干部群众既看到了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又看到了发展的机遇,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信心;还开启了宁夏谋划发展的新视野、新思路,想前人所未想,为前人所未为,在开拓进取中干事创业,在改革创新中促进发展在宁夏渐成风气。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人不仅看事的眼界广了,谋事的胆气壮了,干事的底气足了,而且始终保持着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始终保持着求真务实、紧张快干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着不甘落后、“小省区能办大事”的豪迈激情,始终保持着自我加压、争创一流的旺盛斗志,“跳起来摘桃子”成为宁夏人精神状态的最形象比喻。

(二)以统筹的理念谋划科学发展

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在抓改革促发展的过程中,处处体现了统筹的理念。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从我区各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实际出发,将全区划分为川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经济区域,实行分类指导,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通过减少农民使农民富裕起来。同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加强生态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同时大力实施生态移民,缓解生态压力;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设置了远高于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行业准入门槛,制定了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引导高耗能产业健康发展。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在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努力把“蛋糕”做大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和社会保障投入,大力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的改革创新,努力把“蛋糕”分好,保证广大群众能够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以改革创新促进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把中央精神与宁夏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转化为有宁夏特色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种能量倍增的聚变效应,产生了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比如,中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后,自治区党委从宁夏实际出发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将首府银川市确立为辐射宁夏全境以及周边毗邻地区10万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跳出宁夏”谋发展,使城市化的前景豁然开朗。在推进改革创新中,坚持把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与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互相激荡、互相促进,创造出一大批走向全国的新鲜经验。“宁夏创造”既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向外界展示了宁夏的新形象。宁夏创造的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涉农补贴“一卡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水权转换、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人事编制实名制管理、药品招标“三统一”、邮政服务“三农”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十多项先进经验,引起了全国注目,被国家及有关部门在全国推广。

(四)以大手笔推动科学发展

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突破,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在经济建设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谋大事、干大事,干成了一大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事。一是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城市规划和建设向国内先进水平看齐,不仅着眼于满足当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到20年、50年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了一大批20年不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拉开了银川的城市框架,其他城市也面貌一新。二是按照“要上就上最大的,要干就干最好的”思路筹划工业发展。通过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使工业逐步走上了规模适度、技术先进的发展道路。2003年开工建设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宁夏经济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今后12年,宁东将建成亿吨级煤炭基地;形成煤制油、煤基烯烃、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等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1350万吨,建成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建成总装机容量2630万千瓦的电力基地。宁东基地开工建设以来,仅2007年实际完成投资142亿元,超过前50年宁夏煤炭工业投资的总和。宁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宁夏之最,甚至中国之最:单井产量千万吨级的羊场湾煤矿是目前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矿井之一,按常规建设需要8年以上的时间。而在宁东,从开工建设到建成投产仅用25个月,创造了新时期的“宁东速度”。近年来,宁夏在传统产业改造上,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青铜峡铝业集团通过几轮技改扩建,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厂产能位居全国第一;东方钽业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在钽铌铍生产技术和产量上稳居全球三强;启元药业在盐酸四环素、红霉素原料药生产上,占有全球60%以上的份额……三是推动现代农业上规模、上档次。宁夏有许多特色鲜明的农副产品,但长期以来这些特色产品分散经营,无生产标准,也没有形成规模,好东西一直卖不出好价钱。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全力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规划建设了枸杞、奶牛、酿酒葡萄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带,较好地实现了特色与规模的结合。2007年,仅有600万人口的宁夏,作出了建设一百万亩设施农业、实施“六个百万亩”(贺兰山东麓百万亩庄园式生态公园,中部干旱带百万亩枣树生态经济林带,毛乌素沙地百万亩防风固沙林带,六盘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灌区百万亩特色经济林,灌区百万亩黄河湿地恢复防护林)生态林业工程的决策,为宁夏农业经济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以大手笔推动大发展,使宁夏这个小省区,在经济建设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气和远见,一些工业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争得了“单打冠军”,一批企业跨入了全国行业排头兵的行列,农业生产也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迈进。

(五)以务实精神干出科学发展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说到底是全区干部群众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不懈苦干出来的。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干事”成为宁夏最流行的词语之一,“干事”在宁夏各级干部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宁夏各级干部之所以能够迅速形成“干事”的好风气,首先是因为各级领导,特别是自治区领导以身作则,带了好头。几年来,自治区党政领导的足迹遍及宁夏城乡,对事关全区发展大局的重点工程项目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银川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领导无不亲临现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带出了雷厉风行、紧张快干的工作作风。各市县党政主要领导都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都是领导亲自出马,盯住不放,一件一件落实,一件一件抓出成效。其次是建立起了一套鼓励“干事”的用人导向机制,强调“不挫伤‘千里马型’干部,让开拓者无悔;不埋没‘老黄牛型’干部,让实干者无怨;不误解‘包公型’干部,让公正者无畏”,按实绩用人,“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成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起用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干事、干净的优秀干部,产生了“用准一个干部,带好一个班子,树立一面旗帜”的导向效应,谋事、干事成为宁夏干部的主流,务实苦干成为宁夏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重要推力。

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是宁夏经济发展最快、发展质量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们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任重而道远。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只是跨越式发展道路上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和发达地区相比,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压力很大;地方经济实力总体上还比较薄弱,自主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仍然存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还很繁重;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增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和矛盾,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创造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走富有宁夏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宁夏一切问题的根本措施,紧抓“第一要务”不放松;始终坚持以思想大解放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立足于宁夏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始终牢牢抓住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谋大事,干大事,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始终坚持统筹发展的理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乐观主义态度,树立小省区也能办大事的雄心壮志,保持和发扬只争朝夕、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的实干精神,为宁夏的跨越式发展开辟坦途。

(课题研究人员:冯张学昌张洪斌史振亚杜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