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三世姻缘鬼王妃
17209200000096

第96章 他们的野心

“那个佛光寺是怎么一回事儿,我看哪里保存的还不错嘛。”我不再提起那些让人觉得愤怒的话题,装作不经意的提起了佛光寺。我都有点好奇,在现在这个旅游大行其道,各地削尖了脑袋为自己的辖区找根据寻古迹制造景观的时候,我们这里怎么会把那么一个好的地方废弃在那里?

"你说的是那个废弃的寺院啊。这个我还真的知道一点儿。主要是在那里有些东西他有点儿另外的原因。“县长见我问起这个,也不介意,就给我解释起来。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和尚,那就是那一位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绝对猪脚,唐僧,唐三藏。俗名陈袆,法号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

他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他我倒是知道,只是他和这座寺院有什么关系呢?”我不明白的问道。

“正是和他有了关系,才让这座寺院给荒废了。”接下来,他为我讲述了其中的一桩公案。

现在在宣传也好,大家去旅游也好,在国道的旁边有一座唐僧寺,但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村庄,那就是政府认可的玄奘故里。但是在这个事情上,当地民间(包括佛教界)认为玄奘大师诞生地的地点在古滑城玄奘祠,而当时的政府认为在现在的玄奘故里。

既然民间、教界、学界都作如此认定,何以还会闹出“双胞胎”呢?原来当时政府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急于打响“玄奘故里”这块金字招牌,便投资兴建了玄奘故里,并在此举办了有关玄奘大师的各种研讨会,为此地“正名”。同时趁玄奘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之际,便将该地刻意包装,不择真假地推向了世界“舞台”。

尽管此后,学者专家提出了种种质疑,但这种呼吁与政府行为的强势相比,显然是那样的无奈和无力!如今由当地政府推出的“玄奘故里”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要政府收回有点难度。

而且当时为了增加说服力,把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是唐中宗李显(即佛光王)纪念法师玄奘御旨修建,公元2000年重修。佛光寺原是皇家寺院,品位极高的佛光寺也给凭空移到了现在的那个所谓的玄奘故居的后院。

如此一来,真正的佛光寺就只好放在哪里了。为玄奘故里让路。正好当时这里是乡政府以及学校的驻地,所以,在那个原因和贫困的双重原因之下,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那你们就这样张冠李戴?”我惊讶的问道。

"没办法啊,缺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大势已成,钱都花出去了,能怎么办?前任做的事情,我们就是捏着鼻子也得承认,否则后果就大了去了。而且,这一次大和尚的举动也和那一次的一些事情有关。在当时,为了借助人家在海内外的巨大名声,把唐僧寺归属给了大和尚所在的寺院管辖,作为他们的下院,所以,这一次人家直接拿着那个事情族例子。要知道,唐僧寺是法相唯识宗的寺院,和禅宗是风马牛不相及,他们也好意思?“

听到这里,我顿时无语了,都是些什么破事儿啊,但是你明知道不对,还说不出来,因为人家也是为了经济发展。但是,给了一次,就让别人得寸进尺,现在不就是左右为难么?

正在谈论着佛光寺的由来,县长和书记到了,跟随着的人员带来了拟定好的文件,向市里求援,指名要求老师和老专家带队过来做调查和帮助。不但有这个,而且为了害怕拟定的文书有错误,还把公章都带来了,可以就地修改和重新发文。

他们的这个举动正和我的意思,我看着县长和书记对我们解释完就被先前和我讨论的副县长给拉到了一边,窃窃私语,不用说,肯定是在汇报他的新想法,让我们承包整个东沟,为他们解围,至于我们承包下来做什么,那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了。这也是现在许多地方招商引资的做法。看人,看钱就是不看项目。

得到了汇报,知道了好消息的一二把手们顿时喜上眉梢,正在苦恼中,居然在这里发现一个凯子,那是绝对的高兴,几个人简单的商量以后,根本就不顾我们还在一边看着,就地开始了讨论,有了结果以后,县长出头,就直奔我们而来。

“县长,你们远来是客,这里是我家,现在正是吃饭的时候,我们边吃边说,安婶已经把饭做好了。”我知道他要说什么,直接拦住他说道。现在只有我安叔知道这个事情,别人还都不知道呢,上来就开始商量不是太快了一点儿?

“好,入乡随俗,我们就打扰了。”县长也是一个爽快人,知道今天的事情有点多,就打消了请我们出去饭店吃饭的想法,在我家里吃一顿家常便饭也好。

说是家常便饭,其实是我们这里的有名的"八碗四“的席面。在过去只有婚丧嫁娶的大日子才会有这个排场的。如今有所发展。在原有四个盘子八个碗的基础上加一个汤,就叫十三花,二八桌的话,就是八个盘子八个碗,再加两道汤。

安婶做的是最为古老的八碗四,拿在过去也是有了贵客上门的时候,才会摆出来招待的,不过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吃的已经很方便和丰富,但是,做起真正的八碗四也是相当耗费功夫的,因为有些东西不是炒菜,出锅就行,而是要经过繁琐的工序,才能把很平常的食材做的美味无比。

“来吧,都过来吧。”老师招呼着大家,专家副馆长却得意的在一边说道:“你们算是来着了,我问起最初的八碗四,没想到这里居然有人会做,那么今天我们就尝尝最初的以及流行于天下最为广泛的我们汉族美食八碗四。”

“不会吧?怎么会这儿说呢?”有人不明白,提了出来。

“你们不知道,在很早的时候,我们这里就是用的这个席面,后来随着大迁徙,众多的客家人南迁,所以,影视习惯也带了过去,现在大多数用碗做席面的都是从我们这里流传过去的,最基本的依然是我们的八碗四。”老专家一时兴起,开始给大家讲述河洛美食。听得大家食指欲动,口水连连,幸好,安婶已经把饭菜做好,端了上来,才没有让大家出丑。

“两位专家,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心,这里,我们几个以茶代酒,敬两位了。”老师和专家都不习惯于喝酒,所以,也就没有拿酒出来,大家都是一杯茶水,用的是玻璃钢的大茶杯。

“不要这么说,这里既是我学生额家乡,在投资里也有我第二个儿子的股份,做些工作是应当的。”老师没有隐瞒,直接说出了原因。安叔看几位领导有点不明白,就在一边小声的给几位父母官介绍陵园的资金构成,作为政府,没有出资,所以,只是乡里的领导清楚,就是民政局长也不过是知道有这么个残疾的股东,并不知道是老师的儿子。

听安叔说了原因,几位领导更加热情了,什么关系都比不上有利益在,所以现在的这个地方出了老专家都是属于自己人的范畴,看他和老师亲密的样子,也知道最起码也是友军,所以,领导们就打开天窗,直接的说出了一些话语。

“既然都是自己人,我们也就不隐瞒了,你们是自己做主,我们这一方面呢,在座的也可以当的了家,那么,咱们就直接一点儿,实话实说。讨论一些东西,不管结果如何,不影响我们的交情。”

还是的佩服官员们,看看,第一次见面,就在瞬间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接着让副县长开始讲述关于东沟的概况和现在遇到的难题。接着就是提出了希望,县里希望我们能够接手东沟的开发,做一些尝试。这是副县长的话。

其实也就是希望我们出钱,县里出政策和人力地皮,大家一起看是不是有利可图,县里哪怕不赚钱都行,就是要抵制一些人的贪婪和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