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之不败妖孽
17208200000501

第501章 姓氏

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各个诸侯国打生打死,说到底不也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嘛。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了,利益也都到手了,谁还会继续赶尽杀绝啊。更关键的是这个被赶绝的对手,很可能就是这个赢家的朝堂里面,很多说了算的人物的故乡!

【百家】为了掌控天下,在众多选手中选中了秦国的小皇帝,把嬴政当成了准备培养的棋子。为了塑造嬴政的残暴,【百家】将嬴政的七大姑八大姨先后杀了个干干净净,将其血缘旁枝亲朋古旧,都给斩断了。

【百家】的目的很明确,他们就是为了斩断秦国这颗棋子皇帝所有的顾虑,将其赶上骑虎难下的境地,只能进不能退,进则生退则——万劫不复!嬴政没办法,只能迎难而上,在【百家】的帮助下,还真就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了。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究竟哪些历史名人是【百家】的门人,【百家】又是怎样具体帮助和操控天下的,这些内幕都已经彻底泯灭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就连【百家】为什么在秦国盛极一时,随后却又随着秦国的灭亡,而一下子销声匿迹的原因,都已经没人知道了。

不败也没心思去追查这些历史内情,只是很简单的对其下了这样的一个结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没什么稀奇的。

由于秦始皇的刻意掩饰,又是焚书坑儒又是封锁消息的,【百家】这个组织不光消失在了世人的视野当中,更有甚者,后人竟然没人知道历史上,还曾经存在过这么一个组织,一个不可一世的【百家】了。

历史不等人,秦扫六合,楚汉争霸,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以后,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东汉西汉,再之后就是战火纷飞妇孺皆知的三国时期了。

到了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隐入民间的【百家】组织,经过厚积薄发又逐渐长成了一棵,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但是【百家】这时候对外已经不说自己是叫【百家】了,这个秘密组织配合世人的舆论,默认了别人给他们这些人的最新命名——关陇集团!

关陇地区自汉魏以来,一直都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渊薮所在,特别是自晋末丧乱以来,许多文人志士多避难于此,逐渐孕育出了这个独特的集团,关陇集团——溪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

在世人的眼光中,关陇集团是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的政治集团,集团的成员“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其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

北魏皇室本身就是个受关陇集团摆布的幌子,而在这个幌子背后的那支提线的大手,就是重新崛起的,更加聪明的【百家】!

打仗打的时间太长了,就连关陇集团也玩腻了打烦了,于是魏晋南北朝也就结束了。关陇集团先是推出了一个杨坚建国,让其代表关陇集团一统天下。但是这杨氏一族翅膀硬了,竟然不那么听话了,于是关陇集团就又推出来李氏一家,改朝换代,整了个有利于自己,更加听话的唐朝。

但是在唐初之时,天下并不是只有一个关陇集团的,除了【百家】之外,还有三个更牛的士族:尚婚姻的山东士族,尚人物的江左士族,还有尚贵戚的代北士族。

李唐起自关中,其班底就是关陇士族,说白了还是关陇集团在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的时候,就都已经没落了。而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然历经农民战争不断的打击,但其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的势力。

由于其他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百家】很是不利,关陇集团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之上。为此,【百家】通过自己的代言人李唐王朝,命大臣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

贞观十二年,《氏族志》修成,却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唐太宗李世民看后大为光火怒道:“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仅靠婚姻得财。我就不明白了,你们为什么到现在还这么看重他们呢!”

李世民严命高士廉等人重新刊定,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新修订的《氏族志》“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所属的崔家,被直接降为了第三等氏族。

也就是在这个《氏族志》里面,李世民正大光明的推出了,历史上李姓人物最厉害的那个人,“老子天下第一”的李耳!这位姓李的大圣人,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那当然都是最了不起的,即使是在诸子百家中,李耳也堪称领军人物。

李世民公告天下,说自己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把李耳首次捧到了“老子天下第一”的宝座上。从此以后,唐太宗的子孙都把老子李耳奉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把道教奉为唐朝的国教。真不愧是“老子姓李”啊!

但是李世民之后,一个小女子武媚娘粉墨登场了,她听从自己的心腹许敬宗、李义府等人的建议,为了能把她们家族的武姓,也列入士族谱系之内,极力劝说唐高宗重修谱牒。

唐高宗在显庆初命令礼部侍郎孔志、着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元道、太常卿吕才等十二人重修谱牒汇编。显庆四年新谱修成,名为《姓氏录》,共收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

高宗亲自为《姓氏录》撰写书序,“以四后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孙,余属不入。”

武则天的《姓氏录》不在【百家】的控制范围之内,这个女人这么做,是有着她自己的私密目的的。武则天的目的其实在明眼人看来,也很简单,这个女人不过就是想抬高自己武家的地位罢了。但是《姓氏录》颁布后,舆论哗然,许多士人将其贬称为“勋格”,以被录入为耻。

武则天一怒之下,为使《姓氏录》真正取代《氏族志》,听从了李义府的奏请,直接将原存于各地官府中的《氏族志》,全部收回并焚毁了。事实证明,【百家】这时候应该是又没落了,这帮野心勃勃的帮派分子,又一次替人做了嫁衣。

其实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有姓氏存在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姓氏文化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的延续、扩展、更新、融合;到了唐朝的后期,因为天可汗开放政策的包容性,中国的姓氏更是大爆炸一般的发展到了顶峰。

在秦汉以前,其实姓和氏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

【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 “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示血缘关系的结果。

比如说“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大家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来是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