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神话故事
17416000000008

第8章 黄帝——逐炎帝大合诸侯,屠蚩尤一统神州(1)

黄帝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他本是神农氏炎帝的弟弟,却因与自己的哥哥政见不合,由最初政治上的针锋相对发展到后来的刀兵相见,最终兼并了哥哥的土地和人民,统一了天下。兼并炎帝后,又有一些诸侯不服,等到平定了蚩尤的叛乱,才基本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对于炎黄兄弟间的同室操戈,年迈的老天帝并不是没有预料到。本来,老天帝觉得自己年事已高,自己的大儿子炎帝又仁厚能干,就把帝位传给了他,自己退居养老了。不过,那还是黄帝小时候的事。后来黄帝慢慢地长大了,老天帝觉得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心气甚高,又颇有政治才华,让他老老实实地做哥哥的辅佐,他绝不会甘心久居人下,必定会闹出一些事来;而自己的大儿子又宅心仁厚,也一定不能使弟弟驯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恐怕事情就很不妙了。老天帝想着有些不寒而栗,左思右想,他终于想出来一个两全之策,那就是把自己的基业分作两份,让兄弟俩各掌半边天,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并且凭自己对大儿子炎帝秉性的了解,他绝对会同意的。果然,听了老天帝的吩咐,炎帝很爽快地就让出了一半的天地给自己的弟弟黄帝。可老天帝万万没想到,就是自己这样的殚精竭虑,兄弟俩最终还是反目相向了。

单说黄帝得到了另一半天地后,欣喜若狂。他一面感激自己的父亲和哥哥慷慨大度,另一面又觉得施展自己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时机到了,早先他就对哥哥炎帝的一些政策感到不满,认为太过软弱了,即使这样,这个软弱的哥哥还是得到了广大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因此他又暗下决心,要和哥哥炎帝一较高下。

黄帝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惩治奸慝,树立自己的威信。传说中黄帝有四张脸,所以四面八方只要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休想逃过他的眼睛。那时候钟山山神烛龙,有一个叫作鼓的儿子,人首龙身,因为私人恩怨,伙同天神钦(丕鸟),在昆仑山把另外一个叫作祖江的天神谋杀了。本来,按照天庭的惯例,天神之间的私怨是任其自行解决,天庭既不横加干预,社会舆论也不会关注——除非是他们诉讼到天庭来了。但刚亲政的黄帝却觉得这是一个伸张正义、树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机会。于是他立即派手下将凶手捉拿归案,把他们杀死在钟山东面的瑶崖上。又有一次,为了家族的财产纠纷,人首蛇身的天神贰负在一个家臣危的挑唆下,把同族另外一个人首蛇身的天神猰貐杀死了,并霸占了他的财产。为了证明自己惩恶不贷的一贯作风,黄帝又以最快的速度派人去受理这件案子,并把元凶捉来,把他的两只手和头发反绑在一起,又枷了他的右脚,悬挂在疏属山的大树上。后来,山川不知道又经过了几番的变更,直到汉宣帝的时候,戴罪服刑的危才被开盘石的匠人在一间封闭的石室里发掘出来,其手足姿势还保持着当年黄帝治罪时的模样。黄帝又觉得被无辜杀死的猰貐实在太冤屈了,就命令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几个道行高深的巫师拿不死之药去救他。不枉众多巫师的一番辛苦,猰貐果然复活了,不过复活的他却早已迷失了本性,因为他认为即使是在天堂,善良本分的也总是免不了被无辜伤害,倒是那些行恶的,反而耀武扬威,春风得意,遂跳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之渊,变成了一个吃人不眨眼的恶兽。经过黄帝这一系列的锄强扶弱,果然天国的臣民一片哗然:原来在炎帝早先看似和谐太平的统治下,竟然也还掩藏着如此多的龌龊不堪!这黄帝实在太能干了,简直是正义的化身!于是,舆论对黄帝好评如潮,那些直接受到黄帝好处的——如祖江、猰貐一帮天神的亲戚朋友,更是对黄帝感恩戴德起来。

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威信,黄帝又开始选贤择能,培养自己的心腹。黄帝选拔人才,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有一次黄帝到恒山去玩,偶然在海滨得到了一只叫作白泽的神兽。这神兽聪明伶俐,博闻强记,对天地鬼神、山妖水怪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毫不含糊。开始黄帝以为它只是乱夸海口,谁知道,把天庭里相关的书籍拿来一对照,才诧异地发现这白泽所言不但与天书的记载不差毫厘,还能据以订正和补充不少天书上的谬误和不足。黄帝这才知道自己遇到了贤才,立即对白泽刮目相看,并把它留在身边做了博士,以备不时咨询;同时又让人把它所讲到的怪兽灵物一一地图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详细的备注,听说一共得到了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

黄帝不单单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任用人才。还有一次,黄帝涉赤水上昆仑山去游玩,一个不小心,在回来的时候把他最珍爱的黑宝石弄丢了。黄帝焦急万分,立即派天庭里最聪明的天神知去帮他寻找。这位知先做了一番详尽的分析,又推测了种种的可能性,然后信心十足地出发了。哪知道,这位誉为神界聪明无双的天神跑前顾后地苦苦寻找了一个昼夜,连宝石的影儿都没找到,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黄帝复命。黄帝又派长了三个脑袋、六只眼睛、能够看清秋毫之末的离朱去寻找,离朱瞪圆了铜铃大的六只眼睛找了好几个来回,结果还是一无所获。黄帝有些绝望了,又派天庭里最能言善辩的天神喫诟去寻找,可惜辩才无敌的喫诟也没有他的用武之地,依然两手空空地回来了。这下黄帝完全心灰意冷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他又命令向来在天庭里以粗心大意出名的天神象罔去找找看。这象罔接到谕旨后,大大咧咧地来到赤水旁,漫不经心地走到江边,用他闪烁迷离的眼睛向四周约略一扫,却在草丛里出乎意料地发现了黄帝丢失的宝石。找到宝石后,象罔没有任何骄矜的神色,仍像平时一样漫不经心地回来,漫不经心把宝石交给黄帝,又漫不经心地离开。看着象罔离去的背影,黄帝心里充满了感慨:知是天庭里公认最聪明的人,离朱目力的精准为众所称道,而喫诟也毫无疑问是神界里最能言善辩的一个,但为什么他们都不能办到的事情而一致被神仙们斥为粗心大意的象罔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办到呢?看来这象罔确实不简单啊!于是,黄帝力排众议,对象罔委以重任,然而这象罔仍是一副漫不经心的德行,但也从来没出过任何差错。

像白泽、象罔一样被黄帝收罗和任用的奇人异士绝不在少数。黄帝对他们宠爱有加,又黜置了一批原来炎帝留下的旧臣,换上了自己的人马。而这一批成长起来的新贵,也自然成了对黄帝忠贞不贰的心腹干将。

随着个人权势的稳固,黄帝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似乎不只是和哥哥炎帝一决高下那么简单了。眼看百姓对自己的呼声越来越高,黄帝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力度和加快革新的步伐。以前炎帝独统天下时,天界和人间都是关注的重点,所以除了小有瑕疵外,总的来说,还算秩序井然。但幽冥鬼界就不一样了,由于山高皇帝远,政策很少及于此,故当时的鬼界还是一片乌烟瘴气,牛鬼蛇神横行,所以也就成了黄帝新政的第一个重点整改对象。局面越混乱,也就越需要当权者有崇高的威信和过硬的手腕。为了整治幽都,黄帝在用人方面煞费了一番心思。用自己的人吧,有能力的又抽调不开,平庸之辈又不堪此重任;用炎帝留下的老臣吧,又怕他们阳奉阴违,办事不力。经过三番五次的探讨,黄帝最终行了一步险棋——用土神后土。黄帝有他自己充足的理由:后土虽然是炎帝的直系后代,但已经是第六世孙了,去炎帝已远;二来此人唯利是图,也因为这样,尽管他有相当出色的行政能力,却一直没得到炎帝的重用,因此他对炎帝一直心怀怨恨;更为重要的是,此人功利心很强,并且还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新政表现出相当的好感,所以,只要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出人头地,他就会对自己感恩戴德,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卖命。

诚如黄帝所预料的那样,为了表现出自己确实是一个曾经被埋没而又不可多得的人才,后土一走马上任,就不遗余力地推行黄帝的教化。他先找来自己在穷困潦倒时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两个哥们儿神荼和郁垒,让他们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共理冥界的国政。都说鬼凶,可哥俩儿却是比鬼还凶的角色。传说在东海的桃都山上,有一棵枝叶盘曲万顷的大桃树,在桃树的东北枝间有一座鬼门,万鬼们在晚间就从此门出入于人世与幽冥之间。又说在这棵桃树顶上有一只金鸡,当每天早晨第一缕阳光照在桃树颠时,它就开始啼叫。而且只要它一叫,紧接着天下所有的雄鸡都会叫起来。鬼是害怕阳气的,所以他们只敢在夜晚出来寻欢作乐,只要鸡一叫,他们就会屁滚尿流地逃回阴间。每当这个时候,神荼和郁垒两兄弟就会威风凛凛地站在鬼门的两边,手里拿着用一种特殊的芦苇编制而成的绳子,检阅成千上万的从人间游荡回来的鬼。只要那些满身戾气,刚刚从人间残害了无辜回来的恶鬼被他们发现,哥俩就会毫不客气地抓住他们,用那特殊的绳子把他们捆起来,投到深山里去喂老虎。这样一来,那些穷凶极恶的孤魂野鬼们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幽冥界于是大治。

正在黄帝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炎帝却找上门来了。

原来,早在黄帝打破祖上留下来的规矩——不干涉天神自行解决彼此之间的私怨时,炎帝手下的大臣们就不满了。他们认为黄帝一心只想着树立自己的威信,既破坏了祖宗的成法,又没有顾全大局:因为过分地扬己之善,就是存心地彰人之恶,你黄帝声名鹊起了,可我们炎帝的脸往哪儿放?炎帝自己也觉得脸上无光,但转念一想,觉得他还年轻气盛,考虑问题难免不够周全,是可以原谅的,因此生生闷气也就作罢了。后来黄帝又罢免了炎帝好心留下的忠良贤臣,换上了一班自己的人马,炎帝手下的大臣们也很不满,因为那些被黄帝罢黜和打压的对象,不是他们当年的同僚好友,就是他们的亲戚故旧,可现在却一个个地被黄帝弄得个灰头土脸。于是炎帝手下的这帮群愤激扬的臣子就联名上书,让炎帝出面管管他这个趾高气扬的黄帝,给那些好心留下辅佐黄帝的臣子一个公道。炎帝一方面觉得对不起那些留在黄帝手下的老部下,另一方面又觉得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黄帝的做法也实在是无可厚非,因此只好对愤怒的群臣好言劝慰,息事宁人。炎帝的一再退让,是有他自己多方面的考虑的。首先他不想把关系闹僵,让老天帝伤心;其次他知道黄帝从小娇生惯养,性情刚愎,除了老天帝外,不大听得进别人对他的意见,如果自己对他的内政横加干涉,搞不好就会当面翻脸,不但达不到规劝的目的,反而会弄巧成拙;再次,总觉得他还小,不够懂事,所以也更希望能够有一天幡然悔悟,考虑问题能够面面俱到,办事情也能周全得体。

比起炎帝的步步退让,殷切期望来说,黄帝的做法不免就有点步步紧逼,咄咄逼人了。知道黄帝力排众议,明目张胆地起用后土时,炎帝的手下已是群愤难平,而炎帝自己也忍无可忍了。因为黄帝公然亲幸自己所鄙弃的后代,就是有心挑唆他们祖孙的关系,是为不义;让贪吝不才的后土居于民上,就是对百姓的不仁,不仁不义,焉能为君?不过尽管这样了,仁慈厚道的炎帝还是没有拍案而起,立即前往兴师问罪,而是等到自己情绪冷静理智之后,准备了一套迂曲委婉地说辞才动身出发,向黄帝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

对炎帝的委曲求全,有所建树而被臣子吹捧得晕头转向的黄帝非但没有躬自反思,反而嘲笑炎帝治理国家迂腐呆板,又跟自己斤斤计较,这般鸡肠小肚,与女人有何区别!炎帝哪受过这等屈辱?看着眼前桀骜不驯的黄帝,炎帝心中那压抑的愤怒终于像积蓄已久的岩浆一样喷薄而出了,两人由最初政见不合发展到如今水火不容,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终于爆发了。

炎帝本是太阳之神,手下又有火神祝融这样彪悍的猛将,所以炎帝采用了火攻。但黄帝是天上的雷雨之神,所以对看似气势雄浑无坚不摧的炎帝阵容压根就没放在心上。在涿鹿之野,黄帝命令风伯雨师出阵御敌,两神得令后立即披挂上阵,腾云驾雾兴起一阵狂风骤雨,才几个回合,炎帝甚为倚重的火攻就被瓢泼冷雨浇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在云端观战的黄帝见炎帝的部下在暴雨中手忙脚乱,立即抓住战机,派遣在旁听命的天兵天将驱赶着熊罴、豺狼、老虎等猛兽为前驱,扛着绘有巨雕、老鹰等凶禽的旗帜,又一阵猛烈掩杀。炎帝的部下哪见过这样的阵仗?还不待接战,就吓得魂飞魄散、四下逃窜了。看着遍地的伤残,炎帝不由得悲恸万分,自知无论是政治能力,还是军事韬略,自己都远不是黄帝的对手,只好长叹一声,收拾败兵残将仓皇逃到南边去了,作了偏安一隅的南方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