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古墓容情
16690100000103

第103章 情动于中

张妲妃并非因纣王的失宠而郁郁寡欢,而是因为姬昌的使命和父亲张继忠的嘱托无法实施而闷闷不乐。这事是无法对人言的,只能自己默默承担和暗中施为。可是,这对于一个纤纤细步的弱女子来说,雪君耻、报父仇的担子,实在太过残酷、太过沉重了。

张妲妃来到纣王身边已有八个月之久,在这期间,她所肩负的重任没有丝毫进展。自苏妲己来后,让她更是无计可施了。张妲妃心想,作为内应,仅凭一己之力难有作为,必须策反纣王身边的人。她在纣王身边时,曾仔细观察过不少文武官员,但没有发现对纣王有二心的人,最多也只是劝谏进言而已。

何处才是突破口?张妲妃冥思苦想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曾设想在与纣王行欢之时,用利器结果其性命,恐自己力气不济,反遭毒手;曾设想动用父亲旧时好友,恐泄露天机,不但策反不成,反害了自己卿卿性命;曾设想利用美色引诱,既放不开,又恐背上骂名。孤掌难鸣,要做有所作为的内应,非一人之力能为之。

张妲妃畏葸不前,想知难而退。可是,那西岐侯王姬昌的希冀与叮咛,如犹在耳;失去双腿艰难爬行的父亲常常痛苦呻吟的惨状,历历在目,让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寻求各种机会。

张妲妃躺在床上,望着罗帐,八个月的苦苦寻找,让她在今天看到了一丝希望:姬扶当是内应的不二人选。

一想到姬扶,张妲妃不只是热血贲张、脸红如桃;她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男人。在她看来,此人不但可以托付终身,而且能成就一番大业。

此时的姬扶也在床上辗转反侧,没有半点睡意。兄长姬道臣对他的暗示,没能阻止他对后宫见到的仙子的“非分之想”。他不是在认为此女已被纣王玩弄过,也不是在考虑“大逆不道”的道德问题,而是在构思如何与张妲妃见面的办法。她有意,我有情,为何不能在一起呢?可是,要去“抢”帝王的妃子,无异于虎口拔牙,谈何容易?

作为一个御外的武将不可能常在宫中逗留,如果一旦入宫,必会引起他人的猜忌和怀疑;兄长姬道臣是不会为他充当说客的;托付他人更是不妥。怎么办?嫂子融雪待他有如娘亲,由嫂子向兄长吹枕边风或许有效。但对于张妲妃这样一个女子,又能否说得服嫂子呢?他没有多少把握。

其实姬扶待冷静下来后,自己心里也在打鼓:对这样的女子,我到底该不该爱?是否自己一时冲动?如果继续下去,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姬扶带着满腹疑问昏昏睡去。

在睡梦中,姬扶没能停止对张妲妃的思念:只见她站立在花丛中,以柔情似水的眼神,楚楚可怜的娇美,在等待自己再次伸出双手,接下抛来的“绣球”。突然,纣王在侍官的搀扶下来到张妲妃身边。她故作不知,没有去理会纣王;而是向自己一边伸出莲藕般的纤弱小手,一边苦苦哀求:“扶哥,救我,救我啊!”自己在高喊着:“妲妃,妲妃!”可是,无论她怎么挣扎,无论自己如何呼喊,她还是被待官拖走了……

姬扶被自己的高声呼喊惊醒了。虽然是梦境,他却在责备自己没有及时援手,当了旁观者。

清醒后的姬扶有了自己的想法:凤凰鸣矣,琴瑟友之。昨天既已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怎能到了对方渴求的时候就畏首畏尾呢?这不是一个男人所为,更不是一个征战沙场的将军应有的风格和气度。

与她从当时见面的情形和在梦中的哀怨的目光可以看出,张妲妃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并非兄长姬道臣说的那么简单。此时,他对张妲妃不仅仅是爱,而且要探明究竟,查明身世,并用全力去拯救、关爱、呵护,这是一种责任、义务,是一个大丈夫应有的付出。

纣王给了姬扶三个月的假期,他打算先去西岐,解开张妲妃的身世之谜。

清晨,姬扶骑着战马,奔驰在西去的路上……

守护城门的官兵见来人虽未穿战袍,却骑着战马,不知此人是什么来头?城防官一边将姬扶好言拦下,一边派人将情况火速报知亚服(负责军事的长官),亚服立即来到了城门口。

此人只是西岐亚服,相比之下,姬扶的官位比他大,姬扶便只向他说出了所要见的人。亚服便将姬扶带到伯侯客厅后,将情况禀报西伯侯。

西伯侯姬昌不知来者何意,便着官服相迎,以国礼相待。因为之前有纣王将姬昌囚禁羑里,此次又有姬扶前来,生怕是来找自己的岔子,便小心地道:“不知将军姓甚名谁?亲临西岐有何指教?”

姬扶并非带着纣王旨意前来,而是有求于人,便恭敬地道:“鄙人乃镇边将军姬扶。此番因私事而来,伯侯不必过于拘谨。”姬昌似乎放心了不少,但还是尊敬地道:“原来是姬将军,失敬了!将军何事?请尽管吩咐!”

姬扶高兴地道:“晚生一路走来,进入岐周境内,是处一派新的气象。百姓乐于农桑,忙于耕作,礼仪祥至,惠风和畅。伯侯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可谓明伯贤侯!”

姬昌见姬扶对他的为政之道大加赞许,说明此人并非小人,看来可与他放心交谈,戒备之心自然一扫而光。姬昌抚须笑道:“得将军肯定,实乃岐周之福,老夫之幸!”姬扶感叹道:“如当今帝王能有伯侯圣明,则天下太平,周边无事矣!”

姬昌还是因被囚之惧,不敢与姬扶谈论纣王之事,便迅速转过话题。微笑道:“将军不是‘因私事而来’吗?请将军明言!”

“昨天,晚生从东夷回到朝歌,在后花园中见一女子,看似娇艳欲滴,实则梨花带雨。似有满腹忧郁而不得志之象;听人言,且有哀怨落泪之迹。晚生心生怜悯,不忍花摧花残。回家问及兄长姬道臣,得知来自西周,为伯侯所遣。不知伯侯为何要让一弱女子入狼穴虎口?”姬扶之所以能如此大胆、直言不讳相问,是因为他相信姬昌对纣王有怀恨之心和姬昌的为人。

姬昌自然不便向姬扶和盘托出,但他能毫无隐晦地说出了“狼穴虎口”一词,说明他对纣王并无好感。便半露半遮地道:“将军有所不知,老夫这是投其所好。既然帝王好近女色,就让他沉迷如此,让有贤德、重民生之人主理朝政,造福百姓,不是更好吗?”

“伯侯此举,并非明智。平定天下,安抚百姓,乃男人本份。为何要让一弱子去担当?”姬扶不满姬昌的做法。“请恕我直言,这是伯侯的无为之举!”

姬昌见姬扶似在生气,摇头道:“这也是无奈之举啊!”他想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但还是强压了下去,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姬扶见姬昌欲言又止,不知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便要求面见张妲妃之父。

伫候一旁的亚服将张妲妃之父张继忠推了进来。姬扶一见是位失去双腿的残废人,很是惊讶:这是张妲妃的父亲吗?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姬昌见姬扶很是惊奇,便将张继忠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此时的姬扶,脸色苍白,拍案而起:“岂有此理?!暴残!无道!”正义之色,尽溢言表。这时的姬昌倒是很高兴,立即叫立在一旁的亚服将姬发叫来。张继忠见姬扶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与西伯侯有了同样的想法,俩人会意地露出了笑容。

姬发在亚服的陪同下来到客厅,见有客人到来,并且有父亲和张叔父相陪,便知此人非同一般。再看此人仪表堂堂、威武雄壮,正义有加,立即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意,便主动上前招呼:“我叫姬发,敢问贵客尊姓大名?”

姬扶一见姬发,也有同样的感觉,主动伸出了双手。两双强而有力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我叫姬扶,来自朝歌。”姬扶铿锵地回答了姬发的提问。

姬昌向儿子介绍了姬扶,姬发邀姬扶入座。五人在客厅相聚,时间在停顿,空气在凝固……似乎正在酝酿着一场暴风骤雨。

早餐时,嫂子融雪来叫小叔子,不见有人,她立即将情况告诉丈夫姬道臣。

不知什么时候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这么早会去哪儿呢?该不会去后宫找张妲妃吧?历来谨慎的姬道臣,被自己的想法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是这样,将招来的不仅是弟弟的杀身之祸,还会连累到无辜全家。怎么办?

姬道臣没来得及早餐就向朝歌奔去。他首先来到龙德殿,看姬扶是否胆大妄为去找纣王麻烦。见四下无人,便又立马去了显庆殿,看是否在那里早餐,当然也不见其弟踪影。这可急坏了姬道臣,难道他进入了后宫?

进入后宫必须经过一条狭长的甬道,不是任何人能随便进入的地方,只有宫女、侍官能出入后宫。姬道臣作为卿士,只能在前殿办事,进入后宫,非纣王特许不可。如何才能探得消息呢?姬道臣在甬道拐角处徘徊,急得直冒冷汗。

这时从廊道处走来一位侍官,姬道臣因为心念弟弟姬扶,没有注意侍官的到来,与他撞了个正着。侍官阴阳怪气地道:“姬卿士因何在此逗留?是否与妲妃娘娘有约?”

此侍官名叫胡怀远,正是昨天在后花园中撞见姬扶与张妲妃相会之人,也是曾与姬道臣有隙之人。在胡怀远看来,姬道臣一定是受姬扶之托而来。

胡怀远助纣为虐,耿直的姬道臣对他的行为极为不齿,故让胡怀远怀恨在心。姬道臣心想:坏了,被一位卑鄙小人撞见,说不定会在纣王面前挑拔离间。忙道:“我因追踪一只狐狸到此,看到她往那边跑去。不知您是否看到?要不要继续追下去?”姬道臣边说边手指后花园方向。

在宫里,有正义感的人背地里都叫胡怀远“狐狸”,他自然心知肚明,而宫里的确曾经闹过狐狸之事。心急的姬道臣口不择言,胡乱地编造了追踪狐狸谎言。胡怀远听了姬道臣的话,气得脸红一块、紫一块,气愤地丢下四个字“一派乱言!”后,朝后花园匆匆走去。

姬道臣看到胡怀远气愤的样子,回想刚才自己说的话,心里更着急了,但又觉得很是好笑,闹得自己亦是哭笑不得。

正在姬道臣不知所措之时,一位不知从何处“钻”出来的、须发洁白而略显发亮、面容童颜可亲的老人来到他的身边,态度很是和蔼地道:“姬卿士,你弟弟不在此处,早已远在千里之外的岐山。你就放心地回去吧!”姬道臣大惑不解,满腹狐疑地望着老人……

姬昌父子等人与姬扶密谈些什么?姬扶能否救出张妲妃,并能与之相爱呢?胡怀远会离间姬氏兄弟与纣王的关系吗?凭空“钻”出来的老人会是谁呢?