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学医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明代正德十三年出生,湖北蕲州(今间接蕲春县)人。
李时珍的祖上是摇着铜铃走街串巷的铃医(走方郎中)。虽然李家世代行医,但没有多大名气,祖父在李时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李时珍的祖父攒下了点钱,于是供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读书,并考取贡生,跨进儒林。但由于在乡试中屡试不第,便弃儒从医,继承祖业。李言闻饱读医书,因此医术大有长进,加之医德高尚,成了当时蕲州一带有名的医生。李时珍的母亲张氏,是一个贤慧的家庭妇女,由于身体虚弱,生了李时珍以后不久就病倒了。李时珍还有一个哥哥叫李果珍。
幼年时期的李时珍身体瘦弱,经常咳嗽发烧,他深深体会到生病的痛苦,立志长大后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解除痛苦的医生。
可是,李时珍的父亲却另有想法。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李时珍5岁时,父亲便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儿子。一天,李言闻把儿子叫到跟前,告诉他说:医生这个行业虽然可供温饱,但是社会地位不高。自古以来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谓“医卜近贱”,在士、农、工、商四行中排在最末一等。历代史书里都把行医列在“方伎列传”里面,称之为“小道”、“贱业”。李言闻列举了李家祖上世代都是摇铃走街的铃医,社会地位低下,饱受歧视。李家从他起,为了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学读书全力奋斗,想改变门庭,只是科举考试连连失败,才弃儒从医。李家从他起始由铃医晋升为坐堂医生,虽高了一等,还是不能与读书人家相比。他见李时珍聪颖,才智过人,便把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了让李时珍立志奋发读书,李言闻给他讲了古代有名的医界大师的遭遇。
李时珍听完父亲的话后,便暗下决心奋发看书,同时,扁鹊的故事也让他终生难忘。
明代嘉靖六年,李时珍9岁,开始上私塾学习八股文,为日后的科举考试作准备。
做完功课,李时珍常替父亲抄写药方,跟父亲上山采药,认得了许多医书上记载的和没有记载的药草。遇到不太了解的,他都一问到底,直到弄懂为止。李言闻却责怪儿子,读书像这么努力就好了。但是,他仍旧满足了儿子的要求。只是不时提醒儿子,读书才是他的正业,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医药上面。可是,由于耳濡目染的关系,李时珍仍然对医学十分入迷。
李时珍捧着父亲写的《蕲艾传》在家里后院的药圃中看个没完。这个小小的药圃是父亲精心培植的。父亲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蕲州一带的名医,后来曾经被推举当过太医院吏目,官不大,是个正九品,但也算国家的医官了。李时珍的父亲对医学有很深的造诣,著有《四诊发明》、药书《人参传》、《蕲艾传》等。父亲对研究药草具有浓厚兴趣,李时珍深受影响。
一天,李时珍蹲在药圃的一个角落里,专心地研究栽在墙角的蕲艾。他手捧父亲写的《蕲艾传》,对照药圃中的实物仔细观察。父亲著的书上对蕲艾的描述既准确又细致,与实物丝毫不差。李时珍想:自己以后做学问,也应该向父亲学习,一丝不苟。
由于父亲的著作中记述得十分详尽,李时珍越看兴趣越浓,决定采一篮艾叶回去炮制。他很快便采满一篮艾叶,突然脚底滑溜溜地,紧接着一条白花蛇突地从蕲艾丛中探出头来,李时珍惊得尖叫起来。
正在危急之时,父亲突然出现在李时珍身边,只见他从地上抓了一把泥沙,往白蛇身上一撒,那蛇立即瘫了下去,摆成之字形,接着父亲扬起药锄,一锄就把蛇头斩了下来。蛇身在地上扭动了一会儿,便再也不动了。
父子俩都松了一口气。李言闻拽着死蛇说:“这就是我常和你说的蕲州白花蛇。蕲蛇是我们蕲州的特产之一,与新艾、蕲龟、蕲竹齐名。由于当今皇上患有风湿病,指定要蕲蛇治疗。官府为了讨好皇上,命令百姓大量捕蛇,蕲蛇被捕得越来越少,如今要找到一条蕲蛇都很困难。为了向官府交蛇,老百姓苦不堪言,编了首民歌诉苦:‘白花蛇,谁叫你能辟风邪!上司索你急为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积骨如巴陵,杀尔种族绝,白花不生祸始灭。’蕲蛇如今稀罕得成了宝了,现在我正好用它来制造咱们家传的白花蛇酒。这种酒可以治中风伤湿、半身不遂、口目歪斜、骨节疼痛以及陈久性的疥癣、恶疮、风癫等等。”
说着,李言闻从李时珍手里接过白花蛇,用钉子将蛇身钉在木板上,用小刀截掉尾巴,小心地剥掉蛇皮剔去蛇骨,然后,用药锄挖了一个坑,将蛇皮、蛇骨、蛇头和蛇尾放进坑中,并指着蛇头对李时珍说:“你看,这条蛇的眼睛还是睁着呢。蛇死后一般眼睛都是闭着的,唯有蕲州白花蛇死后眼睛是睁着的,这是辨别真假蕲蛇的办法。蛇头、蛇皮、蛇骨都有剧毒。剖完蛇后要将它们小心掩埋,以免伤人。捕到的蛇经过处理后,便可以用来炮制白花蛇酒了。来,我把祖传的制作方法教给你。”
父亲提着蛇,李时珍挎着竹篮,一起走进了他们家的药材炮炙房。
李时珍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在炮炙房里学制中药,这一次,他向父亲学习制作祖传白花酒的方法。仔细观察父亲将白花蛇放在一个瓷体内,倒了一瓶糯米酒入内,用手把白花蛇反复用酒洗涤,直到糯米酒把它浸润得透亮,才把它放入一个小细瓷坛中,然后配药:羌活2两,当归2两,天麻2两,秦艽2两,五加皮2两,防风2两。用锉刀将药锉成细粉,装进生绢袋中,用麻绳扎紧封口,把它放进白花蛇的瓷坛中,再倒进一瓶糯米酒,用箬叶密封坛口。最后,父亲将瓷坛放入一个盛有水的大锅中。
李时珍仔细观看父亲制作的全部过程,并牢记在心里,他觉得炮制药材真是趣味无穷。先前还是那么可怕的毒蛇,经过加工炮制,几天以后就成了药效显著的药酒,简直不可思议。趁着兴致,他就在炮炙房里用采来的艾叶制药,于是,他再将父亲的《蕲艾传》看了一遍,默记下制药的方法。然后,将艾叶扬去尘埃、残屑,放进一个大石臼中,用一根木制捣杆捣碎,捣成艾茸后,去掉渣滓,再把剩下的白色艾叶捣成柔烂得像棉花为止。捣好艾叶,他找来硫磺末,加入艾叶中拌匀,然后,将艾叶、硫磺糊制成细条,装在一个簸箕中,拿到屋外放在屋檐下阴干,常用的硫磺艾便制成了。从这以后,李时珍常到炮炙房,帮助父亲炮制各种药材。为了不影响学业,他把书带进炮炙房,一面看书,一面学制药。
童年时代的李时珍,从采药、制药中,既感到制药的艰辛,又体会到制药的乐趣。父亲的一言一行,默默地影响着他,李时珍对祖国医学的知识是从父亲教导、阅读父亲写的书开始的。父亲写的《蕲艾传》不仅使他了解了家乡的特产蕲艾,还知道了家乡所产的蕲蛇、蕲龟、新竹等药材都是闻名天下的。尤其是父亲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时珍。后来,李时珍在编著伟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时,常常引用父亲写的书、父亲说的话。李时珍编著的《濒湖脉学》也是在他父亲著作上“选精择华”融汇己见而成的。李时珍的另一部著作《蕲蛇传》也是受父亲《蕲艾传》的影响,从而得到启迪撰著的。
父亲,成了李时珍走上医学道路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求取功名
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李时珍12岁。经过几年私塾学习,他已经刻苦地把四书、古诗等课业读熟,并学习写诗,做八股文了。
第二年,蕲州知府周训看中了李时珍,将他选送到黄州去应“童试”。
李言闻带着儿子,来到热闹非凡的黄州府,李时珍无暇去观赏府城的风光,专心致志地应试。“童试”考两门,一为“四书义”(八股文),一为“试帖诗”。李时珍两门考试的成绩都属优秀,一举考中秀才。秀才,是科举考中的“生员”的俗称。凡考中生员的人,便跨入了儒林,在府、州、县学的学生名额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取得生员资格,便能进一步考举人、贡生、进士,一步步登上儒林的高峰。进士是朝廷选拔官吏的首选对象。全省会考中乡试第一名解元、全国会考中的第一名会元、殿试中的第一名状元,是历代文人在各级考试中追猎的目标。特别是状元,一中便会“夺魁天下”,是科举中的最高荣誉,是士子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李时珍13岁中秀才,少年得志,前程似锦,父亲感到莫大的欣慰。他及时告诫李时珍:“中了秀才固然可喜,但距离举人进士的目标还差得很远。”他要李时珍奋发努力,去参加在武昌举行的三年一届的全省统考。
明代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16岁的李时珍兴致勃勃地跟随李言闻,坐船逆江而上,来到省城武昌,参加三年一度的全省统考——乡试。这三年来,他勤奋好学,饱读诗书,由于他生性聪慧,记性很好,读书过目不忘,已经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做起文章来也头头是道,常得到父亲赞许。父子俩都有必胜信心,举人似乎已是唾手可得。
发榜的日子终于到了,父子俩早早起床,赶到书院的大门外。大门外的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秀才们和他们的亲属都在这里翘首等待。李时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广场上站着等了1个多时辰,书院的官差才打开大门,将一张张黄榜张贴在大门外的粉墙上。
闹哄哄的广场顿时变得寂静下来,千百双眼睛都在搜寻着自己或亲人的名字。李时珍踮着脚尖,目光从攒动的人头上扫视过去,只见告示上密密麻麻的黑字。他在黑字中粗略地搜寻了一遍,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心中一阵发紧。他赶紧从头到尾,一个一个名字地细看起来,没有自己的。他仍然不甘心,又从后面往前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再从前面往后先找到李字,再仔细看李后面的名字,直到看得两眼发花,仍然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父亲叹着气硬把他从人堆里拉了出来,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名字怎么会没有。
李时珍垂头丧气地跟在父亲身后,回到了客栈。面对着无精打采的儿子,李言闻强压下自己心头的失望,鼓励儿子道:“考举人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有的人考到六七十岁才中举,你还年轻,下次乡试时,也才19岁。我们收拾书籍回家去吧!苦读3年,再来应试!”
3年之后,李时珍仍由父亲陪同,再次上武昌参加乡试,这一次又以失败告终。父亲送儿子回家以后,掩饰不住失望的心情,愤愤地离家行医去了。
6年面壁的劳累,科举失利的苦恼,困扰着李时珍,他病倒了。他患的是当时叫“骨蒸病”的肺结核,咳嗽不止,时而咳出血来。他全身发烧,身上火燎燎的,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新过门的妻子吴氏急坏了,不知如何是好。李时珍找来医书翻阅研究,自己开了药方,吃遍了柴胡、麦门冬、荆介这些书上说能治骨蒸病的药,谁知病情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了。
幸亏这时父亲行医回来了。父亲听妻子张氏说儿子患了重病,马上进屋探病。父亲望着脸色憔悴的儿子,心里十分难过,怪自己不该在儿子生命攸关的时刻外出,使儿子的病拖了1个多月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他赶紧摸了摸儿子的脉,虽然脉息如疾雨沾沙,病蚕食叶,涩而无力,但无死相,还有希望。他忙坐下来仔细探视。李时珍看着父亲为自己诊病,眼睛一亮,他知道自己有救了。李时珍从小就佩服父亲的医术,他在10岁前,身体十分虚弱,全靠父亲用药调养,10岁以后身体才好起来。父亲摸脉以后,询问儿子这1个多月来吃了些什么药。
李时珍把自己开的药方给父亲看,父亲摇了摇头:“错了,错了!柴胡虽是治劳乏羸弱之药。但劳有五劳。若劳在肝、胆、心,是必用之药;或者,脾胃有热;或者,阳气下陷,柴胡也是引清气、退热的必用药。但是,惟有劳在肺、肾者,不可用柴胡。你既有肺热,又在病中新婚,肾劳而虚。此二者柴胡都是禁药,难怪你的病势越来越沉重。”
父亲说完,立即开了一个药方,只有黄芩一味药。李时珍心中好生奇怪,但也不敢多问。
说来也怪,吃了父亲开的药,第二天烧就退了,咳嗽也好了些。又喝了几天父亲开的黄芩汤,竟能下床行走,咳嗽病也痊愈了。
李时珍想起自己从小对医药就抱有极浓厚的兴趣,父亲一味黄芩治好了自己患了1个多月的沉疾,使他对父亲的医药学佩服得五体投地。想到考场上的失利,他不由得萌发了学医继承祖业的念头,但被父亲断然拒绝。父亲严厉地告诫他:“科举虽然两次受挫,但不能垂头丧气,还要作最后的努力,你天资聪慧,再苦熬3年,一定能功成名就。”
李时珍望着父亲坚定的信念,听到那不容商量的口气,只得叹了一口气,不作声了。为了李氏家族的荣誉,为了改换门庭,他不得不收起学医的念头,再苦斗3年作最后一次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