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末代天策
16899200000187

第187章 火弩的问题

陆鸿刚刚把江庆送到天街没半柱香的功夫,便听莫管家匆匆来报告说,妫州刺史孔良、兵部司郎中汤柏、隔壁的工部员外郎韦曈已经等在了偏厅里。

陆府有三个厅,正厅就是昨夜招待晚宴的地方,是个六丈进身、二丈开间的大厅;北偏厅在街门庭院后面,只有两丈见方,四周树木掩映,凉风习习,最适合夏日纳凉;还有一个小厅在二进院东南角,夏日不开,冬日却是个极好的暖阁。

那三位看起来互相之间毫无关联的人,此时便在偏厅里坐等着,一面吹着对开窗洞里吹来的凉风,一面享受着陆府供奉的西瓜,正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这三人可不是一道儿来的,能凑在一块儿也不知是不是巧合。

其中孔良是昨夜便留下的,汤柏从大直巷正街门进来,而韦曈则是直接从柳条巷进的门。

陆鸿急忙忙蹭着修文坊几家住户围墙挡出来的几寸宽的阴凉,往自家的府上而去。

孔良有事找他,这他是知道的。昨天来时就与陆鸿暗示了,要谈谈往后去安东的事情。陆鸿也急欲从他口中了解一些安东的情况:同僚、军政架构、人口、战略仓储等等……

汤柏为甚么找他那边不清楚了,或许是拉家常,或许是聊聊那份《丰庆七年平海军进援幽州、平海军清灵军出塞佐战之战后陈述》,或许是为了他即将上任的安东都护府给他一些提点。

对了,正巧汤柏对军中人事这块门儿清,完全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拉着孔良和汤胖子三个人一道儿讨论讨论。

想着这些,他的脚步又不由得快了一些。

他没去思考韦曈为甚么而来,他们现在是老邻居,又是朋友,当然随时都能来!

可是……陆鸿忽然停住了脚,今天并不是休沐日啊!

按理说汤柏和韦曈这两个六部官员,这时候都应该在皇城里坐衙才是,怎么竟不约而同地凑到他家来了?

难道只是巧合?

身后的莫管家见他不走了,有些奇怪地瞧了自家主子的背影一眼,既没发问也没催促,垂着眼皮和手臂静静地等着。

陆鸿停了一会儿,忽然回头问道:“老莫,他们仨是同时进的偏厅,还是一个个来的?”

莫管家不假思索地说:“孔大人见您送走了江校尉,便上偏厅等着了--他是第一位,汤郎中和韦员外两人虽走的不同的门,却是同时到的。”

陆鸿想不清他俩一个兵部一个工部能有什么事情非得联衙同办了,而且两人和他都有些私谊,汤柏深一些,韦曈近一些。叫人猜起来既不像是公事也不像是私事,嘿,这就有点儿蹊跷了!

莫管家见他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便在后面提了一嘴:“阿郎,您直接去问问不就明白了?”

陆鸿一想,正是这个道理啊!反正都是相熟的好朋友,当面问就是了,何必自己站在太阳底下乱猜……

他自嘲地笑了笑,说道:“你说得不错,回去问问,想来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说着便往回走去。

其实汤柏的事情很简单,他是来求陆鸿帮忙的!

韦曈的目的也不复杂--和汤柏一样。

而且他们两家所求之事也正是同一件。

汤柏前段时间曾经提出研制火器和重建红袖军,都得到了政事堂的首肯。其中重建红袖军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李嫣被宰相召回京城也正是为了这件大事。

研制的火器中包括“单筒火弩”和“火连弩”,这个项目政事堂让兵部和工部联合协作,兵部负责前期预算开支以及后续测试配备,工部提供作坊还有经验丰富的匠人以及大量的原材料。

其实说起来,这个“火弩”的构思并不是甚么新玩意儿,兵部老早就打算参照沭河大营的三门神火炮,研究一种轻便可携的单兵火器,但是说起来简单,铁筒和铁弹、弩箭做起来都完全没有难度,毕竟大周工部作坊的冶铁、炼钢水准俯瞰当世,无人能出其右!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个所谓火弩,光有铁筒铁弹可不成啊,它不是靠弓弦的弹力发射的--如果这样的话,那根本不叫火器--它靠的是火力的推射……

但是以现有的火药水平,想要在这个小小的铁筒里燃烧并达到足够的推力,而又要保证不炸膛的话,并不是这样容易!

火药填得少了,劲力不足,填塞得多了,小小的铁筒又承受不住爆炸的力量--已经有十几名死刑犯人因为在试射时炸膛而死亡或者受伤了。

如果想要避免炸膛,就得加厚筒壁,就好像沭河大营的那三尊神火炮一样,炮管直径有近一尺半,内筒径却只有六寸……

“现在十五斤的‘单筒火弩’最远能够射出三百步,二十五斤的能打五百步!”汤柏现在双手放在膝盖上,像一名老老实实的学生一般,汇报着自己的工作成果,“这已经是极限了,再加重壁厚的话,就没法单兵使用了……”

他为难地说着,眉头深皱在一起,因为虚胖而特别怕热,导致两边胳肢窝和胸口的浅绯色单衣上都印出了湿漉漉的痕迹。

但是他并没有心思管顾这些尴尬的细节,事实上边上的韦曈比他好得有限,正扯着领口呼啦啦地扇着凉风。

倒是孔良一个人避在不远处,身上半点汗迹也没有,完全将“心静自然凉”这句口诀发挥到了极致!

陆鸿也很热,而且很糟心,他举着蒲扇呼沙沙扇了两通,毫不客气地说:“射出三五百步有个鸟用?火器必须考虑有效射程!你在多少步以内能够伤人,多少步以内能够打穿皮甲,多少步以内能够打穿铁甲,这是有效射程!”

汤柏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地问道:“怎么,还能打穿铁甲?”

陆鸿嗤地笑了一声,说道:“当然……但是你们这个不成,就算能打到五百步哩,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弩箭和铁弹掉地上坑都砸不出一个,有啥用?”

汤柏咂着嘴若有所思,韦曈则在旁边一个劲儿地点头,说道:“是这话哩,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再造两门神火炮来不是难事,但是若要造出这种单兵火器,好像并没有合适的办法……”

汤柏也表示同意:“问题就是出在了火药上,填少了没用,填多了就无异于自杀……”他说着长叹一声。

陆鸿想了想,问道:“你们铁筒长度是多少?”

韦曈奇道:“甚么是长度--您问的是有多长吗?”他见陆鸿点头,便答道,“九寸半--不能更短了,这个长度射出一筒之后便已经有些烫手,而且精准已极难把握!”

他以为陆鸿想要减短铁筒的长度,以增加厚度且不增加重量,这些办法工部作坊已经想过了,也做出了实践,现在所谓十五斤和二十五斤的两种火弩都是九寸半长的,而且随着筒长一再减短,弊端也愈发暴露出来。

而且一个又短又粗的铁疙瘩,别说拿出去用,就算让他呈给宰相们瞧瞧,也是没脸。这玩意儿实在是太丑了!

谁知陆鸿摇了摇头,说道:“我不是让你们减短筒长,而是要加长,最少要在三尺以上。铁筒太短的话,火药很大部分都在筒外燃烧,浪费了大多数的能量,只有长度适中才能让火药充分在筒内燃烧,达到最大的推力;而且能够减少筒口压力,更大限度避免炸膛……”他尽量用直白的语言解释了一遍,“而且太短的话,老韦也说了,容易导致筒口温度过高,同时准确度太差!”

其实他也不知道多少长度才算合适,但是一提到铁筒这东西,他脑中有个模糊的影像一闪而过,下意识地便估了一个“三尺”的量。

韦曈听得似懂非懂,但是汤柏和陆鸿接触得多了,聊得也多,对这种似是而非的词语便容易理解一些。

他仔细琢磨了半天,发现越想越是这么回事儿,突然一拍大腿,叫道:“不错不错!作坊的匠人们完全是考虑反了,敏光兄,咱们这就回去让作坊重做,在三尺到四尺之间先找一个最合适管长!”

他拍拍屁股起身便走,韦曈赶忙拉住了他,叫道:“柏公且慢,咱们事情还没办哩!”

汤柏这才醒悟过来,懊恼地拍了拍自己的脑门,苦笑道:“你瞧,我这一激动,把正事儿忘了!”

陆鸿奇道:“怎么,你们不是来请教我火弩筒的?”

汤柏道:“谁能想到你还懂得这些,早知到先请教了你,也少走不少弯路!”他说着摇头叹息,实在是这个“火弩”的事情已经将他折腾惨了!以至于两个月胖了十几斤,头发也掉了不少,全赖这事所赐!

旁边的韦曈见他越扯越远,假意咳嗽了一声。

汤柏被他这一声提醒过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咳,又岔远了!见渔,我和敏光这次来啊,主要是想问问你何时上安东赴任,现在卢梁大帅在彼坐镇,你要去的话帮我们找卢大帅问问,这个火药还有没有别的制法。最好是能够少量填塞,而发出更大力道的……”

“哦,这事好办,我过完月底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