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道义,是自觉行为,不是对他人的强求。
听其言,观其行。
不要受到别人的影响,也不要影响到别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真正的仁者,有着全然的智慧。
衡量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词汇——
妻:动词,以女嫁人,与之为妻。
缧绁:此处代指公冶长身处牢狱之中。缧,黑色大索。绁,牵系、捆绑。古代牢狱中用黑色大索绑系罪人。
以其子妻之:孔子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公冶长为妻。
成长与感悟——
伸张正义,关键时候站出来,有所担当,是孔子欣赏的品格。
人物——
公冶长:齐人,孔子弟子,字子长,为人能忍耻。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词汇——
不废:不被废弃。
刑戮:因犯法而受刑罚或被处死。
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将侄女许配给南容。
成长与感悟——
在清明的盛世,才华不被埋没;在乱世之际,能够明哲保身,这是正确面对出入、进退的理性选择。
人物——
南容:南宫韬,孔子弟子,字子容。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词汇——
斯焉取斯:子贱的美德从哪里来?第一个“斯”,代指子贱这个人。第二个“斯”,代指君子的美德。
成长与感悟——
君子之贤,贵在熏陶,这正是聚于一门、敬业乐群的益处。
人物——
子贱:鲁国人,孔子弟子。姓宓,名不齐,字子贱。少孔子四十九岁。有才智,仁爱百姓,不忍欺。孔子非常器重他。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词汇——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礼器。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
成长与感悟——
器,指有用之物。以器喻人,指有用之才。
孔子言“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要仅仅成为可用之器,更要追求正道。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词汇——
佞:巧言,即能言善辩。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用伶牙俐齿来应对别人,挑起事端,招人厌恶。御,抵挡、应对。给,言词不穷。
成长与感悟——
口舌捷利者,心中不诚,为善者少,为恶者多。徒快于一时,为人憎恶。
圣门高弟如颜回之“愚”、曾子之“鲁”、冉雍之“简”,是浑厚淳朴之气象。
有志于道者,首先要恭默。
人物——
雍:冉雍,鲁国人,孔子弟子,字仲弓,以德行著名。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词汇——
吾斯之未能信: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
说:通“悦”。
成长与感悟——
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进而好学,更加恭身践行。
人物——
漆雕开:鲁国人,孔子弟子。复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词汇——
桴:以竹木编成的水上行驶工具。大曰筏,小曰桴。
无所取材:找不到做船的木材。
成长与感悟——
“乘桴浮于海”,多有飘然而去之感。
夫子于进于退,与海天为一体的旷达令人心生涟漪。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词汇——
赋:兵赋,泛指军旅之事。
邑:古人聚居之所,分公邑和采邑两种,公邑直辖于诸侯,采邑为卿大夫封地。
家: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
宰:古代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长官均称宰。
成长与感悟——
仁有着全然的至高标准,实现仁,需要全然的自觉。
高标准,自然严要求。弟子们虽然优秀,但孔子并不轻易以仁嘉许。
人物——
赤:鲁国人,孔子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对宾主之间的礼仪非常娴熟。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词汇——
孰愈:谁更胜一筹。愈,胜。
望:比,比较。
成长与感悟——
一,数之始。十,数之终。颜回闻一知十,由始而见终。子贡闻一知二,由此而知彼。
闻一知十,潜心性命,一彻尽彻,是悟后之知。
闻一知二,聪明用事,唯事闻见,是推测之知。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词汇——
杇:抹子,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涂饰、粉刷之意。
诛:责备。
成长与感悟——
听言信行,不如察言观行。听一个人怎样说,不如看一个人怎样做。
人物——
宰予:鲁国人,孔子弟子,字子我,因口才著名。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成长与感悟——
正大光明、坚强不屈之谓刚。有此德者,将超然于万物之上。凡富贵贫贱,威武患难,荣辱得失,皆无动于心。
多欲者必多屈于物,多求于人,患得患失,内乱外扰,离刚就远了。
人物——
申枨:字周,孔子弟子。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成长与感悟——
人生的理想状态,是希望自己不要受到别人的影响,也不要影响到别人。
人拥有权力,或自认为具有较高美德时,对他人掌控的欲望将不断膨胀,其中包括肉体上的支配、精神上的影响以及对他人自由的干涉,当警醒!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成长与感悟——
天道有吉凶祸福,人性有贤愚刚柔。在天地之间,人在担当怎样的使命与任务?这其中的道理,深远而美哉!在这方面的体察与表达,孔子极为到位。子贡不禁感叹,孔子所说的性命与天道方面的道理,在别处就听不到了。
学习性命与天道,根本在于对孝悌忠信的持守、诵习。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成长与感悟——
闻之未行,等于未闻,多闻害矣。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成长与感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外在的文,源于内在的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内在的质。
敏是天资。学是人功。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天资敏加好学,再加不耻下问,是为文。
人物——
孔文子:卫国大夫,名圉。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成长与感悟——
有对己恭,方有对人敬。进而事上、养民、使民各得所宜。
人物——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公孙侨。郑穆公之孙,字子产,又字子美,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成长与感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物——
晏平仲:齐国大夫,名婴。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词汇——
居:藏放。
蔡:用于占卜的大龟。
山节藻棁:房子的斗拱雕刻成山形,短柱上饰有水草图案。山节,使雕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水草名。棁,梁上的短柱。
成长与感悟——
臧文仲藏一大龟,在龟室中柱头斗拱上刻有山水,梁的短柱上画着藻草,装饰得像天子供奉祖宗的庙一般。一个人一旦逾越了本分,智慧从何谈起呢?
人物——
臧文仲:臧孙辰,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文”为其谥号。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词汇——
令尹:春秋时楚国最高的官职,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掌军政大权。
三仕:多次出任令尹之官。
三已之:多次被罢免。
弑:臣杀君为弑,子杀父为弑。
十乘:四十匹。
弃而违之:弃其禄位而去。
成长与感悟——
令尹子文三起三落,进无喜色,退无怨色,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忠诚之至。
陈文子弃其禄位,洒然一身,三去乱邦,心无窒碍,可谓之清。
真正的仁者,也是智者。有仁的心愿,还要有实现仁的能力。忠、清都有着仁的意愿,但缺少了智,终究不能实现仁。
人物——
令尹子文:子文,名斗豰於菟,曾为楚国令尹。
崔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
陈文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名须无,谥号“文”。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成长与感悟——
君子之行,谋其始,思其中,虑其终,然后允合事机,举无遗算。
思者,思其是非,思其利害。思谋太深,过分谨慎,则过犹不及。
人物——
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谥号“文”。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成长与感悟——
有一种更深的智慧,美其名曰“大智若愚”。
装成智的样子,成名者易;去掉浮华,保本性者难。
人物——
宁武子:卫国大夫宁俞。谥号“武”。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词汇——
狂简:激进。
斐然成章:文采可观。
裁:剪裁,引申为教育、指导。
成长与感悟——
志大而略于事,徒以斐然之文而成章篇,违理害道,不知裁正,有误于后人。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成长与感悟——
有所恶而不念,有宿怨而相忘,则恩怨俱泯。
人物——
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词汇——
乞醯:借醋。醯,醋。
成长与感悟——
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曰直。
直,实事求是,并不需要曲意的实现,哪怕是去实现“美德”。
人物——
微生高:微生为姓,高为名,春秋时期鲁国人。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词汇——
匿怨:内心藏有怨恨而不形之于面色。
成长与感悟——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孔,看起来毕恭毕敬,但心藏怨恨。孔子对此持否定态度。
左丘明、孔子同好恶。
人物——
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学家。相传曾任鲁国太史,作《左传》和《国语》。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词汇——
盍:何不。
衣轻裘:穿着羔裘大衣。
敝:损坏。
憾:怨恨,不满。
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伐,自我夸耀。
施劳: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夸大。
成长与感悟——
心之所至之谓志。
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求仁而得仁。
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也不夸大自己的功劳,这是不违于仁。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仁者安仁。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词汇——
自讼:自我责备,反过来省察自己。
成长与感悟——
修己者方可安人。
人对于别人的“过”,容易知见;反观自己的“过”,有点困难;自讼,自知自省,难上加难。然唯有“见其过而内自讼”,方可纠偏,归于正。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成长与感悟——
真正的“好之”是心有所属,心甘情愿。
好学,即追求道,实现仁。
道义的担当是个人的自觉行为,不是对他人的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