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性的自觉。
仁者,因自觉而自在。
忠与恕,是实现仁的方法与路径。
行胜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词汇——
里仁:居于仁,止于仁。
知:通“智”。
成长与感悟——
君子以仁为美。无仁,智就无从谈起。如同无德就无从谈才。
君子应审慎地选择朋友、师长,审慎地选择环境。
链接——
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孔子家语·五仪》)
孔子所言“庸人”,就是“择不处仁”的典型代表。
这段话中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不”,“不存”“不吐”“不择贤”“不力行”“不知所务”“不知其所执”。实际上,庸人是不知不行。他们不知道心中应该信奉怎样的标准,自然口中也讲不出可以奉为法度的话语;不选择贤达智慧的人来学习效法,不努力寻找自己的归宿;坦荡方面展现得少,阴暗的方面自然就多。他们又因心无定向,终如浮萍般随波逐流。此则庸人。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词汇——
约:困顿。
成长与感悟——
对于困顿与安乐、贫与富、贱与贵、上与下、得与失,均安之若素,唯有高度自觉的人才能做到,此为“仁者安仁”。
真正的仁者,在目视耳听、手持足行间习惯成自然。有这样的美德,自然有所得。大得,就是大利。大智者明达这一点,即为“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成长与感悟——
作为一名公正的裁判,信守规则是至高标准。
对于好恶的判断,贵在公平正义,超越个人的好恶得失。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词汇——
苟:表示假设,如果、假如。
成长与感悟——
仁者,恶不仁,恶他人有不仁之行。即使如此,仍不希望他继续堕落。
追求仁德,心无恶念,行无恶举,自身亦无所恶。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词汇——
恶乎:何,怎样,怎么。
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
造次:仓促匆忙。
颠沛:倾覆流离。
成长与感悟——
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时,无时无处不用其力。
安守仁,则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违背仁,则于富贵不处,于贫贱不去。
若抛弃仁德,美好的名声如何成就?
仁者,因自觉而自在。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词汇——
无以尚之:没有事物能胜过仁。尚,动词,超越。
成长与感悟——
好仁,主动追求;恶不仁,远之避之。二者本是一回事。
好与恶,在于内在的本心。去做,难也不难;不为,易也不易。
链接——
“不肯做”与“不能做”
孟子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有人希望他挟着泰山,跨越北海,他说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是真的没有这个能力。替老人弯腰行礼,他说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是不肯做,而不是没有能力。在生活中,有多少事是真的没有能力,还是不肯做?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词汇——
党:类。
成长与感悟——
通过考察一个人所犯的过错,可以推知他内心的境界。
链接——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从做事情的动机、路径、安心之处立体观照一个人,这个人的真正面目就会浮出水面。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成长与感悟——
道,人生的大道,真理。
将生死与道联系在一起,奉行“道”,追求“道”是生命的境界与追求。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成长与感悟——
道,关系天下后世为公。衣食,属于一人之私。
有了追求与理想,就不会只关注生活的小节。
为一己私利而耿耿于怀者,将无法心系天下。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词汇——
适:可以。
莫:不可。
义:宜。事情应该如此办。
成长与感悟——
君子不议“恶衣恶食”。
君子之议在于“义”。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词汇——
怀德:存其固有之善。
怀土:沉溺所处之安。
怀刑:心中有法式、典范、榜样。
怀惠:贪利。
成长与感悟——
君子怀德、怀刑。因为有模样,终成榜样。
小人怀土、怀惠。苟安务得。
链接——
“刑”有时与“型”相通。
《大盂鼎铭》:“今我唯即刑宪于文王正德”。
《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
《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词汇——
放:依据。
成长与感悟——
唯利是图会将人引向死胡同。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词汇——
为国:治国。
何有:这有什么困难呢?
成长与感悟——
上下左右皆能相让,则有敬能和。
上下左右不敬不和,必出于相争。纵然有礼,亦形同虚设,空无意义。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成长与感悟——
“患”与“不患”是一对;“己知”与“求为可知”是一对。
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就是“立”。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词汇——
参乎:参,曾子名。呼其名,欲有所告。
一以贯之:以“一”统贯。“一”是孔子哲学中极重要的概念,与《老子》“道生一”之“一”相通。
唯:应答词。直应曰唯,不再问。
忠:尽己之心。
恕:推己及人。
成长与感悟——
忠为修己,恕为安人。
孔子的道即忠恕之道,儒家的学说为修己安人之学。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词汇——
喻:说明,使了解,使明白。
成长与感悟——
义是义务,是情义,还是正义。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对君子可晓以大义,对小人要言明利害。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成长与感悟——
见贤与不贤,善与恶,无不反求诸己。
思齐者,愿己有此贤,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有此不贤,有是恶。
思齐者,并不徒羡人之贤而甘自弃。内自省者,亦不徒责人之恶而忘自责。
链接——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人是不善者的老师,不善之人则是一面镜子,要引以为鉴。如果不珍惜师长的教诲,不珍爱其借鉴作用,自以为是,看似聪明,其实是个大糊涂。这才是最微妙深奥的道理。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词汇——
几谏:委婉地劝谏。几,隐微,引申为委婉。
成长与感悟——
在思想与行为出现偏差时,有人劝谏很重要,有时子女会对父母有所谏。
面对父母,怎么劝谏很关键。子女要有诚心,有耐心,还要讲求方法。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成长与感悟——
子女一定要远游,则游必有方,要有确定的去处,为的是让父母放心。
链接——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礼记·曲礼》)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成长与感悟——
父母在,不远游是孝,游必有方是孝,志在四方亦是孝。
志贵在传,贵在续。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词汇——
知:记忆,常记在心。
成长与感悟——
常将父母的年纪牢记在心。高兴的是他们的长寿,担心害怕的是他们在衰老。
对父母念兹在兹,怎会不知他们的年龄?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词汇——
逮:赶上,及。
成长与感悟——
古人之所以不轻出其言,不妄出其口,因为他们以做不到为耻。
与“耻躬之不逮”相反的是“巧言令色”“轻诺寡信”。
言语一天天精粹,行为一天天修正,离君子的标准就越来越近了。
链接——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词汇——
约:束。
鲜:少。
成长与感悟——
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谨言慎行,缜密周详,谦卑自牧,皆谓约。
一个自己能够管得了自己的人,自然过失就少。
忠信之言不必多。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词汇——
讷:不善言辞。这里比喻说话严谨。
成长与感悟——
行胜于言。观察、了解一个人不是听他怎样说,而是看他如何做。
放言易,所以要守之以“讷”;力行难,所以要行之以“敏”。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成长与感悟——
自己有魅力,才有吸引力。
何德不孤?里仁为美。
链接——
贱而民贵之,有德者也。贫而民聚焉,有道者也。(《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词汇——
数:繁琐。
成长与感悟——
礼者,理也。礼必合度。
君子之交淡如水。
繁琐者,言者轻微,听者厌烦。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