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末代天策
16899200000335

第335章 一个种马引发的血案

晋州城打成了一团糟。

东城门的横闩落了又起,起了又落,大门也是开开阖阖。时而想出城的占了上风,就把门打开,然后被城外的一支军队堵着门洞又打回去。

城里一场混战从半夜一直打到第二天傍晚,中间暂停了两回,约莫是各自吃饭喝水休息,害的陈三流每次都以为分出了胜负了。

可是就在他等待着最终的得胜者,从城内大摇大摆地走出来的时候,没一会儿功夫便又响起了乒乒乓乓的对砍声。

他蹲在阴沟边上,太阳升起又落下,天光变亮又变暗, 初时尚且有些兴奋劲儿,但是越往后来,城里的对战之声再也没有任何壮怀激烈,只剩下嗷嗷的惨叫,与凄怨的哭泣。

不久之后,似乎所有人都麻木了,也不再叫喊,除了稀稀落落的抽泣,便只剩下军官们时不时发出的,已经颇为沙哑的号令声。

渐渐的,夕阳西下,此时城内发出的任何声音,都是孤独的,带着无限的凄凉与悲伤。

从晌午开始东门就再没有打开过,一直坚守在城外的那些军队,在最后一场阻击战打完之后,便跟着军官们席地而坐,茫然而又无助地听着,望着。

到了最后,也不知是谁喊了“不打了,两位皇子都死透了”,然后整个城池都沉默了,就连那不知从哪个角落传出来的断断续续的呜咽,此时也终于像老朽得琴弦,在发出最后一个幽怨的音符之后,彻底戛然断绝……

陈三流把身上破烂的军袍褪下来,攒把攒吧丢进了污水之中,然后趁着昏黄的暮色,走到城外那些迷茫的唐军身后,拍了拍其中一人的肩膀,问道:“兄弟,你们这是咋回事儿?能说说不?”

那人抬起头望了他一眼,浑没在意他身上的恶臭味儿,脸上的痴怔神色还没褪去,茫然摇头道:“弗晓得,陛下奔嘞,将军们就打起来。”

陈三流见他痴痴傻傻,倒容易搭讪,本想说几句俏皮话儿,但是看见左近几名唐军都把眼神转到了这里,他便没敢再逗留,笑嘻嘻地拱了拱手,没事儿人一般走开了。

没走到两步,他脸上嬉笑的神情便突然收敛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郑重与严肃。

刚才那人口齿并不很清楚,说的又是南边儿的方言,因此中间那个四个字,陈三流不大拿得准……

那四个字可实在有些儿不真实,但是陈三流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就是事实!

陈三流记得那人说的是“陛下奔嘞”,他几乎有九成的把握,对方说的是“陛下崩了”!

--唐帝死了!

唐帝怎么可能在这种关头死掉?

很可能!

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信念,陈三流对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有一种偏执的笃定。

他不是别人,他是陈三流,他掌管着全天下最精锐的斥候营,他是全天下掌握情报最多的人之一--虽然他的情报当中并没有“唐帝驾崩”这种消息,但是从种种的事态变化之中,从他所掌握的,这晋州到太原之间数十支大大小小队伍的动向来看,无数种可能性最终汇成一点!

--南唐发生大事了,而且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他想着这些,脚步越走越快,然后在经过一处废弃的砖窑时,伸手向某个极隐秘之处招了招,然后一个极瘦小的身影悄无声息地窜了出来。

“带信到绛州找陆帅……”然后他将嗓门压得极低,细声细气地说了几句甚么。

这些话不仅说得低,而且根本不是“人话”,即便被南唐人偷听了去,也绝不知道他在说些甚么内容。

即便是听他说话的这名斥候,也只是一知半解--如果要准确地传达这个情报,与他接头的人必须得是跟着陆鸿的老兵,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保海县三河镇人,因为这段消息里面,完全都是用三河镇最别嘴的方言说成的……

这名斥候虽然不懂这种放言,但是他很快便用读音相近的字抄了下来,然后用最快的速度赶往西南边的一处废弃的村庄--那里有马。

陈三流看着他的背影,然后回望了一眼晋州城的方向,便径直向下一个联络点走去。

……

……

南边确实乱了。

这在陆鸿情形之后的第四天,便已经确定了这种猜测。

昨天王正给他发来的最后一份情报说:守在壶关的唐军于大前天,天蒙蒙亮时悄然弃关南下,行不到十里地,便在一处深草甸子外遭到了惨烈的伏击!

埋伏在那里的,是另外一支唐军。

那支唐军从一天前便已经埋伏在了此处,王正的人早就盯着他们多时了--从他们鬼鬼祟祟走出东北方的平顺城的那一刻开始。

之前小王正还以为泽州的司马巽,或者相州的韩清大将军要来,因此他急忙派人向两面通报,谁知道被他派出去示警的斥候,一直走到相州城和泽州城,也没在路上瞧见友军的一兵一卒……

一直到这一天早上,在草甸子中埋伏了一天两夜的五六千唐军,突然从斜刺里冲出来,向着壶关的三万多守军狂砍的时候,王正的手下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事实上,这种情况绝不是偶然,也绝不是个例--神都的唐军伏击了陇州撤下来的友军,然后在南下的途中,于子午谷撸起袖子自相残杀。

等他们互相之间打得筋疲力尽,并且握手言和、再度合兵南下之后,在上津和黄土两城遭遇了另一支友军的偷袭--那是一早便从长安退出来的唐军……

神都唐军在艰难突围之后,只剩下二千余人。

刚刚渡过汉水,连气都没能喘匀,就被丰利城中,原本负责替他们这些前线军输送粮草的队伍给包围了,营校尉以上的军官,一个不留……

之前得了胜利的长安唐军,在成功灭掉大部分神都唐军之后,也并没有能够得意多久,便在新野和南阳接连遇到守军的阻击。

在损失了相当一部分兵马之后,他们绕过邓州、襄阳,千里迢迢、忍饥挨饿到达淮南,却被卷入了南唐淮南道与山南两道之间的混战之中。

最后从长安前线回到都城建邺的一万多人,被占领建邺外郭城的守军接入了城内,最后分崩离析在攻打皇城的战斗之中……

许多人或许会对这场闹剧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对于周人来说,这种事情原本是他们早已考虑过的,甚至早就对这种境况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只不过因为控制得好,所以并没有发生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罢了。

要分析起来也很简单--唐帝驾崩,但是这位种马一般的男人,从十六岁封王,到二十八岁登基,再到四十七岁驾崩,三十年的时间,总共生了三十七个儿子,十六个女儿!

其中一直跟在姜炎身边,转战于晋州城的是老六和小十四,把晋州城打成稀烂的就是这两位。

唐军打下长安之后,出任长安留守的是老三;打下神都的,是老十,最后出任洛阳留守的,是老七;担任陇州刺史的,是小十二。

老七、老十先做掉了小十二,然后在子午谷互相干了一架,然后又和好,接着在上津和黄土两城,被久等了的老三双杀!

老三比较能耐,一路从长安杀回淮南道,遇到了关系不错的小十九,顺便帮小十九解决了山南两道的老八、小十五,随后想来想去还是干掉了小十九,独个儿进了建邺城。

建邺城里接应他的,是老大,守在皇城里的是老二。

最后做了新皇帝的,是老幺--也就是两岁半的小三十六……

三十七早在一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在老三攻城死后,老大倒是成功地攻破了皇城,弄死了老二,但是架不住还有比他更厉害的,也就是他那位已经失踪了二十多年的小叔……

说起来,兄弟三十七个人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因为生的早,曾经在小时候有幸见过这位,当年被誉为“天才”的小叔。

后来小叔被封为南充郡王,期间断断续续回到建邺几回,待他还算不错。

即便是三十二岁的老大,这个唯一见过小叔的皇子,如今再见到李嗣原,对他的印象也只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只言片语……

他不明白,小叔是怎么出现的,又为甚么会出现,但是当他看见自己那位死鬼父皇的尸体的时候,他便明白了。

然后他就自刎,随着他的父皇一道儿走了……

虽然外面都说,他的父皇早已被“女色”掏空了身体,而且也有无数的人预测他绝对活不过五十岁!

但是他这个做老大的最清楚,他的父皇就是天赋异禀,年轻时便号称“连御十一女”。

即便是后来年级大了,每夜也都必须宫女陪侍,在这方面丝毫不见老态!

所以这种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但是他的父皇还是死了,而且究竟没活过五十岁。

死相有点儿难看。

脸很青,眼很白,嘴唇,很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